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有哪些反直觉的历史事实?

2022-09-20知识

破案了,其实我们都冤枉了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关于始作俑者的解释:

主流的观点认为殷商有着残暴的杀人殉葬的陋习(参考殷墟遗址),而周代商之后废除了人殉制度。

但在春秋礼乐崩坏时期,突然有贵族制作人形陶俑来殉葬,惹得孔子大骂始作俑者断子绝孙。

很多学者普遍认为孔子是在批判人殉这种残暴的陋习:就是像人的陶俑也要彻底杜绝,以免发展成人殉。

包括易中天也是这种解释,连象征人的陶俑都不可以用,更何况用人殉?

所以始作俑者必须断子绝孙!

因为孔子先骂了始作俑者,导致人们几千年来都先入为主的跟着骂始作俑者。

其实这是一个被掩埋了几千年冤案,为圣人讳导致人殉和俑殉的历史真相被误导了几千年。

考古记录已经证实了,历史上是先有的人殉,后有的俑殉。

从殷商周到春秋年代,人殉都是一直存在的现象,根本就没有断过。

直到始作俑者的出现,才有了陶俑代替人殉的方案。

始作俑者是代替人殉的,有了人形陶俑就不再杀人殉葬了。

始作俑者不仅是仁善之举,更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同时为秦国全面废除人殉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契机。

孔子没有任何理由骂始作俑者断子绝孙!

全文要点提示:

1,「始作俑者」代替人殉之后,人殉就有序渐进的被废除了。

2,孔子生活的年代,人殉是时有发生的现象。(后文中有详细的史料出处与考古证据)

3,很多人主观猜测的「始作俑者」会发展成人殉,完全是颠倒是非,胡编乱造。

4,孔子肯定知道人殉和俑殉的先后顺序,见【论语·八佾】与【诗经·黄鸟】

5,孔子所向往的周朝,也有人殉和人祭。

【史记】载:献公元年,止从死。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废除人殉,秦国自此废除人殉改用俑殉。

虽然现有的史料无法准确的推断出「始作俑者」是否感化了秦献公废除人殉,但从秦国废除人殉改用俑殉的事件来看,始作俑者和秦国废除人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毕竟华夏有事死如生的文化,原来的贵族是杀人殉葬以侍奉死去的王侯。

但部分有良知的诸侯,例如秦献公实在不忍杀人殉葬,于是有了制作陶俑代替杀人殉葬的方案,同样可以让后人尽到孝心。

考古记录和史料已经呈现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殉葬历史真相:

从殷商周到春秋年代,人殉都是一直存在的现象,直到始作俑者的出现,人殉才有了被废除的契机。

始作俑者是代替人殉的,不再杀人殉葬了!

在此之前,诸侯都是直接用人殉的。

直到部分诸侯自我良心发现,实在不忍心杀人殉葬,这才有了制作陶俑代替人殉的方案。

怎么就成了大逆不道,其无后乎呢?

好在考古记录已经证实,历史上是先有的人殉,后有的俑殉。

而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人殉更是时有发生的事。

1,秦公一号大墓有186人的殉葬规模,而墓室的主人秦景公,与孔子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

秦景公是公元前537年去世的,孔子诞生公元前551年,秦景公搞殉葬的时候,孔子已经15岁了。

2,秦穆公死时用一百七十多人殉葬,距孔子生活的年代也只有七十多年。

3,【左传】载:定公三年,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定公三年就是公元前507年,此时的孔子45岁。

4,【左传】所记载的几次人殉事件,与孔子生活的年代都相距不远。

5,沂水刘家店子遗址有四十多人殉葬,此遗址正处当时的鲁国范围,年代则属于春秋时期。

6,孔子所编订的诗经,其中有一篇【黄鸟】也记载了秦穆公人殉的事件。

从史料和考古记录来看,孔子骂始作俑者的时候,人殉已经普遍存在了,他老人家清楚的知道人殉这事。

可奇怪的是,孔子放着残暴的人殉不管不问,却对始作俑者破口大骂,真的是莫名其妙。

很多学者不约而同的达成了一个共识:

孔子生活的年代没有人殉,诸侯都是用刍灵(草人)殉葬,突然有了始作俑者,孔子由此担心俑殉会发展成人殉,这才骂始作俑者。

这完全是民科的自我想象,主观臆造出来的观点,这个说法有一个非常大的逻辑矛盾: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人殉了,他自己所在的鲁国也有人殉,人殉并不是个例现象;

怎么「始作俑者」还会进一步发展成人殉呢?

担心俑殉会发展成人殉,完全是颠倒是非,胡编乱造!

至于刍灵,那更是无稽之谈,迄今为止,刍灵没有任何一个古迹遗址中出土过。(关于这一点,后面还有详细的举证)

在人殉都没有废除的年代,始作俑者代替人殉一定是进步的,无论怎么看都是仁善之举。

孔子不赞其善举,反而破口大骂,真的很不讲道理!

只要我们通过史料和考古记录来分析,就可以拨开云雾见天日,为始作俑者洗刷冤屈。

【史记】载:献公元年,止从死。

始作俑者不仅是代替人殉的善举,更直接影响了秦国废除人殉改用俑殉,为华夏全面废除人殉提供了契机。

秦献公废除人殉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秦始皇也坚守了这一政策,统一六国后废除人殉改用俑殉,人殉这种残暴的陋习才得以全面废除。

当然,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是废除人殉的必要条件。

考古记录也交叉认证了,自秦国废除人殉改用俑殉,秦统一六国后基本没有诸侯贵族再搞人殉了。

考古记录和史料相互之间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充分证明了殉葬是从殷商周人殉—秦国废除人殉—改用俑殉的历史发展顺序。

无论是考古记录还是史料的记载,都呈现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殉葬历史真相:

从始作俑者代替人殉之后,人殉就有序渐进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走向了一条被废除的道路。

始作俑者不仅是废除人殉的关键节点!

更是华夏文明进步的引领者,应该被历史铭记才对。

孔子不赞其善举,反而破口大骂,真的很不讲道理

始作俑者明明是仁善之举,孔子为什么要骂人无后呢?

如果他老人家不知道人殉和俑殉的先后顺序,误以为是先有人殉,后有俑殉,是俑殉发展成了人殉,由此骂始作俑者勉强还能糊弄的过去。

可真相往往与人的直觉相反,【论语·八佾】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作为一位丧葬礼仪专家,可以写【春秋】的半个史学家,孔子是显然是熟悉殷礼的,更知道人殉和俑殉的先后顺序。

在人殉都普遍存在的年代,孔子放着残暴的人殉不管不问,却对泥土做俑的善举破口大骂,其动机真的很让人怀疑。

熟悉各朝礼仪的孔子没有任何理由骂始作俑者无后。

更奇怪的是,孔子向往周朝,所好的周礼,其实也是有人殉和人祭的,并不是民科所编造的那样废除了人殉。

要探究孔子对人殉的态度,还需要把三个问题搞清楚。

一,周代商后有没有废除人殉?

二,周有没有人殉?

三,【礼记】中刍灵殉葬是虚构的嘛?

关于这三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在都在自编历史,虚构谎言,以自我想象的事件来建立孔子反对人殉的观点。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翦商】。

谎言一:自编历史的说周代商后废除了人殉。

因为孔子好周礼,而周废除了人殉,由此来推断孔子反对人殉,骂始作俑者。

史书上没有周废除人殉的任何记录!

周不仅没有废除人殉,反而继承了商的人殉礼。

事实上,人殉是被秦国废除的。

很多人说周废除人殉,完全是为了给孔子树立反对人殉的仁善形象,而自我编造出来的历史。

【史记】对周的记录是非常详细的,如果周废除了人殉,那司马迁一定会不惜笔墨,浓重的给记上一笔。

可惜的是,不仅【史记】里没有周废除人殉的记录,其他史书也不见周废除人殉的任何记录。

谎言二:虚构谎言说周没有人殉。

还有很多人说孔子崇向周礼,而周并没有人殉,误以为俑殉会向人殉演变,所以才骂始作俑者。

但凡去查一下资料都不会说这种毫无根据的话。

证据一: 2022年出土的陕西西头遗址,其中有四十多人的殉葬规模,还是在周的发源地豳地。

证据二: 墨子【节葬】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墨子是春秋末时代的人,在那个年代除了周天子没有任何人有叫天子的资格。

这是实打实周有人殉的记录。

而【逸周书】也记载,周武王也好人祭,有一次搞人祭杀了一百多人。

【 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有一伙盗墓贼找到了周幽王的陵墓,里面有一百多人殉葬,很符合墨子的记载。

当然,【西京杂记】不能作为史料来看,只能作为综合参考材料之一。

证据三:

1978年挖掘的曾乙侯墓,有二十多人的殉葬规模,而且很多还是妙龄女子。

而曾乙侯就是周王室的后代,据史学家考证,曾乙侯很有可能是姬姓后代。

证据四:

现有出土的西周贵族古墓,都有大小不规模等人殉现象。

如房山琉璃河遗址,长子口古墓、张家坡古墓等等,西周贵族用人殉的多了去了。

就是孔子所在的鲁国,好周礼的鲁国,也是人殉遍地,触目惊心。比如沂水刘家店子古墓40多人殉葬的情况等等。

众所周知,孔子追求周礼,而周却实打实存在人殉的,只是周天子的古墓还没出土过,造成了一种周没有人殉的假象。

谎言三:西周贵族用刍灵陪葬

这个虚构的谎言就更搞笑了!

为了论证孔子反对人殉的观点,他们首先虚构周废除了人殉,然后说周用刍灵来代替人殉。

而在刍灵陪葬的年代,突然有了始作俑者,孔子由此担心会越来越像人,然后再恢复到用真人殉葬。

他们甚至搬出了【礼记】中的记载,由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谎言就是谎言,在以实证为基础的考古学面前,任何的花言巧语都不堪一击,任何谎言都经不起实证的敲打。

但凡对考古学有一定了解的人就知道。

刍灵从来都没有出土过。

刍灵没有在任何皇室,贵族的古墓中出土过。

刍灵没在任何年代的的古迹中出土过。

所以说什么周没有人殉,是用刍灵代替人殉,而孔子也赞成刍灵之类的,全都是无稽之谈。

就算抛开考古实证不谈,好歹也是封建贵族,一方诸侯,谁会扎个草人去殉葬?

在古代那么重视面子和礼仪的年代,他们的后人不会嫌寒颤吗?

对于皇室和贵族来讲,哪怕是啥都不用,也不会去扎个草人去殉葬。

不要说封建贵族,就是普通百姓也没有扎草人殉葬的习俗。

但凡结合历史环境和人物背景思考一下就知道刍灵是不可能的事。

而且武王伐纣时,檄文里并没有对殷商的人殉行为做出批判,反而斥责殷商不注重祭祀。

只要不将思考建立在虚构的谎言上,

只要不将逻辑建立在一群民科自我编造的历史上!

其实孔子对人殉的态度就摆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出其虚伪。

一个是杀人殉葬的人殉,一个是人畜无害的俑殉。

在人殉尚且盛行的春秋年代,孔子放着残暴的人殉不管不问,却对泥土做的俑殉破口大骂,真的是莫名其妙。

好在历史资料和现代考古学已经给出了真相和答案。

很多人主观臆断的由俑殉发展成人殉,完全颠倒是非,胡编乱造。

从殷商周到春秋战国,诸侯贵族用人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秦武公死时也用了六十多人殉葬,秦穆公死时用了177人殉葬,秦景公死时更是用了186人殉葬。

其他诸侯国也好不到哪去,【左传】中也是人殉遍地,触目惊心。

直到始作俑者的出现,才影响或感化了秦献公,并在献公元年正式废除。

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始作俑者」是打破了人殉陋习的英雄,是真正的仁善之举。

连一向好人殉的秦国都被始作俑者影响了,统一六国之后才得以让人殉的陋习废除。

后面的汉、晋、隋、唐、宋、明、清等朝代,也只有大明老朱家和个别帝王用了人殉。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秦献公废除人殉,秦始皇统一六国改用俑殉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这才让残暴的人殉现象在华夏消失。

明明是人殉发展成了俑殉,并感化了秦国废除人殉。

孔子放着残暴的人殉不管不问,却对始作俑者破口大骂,其动机真的很让人怀疑。

易中天和很多人所猜测的俑殉会发展成人殉,完全是先射箭再画靶的瞎说。

既没有逻辑上的演进关系,也没有客观历史上的事实!

在人殉都普遍存在,没有废除的年代,俑殉代替人殉一定是进步的,而且是跨越式的文明进步。

人殉和俑殉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一个是残忍的杀人殉葬,一个只是制作陶俑陪葬。

即使现在农村葬礼还有扎纸人的习俗,难道就因为纸人有人的形状就要骂人无后?

还有很多人竟然将人殉和俑殉相提并论,还比喻为五十步笑百步,跟孔子一样莫名其妙,毫无逻辑。

即使以现在的道德观来看,秦始皇那么多殉葬的兵马俑可以说他奢张浪费,耗费民力,但俑殉本身这个行为在道德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即使以现在的道德观来看也没有什么问题。

我真的不理解,在人殉都普遍存在的年代,孔子为什么不骂人殉骂俑殉呢?

孔子要真的反对人殉,儒家那么多典籍,为什么找不到一句明确反对人殉的记录?

明明是俑殉渐渐代替了人殉,让华夏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孔子不骂人殉骂俑殉,而且没有任何直接反对人殉的言辞传世,真相其实已经水落石出了。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大家都误会孔子的意思了,其无后乎并不是骂人,而是赞同、支持的意思。

真正的理解应该是,始作俑者这样的善举,难道就没有后人效仿吗?

果然,始作俑者感化了秦献公、秦始皇,从他们用俑殉之后才废除了人殉。

只不过这个论点也有点牵强,儒家的典籍中没有一句明确反对人殉的记录。

大明老朱家搞人殉的时候,哪些经孔孟教诲出来的读书人,没有一个站出来提点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