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观点你们可能不能接受,那就是: 不是恶人遁入空门了就能洗白,而是遁入空门忏悔了才能更好地定性他前面的行为是恶行。
遁入空门,代表了恶人服从了一种 原环境中公认的社会准则 , 否定了自己前面的恶行 。
但 副作用 就是,恶人不能被干掉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扯,这确实是我最近看一些热门影视剧的讨论后得到的感受。
在电视剧讨论的时候,经常看见有许多人为反派辩护,为恶行申辩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反派出身高或低所以做这事合情合理/反派受过屈辱所以才反击/反派结局太惨让人同情/主角更虚伪……总之你永远猜不到有些人理解作品时注意点会落在哪里。
但很有意思的是,为这些反派辩护的人,同一个人,可能会对主角方的人的行为非常吹毛求疵。
主角不能伤害任何无辜的人(哪怕间接的无意的也不行),也不能有任何虚伪的言行,甚至主角粉丝的观点有问题也成为了主角的黑点。
关键是这些评论看似双标,但说起来的时候都是头头是道的。
看完这些评论后,我就有了一种感觉, 是不是只有安排一个角色忏悔了去打自己的脸,才比较容易让观众认可ta之前的行为是错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还是作者写得本来就有问题的缘故吧,我觉得我自己写的小说,我喜欢的XX的作品,就不会有这种问题。我觉得能说出这话的人,还是太乐观了。
有兴趣可以翻下我以前这个回答。
https://www. zhihu.com/answer/156397 4656
我觉得根本原因是,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面对的受众群的大小也完全不同。
假如你写小说,设计一个做尽坏事的反派,可能在小说网站发表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问题,读者都跟着你唾骂这个反派,支持主角(因为不支持的人基本不会继续去读你的小说), 你最后写反派死不悔改,最后因为罪有应得获得了悲惨的结局,你的书迷们拍手叫好,你认为自己写得很成功了。
但是等这本书影视化了,导演粉演员粉以及习惯性的追剧党一涌入,你可能会发现, 你原本定义的反派忽然成为了一个被许多人同情的对象,因为别人从某些你根本没想过的角度里挖掘出了反派的闪光点和值得同情的地方,而ta做的坏事则被大大淡化了,很多人觉得你不该给ta安排那么惨的结局 。
然后你安排的主角被喷成shi,受众们从一些你之前写的时候根本没注意到的小细节里挖掘出了主角的若干黑点,而你看得一脸懵。
「热门小说改十个八个扑,即使不扑,主角也很难占据舆论高点」,除了编剧演员不行以外,受众群改变和视角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
看小说大家是跟着主角的视角走的,看电视剧大家是站在一个「审视」主角的位置的。
而金庸和一般作者不同的一点在于,他的作品感觉从写作的那时开始,就是做好了未来影视化的准备的(可能因为金庸是编剧出身的缘故)。
所以 大家觉得比较别扭的「恶人最终遁入空门」的设定,反而可能是金庸权衡了最终受众的倾向后做出来的一个折中的安排 。
有人觉得别扭,觉得这些手上血债累累的人获得的惩罚太轻,这很正常。
但换一种写法(比如所有的恶人被一个大侠惩罚杀死,恶人互相血拼而死) 未必会更好 ,甚至即使从「推崇正能量」的角度来看,也未必更有帮助。
因为看电视剧的时候,真的有些观众非常圣母,而且他们圣母起来可能会非常努力地为「结局悲惨」的反派辩护。
遁入空门,让恶人自己在一个社会比较认可的体系(佛门)里进行自我忏悔和适度的惩罚(出家),很可能是金庸找到的一个比较平衡的解决办法。
最后:
以上这些想法基于一个基本前提:我认为金庸,是为数不多的,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后,能做到既「火」,并且「多数受众支持主角方而不是疯狂喷主角团」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