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看了【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农民出身应该更懂人间疾苦,为啥那么残忍?

2021-02-24知识

看了一大圈答案,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地主老财、贪官污吏该杀,朱元璋杀他们是对老百姓仁慈、同情官员大可不必」的层面,也未免太隔靴搔痒了。

关于朱元璋的「残忍」,我们要分层次地,抽丝剥茧地来看,其实是很有思考空间的。

第一层 :他杀人如刈麦,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太残忍了!真是暴君!

第二层: 往深一点想,杀官就是暴君吗?封建体系对人民的压迫是结构性的,官员豪强对百姓的盘剥几乎是必然的,使用严刑峻法看似对官员地主残酷,却是对普通人民的体制性补贴,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反对清算贪官污吏,简直是屁股坐歪,忘了自己屁民的身份了!

第三层: 再进一步想,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就算许多官员确实有问题,但严刑峻法、反复清洗,真的是对老百姓有利吗?接触过体制的都知道,行政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麻烦至极的体系,如果主官反复更换,对日常工作有相当严重的影响,导致管理的内耗甚至混乱,这些最终都要底下的被统治者买单。所以「杀的是官,不关老百姓什么事」,实则是典型的暴论。

特别是朱元璋把官员的俸禄定得很低,有句话叫「只要标准定得够严,没有不贪的」,假如过于严苛的标准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清洗,刑罚超过了「保护百姓」所必要的限度,边际效应急剧减小,冤狱和官僚体系动荡的负面作用急剧增加,那么是不是真的对人民有利,就要打上一个极大的问号了,毕竟有点法律常识的都知道,一味重刑并不能切实有效地压制犯罪,超过合理限度反而会导致不利后果。肃反和清洗可从来不是什么正面词汇。

第四层: 可是,再往深处想,就算清洗式管理有各种不良后果,它一定是不好的吗?我们都知道土地兼并是古代政权走向衰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时间延续,土地会或快或慢但最终不可逆地集中到地主手中,最终让国家病入膏肓。

官僚、豪绅无论其道德好坏,本身都是土地兼并的核心团体,清洗固然有相当负面作用,固然反腐边际效应可能很低,固然对行政秩序有破坏性,但客观上延缓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对维持更长时间的「治世」是有利的,从长远看,对人民还是有利的,那么严刑峻法,是不是更倾向于正面评价?

第五层: 继续发散思维,你说对官吏豪强实施严苛刑罚有助于延缓土地兼并,可是朱元璋给宗室非常优厚的俸禄,对许多宗室鱼肉地方、圈占土地的行径十分宽容,那他对官僚严苛的动机就十分值得怀疑了,是不是只是把天下臣工视为奴仆,来肥了一家一姓?基于家天下的终极目的所实施的严刑峻法,是否大可不必以阶级仇恨的名义尬吹?

第六层: 可是,继续往下想,就算他的目的只是维护「一家一姓之天下」,真的有必要大肆批评?封建王朝家天下是惯例,朱元璋也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把家天下至上作为封建帝王的批判依据,是穿越时空的谬误。

而且,皇帝必须足够坚实的统治基础,既然对官僚豪强刑罚严苛,而这种严苛经前论述又是必要的,如果对宗室的管控又过于高压,完全不许他们放任自己的欲望,自身统治基础就不牢固,而且宗室也要承担戍边卫国、镇守地方的任务,并非白吃白喝,两权之下,这是否是家天下的时代背景下开国皇帝相对比较合理的处理模式了?虽然朱棣造反后宗室政策改革导致藩王彻底废化,但毕竟这不是朱元璋造成的。

第七层: 然而,虽然上述官僚、豪强的宽严政策,可能是家天下背景下尽可能长远维持治世的相对合理解方,可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又要怎么评价呢?

评价统治者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政策,而要从全局出发,看他的整体统治风格。

朱元璋的统治哲学,是基于「元以宽失天下」的历史教训的集权化和高压化。这种集权不是局部的,而是渗入帝国肌骨的。除了对官僚的严苛刑罚外,还有大批强化中央集权、完善高压统治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废丞相制和中书省,行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六部制;设锦衣卫和检校,实施特务统治;八股取士进一步强化科举的模板化和套路化;废诸市舶司,行海禁;强化路引;编制严格的里甲制度;严厉打击工商业,迁徙江南隶民;超发纸币,禁铜钱,高度强化实物税;卫所军户实行世袭制;恢复活人殉葬;残酷清洗勋贵集团………… 杀官不应特殊地、孤立地看待,它只是强化集权,实行高压统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这些体制,大体结束了从元朝开始的统治秩序混乱,中央集权大幅强化,意识形态更趋统一和僵化,地方经济模式进一步走向小农化和碎片化,社会流动性和自由性下降。这是一个让帝国统治更加稳定的模式,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社会的固化板结,失去流通和活力,加剧社会走向内卷化的关键历史进程( 这才是真正原教旨的农业模式内卷 ,不是被网民讹用的产能相对过剩和过度竞争)。

结果就是明朝拥有我国前无古人的稳固统治秩序,享国近三百年,但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停滞。明/清第三帝国的高度集权、意识固化和小农碎片形成了这一时代中国的灰暗底色,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大航海的西欧从此分道扬镳。虽然明帝国的国力在相当时间里依然领先,但历史的断崖早在明朝开国的时候,就已形成了路径依赖,让东西方走向了不可逆的撕裂命运。

在征服已经达到季风区边缘,人口趋于饱和的背景下,进化的道路一旦确定,就没有办法推倒重来。也许我们可以从宏大叙事出发,说这是东亚封闭地缘被同一文明彻底征服的必然结果,也可以用长寿命王朝对大一统的巩固来安慰自己(比如我自己~),但作为中国走向不可逆停滞化和内卷化的十字路口,元末明初选择了明太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令人叹息的遗憾。

都说人一辈子也无法摆脱出身的烙印,明太祖的草根小农出身的逆袭,从英雄主义的角度来说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爽文,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为帝国打上的威权和小农印记。

「残忍」与否,从来不只是一时一刻、一家一国的局部,而要拉长到历史进程的长度来看待。被誉为「残忍」的一代雄主并非只有朱元璋一人,如果从「当代」和「千秋」的对比视角出发,那么某种程度上说,秦始皇和朱元璋,这两个在史家笔下最出名的,都有「残忍」之谓,又都面临着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塑关口的皇帝,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节点,让「残忍」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在历史进程上成了完全以背相对的镜像。

历史的维度,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和「坏」就能概括的。

只说杀官残忍不残忍,爱民不爱民,我感觉格局实在有点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