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各位博导在收学生的时候,学生的什么特质最能打动您呢?

2021-07-04知识

啊这题我会。回归学术界,已经将近一年了,工作几年再选择读博时,我申请了全球大约十所大学的博士,英国G5、美国前30,港三校这个方向几乎都拿到了offer,所以也经历了大概10轮导师面试。后来选择了方向最契合,节奏最一致的导师,虽然不是给钱最多名气最大的,但胜在比美国的时间短,比港校生活略舒适,也是因为母校的地理位置实在挺好。据我对导师的观察和平时同行交流,我觉得读博这事儿,跟选工作差不多。这里只分享和个人经验和感受,每个导师的情况和判断也有所不同。


1.读博的兴趣和意愿
导师非常看重一个人是否有强烈的读博意愿,因为作为导师是个过来人,深知读博的过程艰苦甚至枯燥,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很难坚持下来,所以无论中外导师,考察学生首先得问他们为什么想读博,因此每每学弟学妹或者我的学生向我咨询读博事宜,我也会先问他们为什么想读博。这就跟工作一样,手里的工作至少要三、四年才能出一些成果,你若没有强烈兴趣,建议不要为了刷个博士title去读,时间成本太大了。


2 .研究计划与科研成果
导师在面试会关注候选人硕士阶段是否经历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是否有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是否有科研经历,如果有,那就是面试重点了,也是加分项,老师会在面试中具体问一问,你做了什么。如果是没参与过什么项目或者科研经历,其实也有机会,不过就要看你怎么展示自己了。比如写好研究计划。导师会很关注候选人论文发表和研究计划,因为论文的发表也反映了候选人的学术水平,逻辑表达和写作能力,这些也是博士阶段不可或缺的。若写作能力强,那肯定是优势。而研究计划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你的写作水平和思维,更重要的是看你看问题的视角,有没有独立开展研究的潜力。这里顺带说一嘴,教育背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过往的教育背景好,大概率说明你是个学习能力强的,靠谱的人,是加分项。但在申请博士上,科研思维与研究计划个人觉得更重要。毕竟等真正开始博士了,发现不确定性还挺大的,能跳出既定路径看问题,找到新方向的潜力,比单纯一个好教育背景更重要。

3.方向契合度

如果这个候选人所做的研究和课题,或者掌握的技能都和课题组/实验室现在所做的方向契合,那无疑很加分,因为来了你就是个熟练工,可以不用从零教起。这就跟工作经验很像,总要你有点技能,才能贡献价值吧。国外的导师,我觉得他们更看重兴趣,如果方向和他们目前的研究方向契合度较高,可能第二天就约面试了。如果研究方向他没啥兴趣,可能你等三个月才会收到回复。

4 .软性技能
通常导师看过书面研究计划,你的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等,他觉得有兴趣就会约面试,和一个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很直观的知晓对方的表达能力,临场反应,真实想法等。再有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也是不同的,所以好机会都是当面聊出来的。我碰到最有趣的港大一个博导,虽然最后没有选择,居然面试里聊成了合作者,也有幸加入了一个兴趣小组。导师通常是看学生无数了,通过面试交流,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性格,大致情商这些软实力也能判断出来。其实销售自己的研究成果,增强研究的影响力也是学者很重要的技能。这就和工作面试更相似,可能候选人很好,工作团队也不错,但是气场对不上,那么你后期去适应那个氛围也很难。

5.心态为王

写在最后,我个人觉得,读博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想清楚了需要好好准备,去增强成功率,但若没有去到你最想去的组/学校,有时也不一定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联系迟了,导师今年招满了,或者经费没有了,或者他明年休学术假了,所以好好准备研究计划,平常心对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