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喜欢上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

2019-12-22知识

喜欢上一个人的本质,往往是因为 我们在对方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这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作「 心理可视性 」。

罗曼蒂克之爱的核心与基础——心理可视性

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爱,罗曼蒂克之爱是其中一种。Brandon教授将其定义为:「 人和人之间在精神上、情感上和性方面产生的强烈依恋,它是一方对另一方高度认可的反应。 」(p.3)经历着罗曼蒂克之爱的恋人,会对伴侣有强烈的感情倾慕,有精神上的依恋,并为对方的价值观、外貌等特质感到深深吸引 (Brandon教授认为,罗曼蒂克之爱只存在于异性恋关系里,不过KY认为它并不受性取向的局限)

尽管可能经历感情挫折,人们仍然有不断去爱、去和另一个人缔结关系的冲动,是因为 在罗曼蒂克之爱中,我们体验到了心理可视性(psychology visibility),即对一个人内在特质的理解和认可。

心理可视性是罗曼蒂克之爱的核心和基础。 在一段成功的罗曼蒂克之爱的关系里,双方都能拥有可视体验,都能感到自己的内在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接纳。反之,如果缺乏心理可视性,爱可能无法产生,或是无法长久生存。

我们需要体验可视,因为它与「认识自我」的基本需求紧密相连。 人们渴望并需要充分、真实、客观地了解自己,来为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与行动。然而,由于我们的内在特质(如性格、心灵、思维过程)并不像外在特质(如外貌、地位、成就)那样明显,且会在不同的情境、时间中发生变化,仅仅通过自身的反思,可能无法足够充分地了解自我。

因此, 我们需要和他人缔结关系,通过a.「主体内容的客体化」和b.「自我意识的外化」两种方式来获得对内在自我的可视:(pp. 63-64)

首先, a. 「主体内容的客体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感受「他人眼中的我」来感知我们的内在自我。 我们是他人感知的客体(对象),通过他人注视我们的方式,与我们说话的方式和对待我们的行为,我们得以了解在对方眼里我们拥有什么个性、处于什么情绪状态、拥有何种认知方式,等等。

如果对方看待我们的观点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合拍,并且他们的观点通过行为和话语传递了过来,让我们觉察到,我们就产生了心理上的可视,在对方的行为、话语中体验到了自我的反映: 「原来我的内在自我是这样的」、「你看见了我,理解了我」。此时,对方也就成为我们自我心理的镜子。

另一种方式是 b. 自我意识的外化,即在他人身上看见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ta的所思、所爱,ta对一些事件和环境的反应与我们相似,我们会觉得对方仿佛「另一个我」,并通过观察ta对世界的反应来感受和理解我们自己:「原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这么做」。

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可视的体验,但Brandon教授认为, 我们在罗曼蒂克爱情中感受到的可视是最强的。 爱促使我们去和被爱的人产生接触和互动(p.50),而在强烈的情感投入和紧密交流中,通过伴侣对我们的反应和/或观察伴侣对世界的反应,我们感受到了顶峰的心理可视性。最终, 爱一个人也就是在对方心里找回了我们自己。 (p.64)

什么样的伴侣会和我们产生罗曼蒂克之爱?

a. 你们拥有相似的生活感受

Brandon教授认为, 想要在罗曼蒂克之爱的关系中拥有可视体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关系中的双方拥有相似的生活感受。

生活感受是人们对世界、生活和自身的最深刻、最广泛的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比如,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于我们的努力和想法能否实现的信念,我们是对世界充满怀疑还是信任,是更喜欢立刻获得满足还是愿意为了未来去忍耐,哪些是我们坚决支持的,而哪些又是我们无法接受的,等等。(p.84)

在罗曼蒂克之爱的早期,或初次相遇时, 爱人往往会体验到「似曾相识的感动」 ,但那并不是因为他们之前真的彼此熟识,而是 因为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部分,即我们自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时常浮现出的、强烈的生活感受。

而彼此相似的生活感受不但可以成为互相理解、认可的基础,也让我们更信任伴侣,愿意把自己的不同感受和观念和对方分享,期待得到反馈,这进一步带来更多的可视体验。

相反,如果在生活感受方面存在分歧,即使相遇时充满激情,随着接触加深,爱人们会或强烈或隐秘地感到双方并不合适,仿佛「哪里出了问题」。最终,他们会意识到双方并不是一路人。

b. 在生活感受相似的基础上,我们喜欢和自己互补的人

相似带来交流和理解的基础,而当两人存在互补时,就能体验到刺激、挑战和激动,提升感情。但不是所有差异都具有互补性,有些差异只能带来抵触和矛盾, 只有那些被我们欣赏的差异,那些在我们看来可以拓展自我的差异,才是互补的。 (p.94)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自己不善于言辞,而羡慕爱人拥有更强的沟通能力,我们会取长补短、试着学习ta的沟通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自我提升的喜悦,还对自身的状态和潜力有了更好的认识,并再一次肯定了自己对爱人的选择。

c. 选择爱的对象,需要避开不成熟的人

此处的「 不成熟 」, 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没有独立自主,总感到不合适与不满足,又觉得只有别人才能改变这些,自己则缺乏内心的力量和支持,无法为自己负责

不成熟者可能因为从小被溺爱,或是被过度控制,而在长大后不敢或不愿为自己负责;也有些不成熟者可能因为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照料,而不断地想用他人的爱来补偿自己缺失的父/母爱。

有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感到自己拥有的爱情有些似乎是成熟的,而有些似乎是不成熟的。而Brandon教授指出, 每个人总是多层次和多侧面的,即使是高度成熟的人,也会偶尔有不成熟的时候。但,成熟的人能够接受这种偶尔的不成熟,并且不会沉溺其中;而不成熟的人则会极力否认自身的不成熟,事实上又受制于它。 (p.102)

如果你的爱人并不成熟,或许你很难从爱人身上获得可视体验。因为不成熟者会期望你按照ta需要扮演角色,ta对你的理解和认识是扭曲的,投射了ta对父母的期望,而一旦你违背了ta对角色的要求,ta可能对真实的你视而不见,或是可能勃然大怒,指责你对ta不够好,没有满足ta的需要。

而由于不成熟者没办法感受、理解真实的你,ta也就不能在交流中给予相应的反馈,无法让你感知到你的真实内在自我在ta心中是什么样子。

d. 对女性而言:罗曼蒂克的伴侣需要尊重女性

只有尊重女性的爱人,才能让女性拥有可视体验。如果爱人只是将她看作一份私人财产,一个物件,一位保姆或是一位母亲,那么就无法真正重视她,将她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理解和感知,女性也就无法从爱人的反应和对待中感受到爱人对她内在自我的理解。她可能感到自己被利用、被忽视,却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Brandon教授将罗曼蒂克之爱视作一个人走向自我完善的重要路途。事实上,喜欢上一个人,不仅是因为ta是谁,而更是因为,透过ta,我感受到了我是谁。

Reference:

Branden, N. (2018).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Romantic Love in an Anti-Romantic Age. Tarcher Perigee.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女生心里的成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谈恋爱什么时候觉得该及时止损分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