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屑嚯】自洽的新Chi

2021-07-10知识

KT MARK: IV

首先先为拖稿这么久致歉,由于个人工作生活原因,本应在6月初就发布的T5文章一路拖到7月初,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的确是提供了更加长的时间来更加完善地体验这款产品。在经过这几十天的深度体验后,我可以先给出一个结论,那就是:T5目前是整个Tinhifi产品线中最为成熟、最具大厂范的一个产品。具体为何能够得出如上结论,让我们细细来聊。

T5的开箱过程已经由视频节目的形式进行了完整呈现,所以这里不再赘述。作为截至目前动圈系列的旗舰产品,T5在配件上给了足够的诚意,之前平板系列的旗舰产品P2在包装设计上进行了抽屉化的整理,显得很有一股万元档的意思,但是配件数量T5几乎并不逊色P2多少。三对哥伦比亚耳套、三对普通的硅胶耳塞套,一对海绵套、三对可替换的金属滤网,一把镊子还有一把清洁刷,所有该配备的一样不少。吐槽一下,摆放设计并不是完全地严丝合缝。中号和大号的哥伦比亚套在包装内放置孔位有些不是很合理,导致在开箱过程中有一定几率出现摆放歪斜,让人有一点不太舒服。不过除了这一点以外,T5在配件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鸡蛋里挑骨头的了。当然别忘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这次的全新设计白色皮质收纳包。在之前的T系列耳机产品里,Tinhifi附赠的收纳包,大多是棕色皮质,跟其它品牌的所附送的一些收纳包之间拉不开明显的差别。而P2附赠的那个蓝色皮包又成本过于高昂放在一个七八百的耳塞里也不太合适,T5所赠送的这个收纳盒就在实用性上更出色一些。跟普通的磁吸开合结构不同的是T5收纳盒在内侧做了一个包边的设计,这样即使磁吸的部分在后续使用中受到了一定的耗损,这个包边的存在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挡耳塞掉出的作用。材料本身的手感不错,体积也足够充裕,完全可以容得下T5再加一条大尾巴。

T5的腔体需要着重说一说。跟T系列其他耳塞不同的是,这次T5对于耳廓的贴合性进行了着重的调整,虽然说在之前的T系列中仍然有像T1 Plus与T2 Plus这样的绕耳产品,但并不是一种贴合度更高的形态,T5比它们都有显得更加「公模」一些。自己佩戴下来,虽然腔体的厚度还是比较突出,但是与耳廓的贴合性已经挑不出什么毛病,物理隔音的性能上也有着明显的加强。做工相当出色,无论是前后腔接缝还是导管与腔体之间的衔接,都挑不出毛病来,手感非常好。表面采用了跟iPhone 5S后盖类似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体质感介于光面与磨砂之间,让人忍不住想要把玩。面板则采用了与腔体不太一样的处理方式,Tinhifi的logo丝印在上面。看上去并不很明显,可能长久使用后也会对于这个logo的清晰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后话。

前面提到这次Tinhifi对于T5的前腔进行了专门的公模化设计,所以说佩戴上不必担心稳固性和舒适度的问题,当然由于材质是金属,在冬天佩戴的时候仍然需要注意对皮肤表面的刺激。除此以外就是腔体的厚度对于侧躺群还是不太友好。T5采用了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凹座凸针0.78mm双针接口,既保证了稳定性又避免了凸座可能导致的冰裂问题,母座与插针的做工也相当好。至于T5所配备的这条黑色线皮的线,个人认为并不是T5最完美的搭配,在后面谈到声音的时候,会谈一谈我对于这条耳塞配线的一些想法。

T5采用了一颗DOC振膜的动圈单元,在上次见到钻石单元这几个字的时候,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平头经典型号索尼MDR-E484D,D for Diamond。显然,这颗DOC单元与当年E484D的钻石单元并非同族同类,不过目的显然都是为了高刚性。有人把DLC和DOC搞混,不过DLC类钻碳振膜如今在各类耳机耳塞中被广泛应用,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和当年的钻石单元类似的效果罢了,只是材料本质不同,DOC更像是DLC某种意义上的进化。即使材料相同或者相近,也并不意味着声音的取向是一致的,这点需要注意。

让我们来聊聊声音,以下声音描述如非特别注明全部基于自带哥伦比亚耳套+原线,并在多种设备下进行搭配。

低频乍一听会给人一种饱满、突出的印象,但是实际上T5低频频段的拱起并不是像普遍认识的低频偏多型号例如各种Extra Bass、Solid Bass耳机那样把极低频的响应也进行拔高,造成一种氛围感浓烈的效果。T5的低频虽然也有不小的隆起,但是并没有在极低频出现明显的拔高,这就会形成一种不太一样的听感——下潜不够深,但是厚度足够厚实,不缺饱满度,速度不够快。放在很多下潜不够深而高厚度的耳塞上,这个声音是会产生轰头感的,但是T5没有,T5以中高频的优秀调校与足够出色的单元基底素质遮掉了这一点。

中频的质感与低频显得有一定反差,T5的中频甚至中高频都非常细腻、顺滑、质感出色。人声的距离控制得当,在细节的表现上做到了千元级以上的水准,没有明显的音色渲染。偏向性不明显,男女声的综合表现都不错,尤其是女声有着顺滑的质感和较高的感情表达能力,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遇到男声气泡音的时候,听感上会感觉不太自然,显得能量有些突出。目前来说,T5的人声综合水准是要接近KT心中千元档人声尺子EX800ST的水准的,只不过,在男声的准确性上略低一点,在总体的感情表达上更加自然充沛一点。乐器方面,T5对于弦乐器的质感表现是相当不错的,得益于中高频的细腻,小提琴与中提琴的表现相当抓耳,可惜的是泛音表现有些拘束、不够自然。不过,用来欣赏大部分的弦乐独奏、重奏,千元内基本上找不出比T5更加自然的动圈耳塞选择了——这个评价还要结合对于大提琴和吉他等乐器的评价。KT一直以来对于大部分耳塞的大提琴形体感不甚满意,但是由于T5特殊的中低频特性,大提琴的形体感居然被拱了出来,这点确实是不太容易的。原声吉他拨弦细节保留的不错,虽然感觉还是在泛音表现上差一口气。管乐器的表现则相比较于弦乐器组不那么出众了。在聆听金属管乐器演奏时,会明显感觉到乐器缺少金属管乐器应有的光亮感(我知道这个词很玄,但是经常聆听这类演奏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这个形容),或者说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特质。不过基音部分其实是没有太大毛病的。木管类乐器这类问题倒不是很明显。打击乐器,Kick的结像会略显偏大,Snare等表现良好,但缺乏速度感。

高频没有刺激感,有部分追求高频亮度的发烧友可能会有些失望。不过,与某些能听出高切的耳塞不同,T5的高频延伸其实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整体很顺,没有突兀感。如果你是个金属爱好者,那么确实可能会觉得有那么一些不过瘾,但对于acoustic录音例如中小编制古典、爵士等的受众来说,T5的高频风格是十分适合的。

声场规模不小,没有特别明显的边界感。动态十分优秀,瞬态一般。分离度处于略高于价位平均水平的位置。定位能力还不错。解析能力并不是十分出众,你很难在这条耳塞上找到像T4、P1、P2那样的「解析感」,但是这个价位应有的信息量是绝对给够了的。

怎样在配件上给T5的表现做优化呢?首先是耳塞套,在自己的搭配过程中,中大号的Sonic Memory茶杯套和AET07耳套是可以让T5朝着适合现代录音受众口味的方向来变化的,同时不会过分改变中频的细腻质感。天使吉米家的TAP-B系列的高频增强套虽然可以提升一些中高频亮度,但是对于低频的变化有些违背了T5调音的初衷,故只提及但并不推荐这一玩法,实际可以试试看。线材方面,可以试试呆大的晴雨4.0,也有助于T5的声音向着适合现代录音受众的口味变化。如果想要保持基本风格而对于分离度、能量分配等方面有所提升的话,换一根Bispa玲是没问题的,只是这种「酱油贵过鸡」的玩法大抵不会被大多数人接受罢了。手上Widing锃的原配线,其实与T5也很搭配。

除了目前市售的T5,KT其实还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微调版本,从外观上来看,这个版本的样机将导管口处的金属滤网改为纤维材质,内部是否还有变化不得而知,但是依靠经验上的理解,滤网的密度、材质、厚度等均对声音风格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版本的T5里,整体的声音更加自然、通透,且在纵向的空间感上有着显著的提升。在阻尼层面进行微调,使得T5的素质得到了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表现,也显示出这颗DOC单元的优秀潜力。我很期待Tinhifi在后面还能在后续的版本中对于这颗单元做出更多的压榨。这个版本的T5虽然目前没有上市计划,KT对于T5后续版本的消息也无法做出确认,但照着这个方向进行改进,是正确的。这个版本的T5,完全可以拿到V级评价。

记得之前在聊T4的时候,KT对于T4的定义是这样的:「有取向但是口味清淡均衡,适合各类流行、小编制、Hip-Hop以及摇滚。699的价位能有这样一个达到甚至部分指标超过千元级水平的塞子,是很不错的。」在之前The Verge那篇关于Chi-Fi的文章所诞生的环境,正是不少Chi-Fi品牌以高声价比获取各类海外论坛口碑的时期,当时的Tinhifi被人们认识的型号还是T2以及P1等相对早期的产品。可以这么说,这个时期的Chi-Fi品牌对于自己的品牌定位似乎还在探索过程中,绝大多数对于形成品牌特质的问题都缺乏考量,对于自身产品的思考也大多局限在cheap but sounds good这个非常初期的层面。 时过境迁,作为过去两三年Chi-Fi厂家国外开花的代表,Tinhifi已经越来越把自己的定位不局限于一个低价高性价比的对外品牌。一个产品的成熟度高不能仅仅局限在声音好这一个方面,从装帧、做工、设计、材质、声音、佩戴、配件甚至宣传等诸多方面做到少有短板,才有可能做出较为成熟的产品。Chi-Fi厂家,即使到现在大多数还是缺少这一点的。

P2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多层抽屉式设计、非常出色的皮包质感与外观、优化过的腔体造型等等,尽管在易驱动性方面还是出于单元特性的问题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解决,自带转接头设计语言的不一致等小毛病也存在着,但当时KT算是有那么一点感觉——终于有一个Chi-Fi品牌开始注意更多的、声音以外的问题了。这是个开始,后来的T1 Plus,也拥有了足够高的「商品属性」而成为面向消费电子领域而非仅仅耳机发烧领域的佼佼者。好声音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声音以外的东西则是需要一套多样化且符合商品属性的审美来指导。「这里面的水很深」,T5算是把握住了。扩大市场,需要的是作为一个商品无短板,而非简单的sounds good。Tinhifi T5是很好的例子但还有进步空间,同样,在品牌定位上不那么「typical Chi-Fi」的NF Audio、飞傲们也是很好的例子。

我们不缺很好的声学设计,我们缺的是足够有想法的美学设计。就像我一直说的音频产品不是仅仅是技术产物,它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交叉领域。如果一个产品不够「漂亮」(广义地)、不够「舒服」(广义地)、不够体现出设计者的想法,只是单纯的工业产物,那面向领域以外的消费者该怎样接受它?如果一个产品本身就不是自洽的,那么又怎样不让消费者去挑毛病?

到了2021年年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定义Chi-Fi?It's not all about Chinese cheap Hi-Fi products. At least, it shouldn't be that simple.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仅仅代表便宜、中国产、高声价比,是不是作为一个product本身就不足够成熟呢?中国耳机市场每年对外出货量那么多,为什么占到市场大头的仍然是那些别人交给我们来做的「成熟设计」产品呢?

或许是时候打破单一的工程师思维了?

【屑嚯】系列特有的购买前建议:

建议对于耳机产品综合表现无短板较为看重的发烧友购买。建议古典、爵士等听音群体购买。建议对于声音有一定认识、追求声价比的人群购买。建议杂食性人声爱好者购买。

不建议对于高频亮度有高要求、追求刺激的人群购买。不建议对于低频量感敏感的人群购买。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July 2021

各平台The TDS Studio以及KingTsui(KT)相关账户均为KT产出内容集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