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如何有效克服选择困难症?

2014-04-14知识

引入


对于一名重度选择困难症患者而言, 每天都要面临许多「艰难」选择。


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转了无数圈但最终还是空手而归;每天早上在衣柜面前站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午吃饭在「吃什么」的问题上越来越纠结……


著名心理学家 Sheena Iyengar 说道:一个成人平均每天至少要做70个选择。 而对于纠结的人而言,每做一次选择,就会有大量的脑细胞和多巴胺阵亡。


这些「纠结星球」的人们每次面对选择会感到特别困难,犹豫不决,他们在选择面前宁愿逃避。


关于选择困难,网上流传着一个梗,哪有什么选择困难,还不是因为你又贪又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哪些深受选择困扰的人,做选择的机制是什么?

为什么会选择困难?

1、 无法融合内心的矛盾诉求


矛盾感指的是人往往有多种诉求,但是这些欲求又是相互对立、无法同时满足的。通俗一点讲,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看似有好几个选项,然而每个选项都不是最优解。不管选哪个,都不能满足全部需要,总是差那么点意思
这种冲突、矛盾感往往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矛盾」 ,比如当你很喜欢一双鞋子,但是却又觉得很贵,鞋子很贵这样的一种客观的外在条件,让你的选择变得犹豫不定。

二是「主观矛盾」 ,即自身内在产生的对事物两面性的权衡。你会不断地权衡所有的选项,并陷入到无尽的纠结之中。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两个持不同观点的小人打架。

2、穷尽所有选择之后的疲惫

吃饭的时候想要挑一部电视剧看,饭都吃完了还没决定追哪部剧

淘宝上一个小卡包也要翻遍所有的类型,然后再慢慢分析每一个的好坏

租房子的时候总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结果挑了一圈,挑烦了,随便选了一个,结果还是不满意


如果以上是你做选择时的常态,那么你的选择困难症可能来自于「害怕有更好选择综合征」(Fear of Better Options),个人会因为害怕错过最佳的选择,凡事都想穷尽所有可能的方案再做决定,却同时给自己带来了心理负累。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 Iyengar 和 Lepper 把这种现象叫做「最大化」(Maximization),他们发现,当选择更少的时候,人们做出决定后更容易对结果感到满足,而没完没了想要找到最优解则会导致优柔寡断、沮丧、压力、后悔以及不开心。


现有的选择不能够让人满意,于是我们便去寻找更优的选择,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缓解我们做选择时的焦虑,反而陷入了 「没有终点的无限轮回」。


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同时加剧了这种轮回。有数据说,美国人平均每天要看3000条广告。也就是说除了睡觉的时间,每小时要看200条广告,每分钟要看3条以上!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包围中,可想而知,尽快作出选择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3、人性对「失去」的讨厌


尽管许多人都会在选择之后告诉自己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但总免不了一点怅然若失的心虚。甚至当选择越多的时候,我们越容易对自己所做出的选项感到后悔。


选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背后始终承载着对其他未被选择的选项的遗憾。在感情之中,「白月光」和「朱砂痣」就是一个最常见的例证。


任何选择都是取舍,选择这个必然要舍弃另外一个。而当选择越多时,不论最终选择了什么,你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放弃了一些东西, 内心感到不舍甚至是痛苦,而这样的消极情绪也让我们所选的那个「最佳选项」的魅力值下降。

再比如,有些人纠结要不要换工作。换工作意味着放弃之前的公司中的既有人脉和资源,要承受沉没成本,而新的工作是否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也未可知。


收获能否抵消失去?能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未知中选择未知,还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做出选择会那么痛苦了。

如何摆脱选择困难症?


【爱情公寓】中的曾小贤有句经典语录: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就知道,你希望的结果是什么了。」


但是,这样的方法真的有用吗?我们之所以纠结本质上不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想要的是哪个吗?


有网友经常笑称到「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听起来「不明觉厉」,但是选择困难真的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了吗?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施瓦茨教授给出了明智选择的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选择困难症。


1、琐事上形成习惯,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在现代「选择过载」的环境下,很少有人能摆脱众多选择的诱惑,毕竟在众多的选项中选择能够让我们感到自由,自主,幸福感也油然而生,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有钱人更幸福的原因,他们能够在更丰富的物质世界中不受财务状况的制约,更自由地做出选择。


没有选择会造成人们的无力感,而选择过多也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学会抓大放小,放弃一些选择,用行为惯性去替代选择,只关注那些对生活而言最重要的选择。


在琐事的决策中,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选择的范围,对抗多余选择的干扰。


比如知名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在视频中就曾经说过自己一年之中点了217次麦当劳,有6条一模一样的裤子。


习惯的养成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减少我们在各种选择中消耗能量, 避免在琐事上付出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例如,许多科技大佬的在服饰的选择上就奉行着一种「极简主义」的时尚哲学。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的标配就是黑色休闲外套/灰色T恤+配着牛仔裤。万年不变的黑色线衫、蓝色牛仔裤、新百伦运动鞋也成为乔布斯的经典搭配。


2、做不可逆的选择,并告诉自己不后悔


很多优柔寡断的人在决策后,往往会陷入到懊悔的情绪中。:如果当初我买的是另一个楼盘,现在会获得更多的升值、如果当年高考时我再多考5分,就会被更好的大学录取……就像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永远在纠结、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嫁过来」。


而当一个选择不可逆的时候,我们会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提升自我的适应能力和满足感,以维护自己决策的正确性。
例如,人生的重大选择就是婚姻,而婚姻的反悔成本很高,所以促使人们在婚姻中遇到困难时,努力调整、经营,找到当前选项的价值、意义。


当一个选择很难反悔时,那么人们会更多的调整自己内心的秩序,努力接受现状,也就避免了摇摆不定、患得患失的消极负面情绪的产生。换句话说,就是尽量适应我们的选择,而不是将自己置于更多的选择之中。


这其实是构建了一个虚构的场景,使得后悔更加痛苦,严重者甚至陷入其间不能自拔。为了减少后悔,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采用「足够好」的标准,不要执着于找到最好的选择。多想想所作决定的优点,不要纠结于不好的方面。


3、列出决策清单,分析每个选择的利弊


有时候我们没法准确做出判断,是因为我们对选项的利弊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以尝试对问题进行分解,把影响你决策的因素拆分出来,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去获取相应的信息,进而做出判断。


例如,当你在offer之间纠结,那么你可以考虑一下决定你选择一份工作的因素有哪些?薪酬收入、福利待遇(吃住五险一金)、个人成长、公司环境、人际和谐、离家近、人身安全、独立自主……


这些因素就是下表中的思考维度,继而判断该因素的重要程度、满意度,最后计算一下每一项的加权分:满意度*重要程度,最后将思考维度的加权分相加,就可以看出你更倾向于哪个答案。

结语


做出选择的确很难,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把握选择的主动权,避免陷入无可选择的无力感中。


研究表明,选择其实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只是过多、过于纠结的选择让这些选项都变成了「甜蜜的负担」,一味的求优求全只会让选择变得更加困难,适当舍弃,少即是多才能让选择之幸变成确幸。


当我们开始丢弃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就像亦舒在【花解语】中所说:「无论什么都有代价,一个人,只在彼时彼地做对他最好的选择,或对或错,毋需对任何人剖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