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李白是今甘肃陇西人还是四川绵阳人还是哪里人?

2020-05-22知识

李白,字太白,号谪仙人,又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公元701年生于大唐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青莲镇)或大唐碎叶地区(今新疆哈密附近或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或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城西南)。太白自言其为西凉开国君主李暠后代,是李唐宗室。因李暠自称是李广后裔,出自「陇西李氏」,所以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不过同时代的「陇西李氏」和李唐宗室都没有承认李白的身份,因入籍「陇西李氏」无望,李白后来通过好友李阳冰入籍「赵郡李氏」。据李白儿子伯禽的手迹所示,李白先祖在隋代获罪,被流放碎叶,进而在西域定居。李白家族在西域生活百年后,李白父母于大唐神功初年(公元697年)或神龙初年(公元705年)举家从西域迁往蜀地。李白父母入蜀后,放弃了在西域使用的胡姓改用汉姓李,李白因此姓了李。又因白母怀孕期间梦太白星,所以给儿子取单字名白,取表字太白。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蜀地外出远游,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游历天下的旅程。

......

公元762年,李白在升州当涂县(今安徽当涂县)去世,享年61岁。

一,李白的文化基因和地域属性。

李白是否生于蜀地尚存争议,但至少他4岁到24岁是生活在蜀地的。也就是说李白起码在蜀地长大,他的文化教育自然也在蜀地完成。说句玩笑话,李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都是在蜀地念的。他的语言、饮食、风俗习惯都该与当时的蜀人无异,这是他的文化基因。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往往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很难被改变,而文化基因之于文学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从这点来说,李白的地域属性是蜀人无疑。

二,李白的出生地。

虽然大部分中国学者都更支持「绵州说」,但「绵州说」有个时间漏洞。持有「碎叶说」的人依据「绵州说」的时间漏洞,加上李白祖上在隋代谪居碎叶的记载,做出李白可能生于碎叶的推断,不过「碎叶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佐证。

其实从唐代到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李白生于绵州在文化界和民间是被普遍接受的。「碎叶说」出现的时间虽然不短,但一直不太受重视。直到郭沫若在1971年再次提出「碎叶说」,「碎叶说」几乎一夕之间成了定论,官方出版的书籍也都把李白出生地写成碎叶。但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能看出这事的蹊跷,1971年正值「文革」高峰,人文学科的学术活动几乎都停止了。当时的历史学家不是被打成「右派」在劳动「改造」,就是被说成是什么「反动学术权威」在遭受批斗。即便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没受到冲击的学者们,也都是惊弓之鸟根本不敢随便说话,更别提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还出版成书了。郭在文革初期也受到了冲击,之后就夹着尾巴做人,甚至靠献媚求活,这一点至今被很多人诟病,甚至还因此被部分网友嘲讽、谩骂。这样一个「惊弓之鸟」何以敢在当时玩火?这种反常的行为只有一种合理解释: 郭做的一切,都来自「上面」的授意。这个研究成果在1971年能被官方出版成书(【李白与杜甫】)并发行,也印证了这点。那么「上面」让郭高调重提「碎叶说」的目的何在呢,「上面」为何要关心李白出生地的问题呢?其实,只要了解一点当时的国际背景,你就不难猜出「上面」的真实用意。「碎叶说」是为了应付和苏联的「大论战」而准备的材料,或者叫「武器」。当时中苏关系已降至冰点,1969年的珍宝岛军事冲突更是让双方彻底撕破脸,转入对抗模式。中苏的对抗除了边境的军事对峙外,还有不断升级的「口水战」。中苏「口水战」中有一条是中方指责苏联及其前身俄国侵略成性,在清代和民国侵占大量中国领土,其中就包括古代被我们称为西域的地方。苏联则反唇相讥,说西域根本就不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是侵略所得,并以清朝的乾隆皇帝把西域称作「新占疆土」和清廷以「新疆」命名西域作为证据。说到这,你就明白上面为何「需要」李白生在碎叶了。我们的大诗人李白生在西域的碎叶城,是」西域自古以来属我们固有领土」的铁证,是我们反击「苏修」的重要「武器」。

【这里补充两点:

1,李白生于碎叶能成为反「苏修」的武器,证明「西域自古以来是我们固有领土」的前提是李白必须是汉人。如果李白不是汉人,这一切就很难成立了。所以,和「碎叶说」一起被官方捧起来的,还有「李白出自‘陇西李氏’,祖籍陇西成纪」这个争议颇大的观点。

2,关于李白先祖流放的地点,也存在较大争议。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新疆哈密碎叶,二是新疆焉耆碎叶,三是中亚碎叶。从现有证据来看,李白先祖被流放中亚碎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隋代时中亚碎叶并不在中国版图内。 隋朝廷流放罪犯,怎么会流放到国外?关于这点,早就有人提出。以郭沫若的学问,不可能不知道新疆哈密碎叶。可郭沫若在自己的文章里却只提中亚碎叶和焉耆碎叶,而且重点突出了中亚碎叶,这显然是有意为之。毕竟中亚碎叶地处西域中心地带,而哈密碎叶地处西域的西部边缘。哈密碎叶比中亚碎叶离汉人传统区域近得多,也比焉耆碎叶更接近汉人地区。李白生在西域中心地带,肯定比生在西域西部边缘更有说服力。】

「碎叶说」在1971年后被官方钦定后就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这也是为啥中国大部分学者更支持绵州说,但一般民众却普遍认为李白生于碎叶的原因。史学的研究有时就是如此无奈,很多时候都要服务于政治,成为政治的工具。政治左右了历史研究的方向,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虽然改革开放后有了些改观,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种现象。毕竟大部分学者都是有「级别」的,都是「体制内」的,不可能完全不为「体制」服务。

支持李白生于蜀地的主要证据是李白同时代魏颢的【李翰林集序】和李阳冰的【草堂集序】。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提到李白父母迁居蜀地,也提到李白生于蜀地,不过魏颢没提李白父母迁居蜀地和李白出生的具体年代。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提到李白父母迁居蜀地后生李白,还讲了「长庚入梦」的典故来揭示李白名字的由来,但他也没说李白出生的时间。

魏颢是李白的朋友兼「粉丝」,【李翰林集】是李白亲自委托魏颢整理的,也是李白在世时唯一的个人诗集,李白肯定看过【李翰林集】。而李阳冰是李白好友,还是李白名义上的族叔,并在李白去世前接受李白嘱托整理其作品而集成【草堂集】。按说他俩拿的应该是第一手资料,可是他俩关于李白生于蜀地的说法却和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的说法产生了矛盾。范传正的父亲是李白的好友,两家是世交,李白去世后,范传正为了纪念这位世叔,专门找到李白的孙女,主动为李白撰写碑文。碑文里提到李白父母是神功初年(公元705年)迁居蜀地(根据是李白儿子李伯禽的手书),这个记载和李白生于蜀地的记载产生了矛盾。在唐肃宗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757年,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说:「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古人年龄都是按虚岁说的,所以推算起来李白应当出生在公元701年左右。神龙初年(公元705年)李白已经4岁,怎么会生在蜀地?「碎叶说」的支持者根据「绵州说」的这个时间漏洞,加上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转述李白儿子伯禽所记载李白先祖在隋朝谪居碎叶的事,猜测李白可能生于碎叶。但是,李白出生的年代距隋代已有百年。百年间,李白家族历史完全空白。李白先祖被流放碎叶,和百年后李白生于碎叶,并不能形成有效的证据链。于是支持「绵州说」的学者提出一种推论来解释李白生于蜀地的时间漏洞,就是李白家族有人记错了年号,把神功初年(公元697年)记成了神龙初年(公元705年)。范传正关于李白父母于神龙初年(公元705年)迁居巴蜀的说法源头是李伯禽的手迹,李伯禽肯定是听父亲李白说的,而李白显然是听父母说的,这三代人有一代记错了年号,「绵州说」的时间漏洞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不过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毕竟只是一种推论。合理的推论让很多学者更倾向「绵州说」,但却无法让绵州说成为定论,所以即便相信碎叶说的学者很少,但它还是有存在的空间。

「绵州说」虽有唐代文献作为实证,却因为时间漏洞,让可靠性打了折扣。「碎叶说」没有文献支撑,只是一种猜测,可靠性更是无从谈起。就算李白真的没生在蜀地,也未必就生在碎叶,还存在李白生于第三地的可能性。李白究竟生在哪里,以现有的证据来讲,只能说学者倾向于他生于蜀地,但无法给出定论。

三,谈李白的祖居之地(祖籍)。

关于李白的祖居之地(祖籍),存在较大争议。李白的确说过自己是李广后裔,出自「陇西李氏」。但本人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如果现在有个姓张的人站出来说自己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后代,难道我们就应该认为这是事实?显然不行嘛。

谈李太白祖居地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下文:

「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迄今考之,竟不知为何郡县人,殊可恨」。

这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士祯谈唐人喜欢以望族自称的现象。所谓望族就是某地兴盛、传承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豪门大族。上面那段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唐人喜欢以望族自称,姓王的都说自己是太原王氏,姓郑的都说自己是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说自己是陇西李氏或赞皇李氏,姓张的都说自己是清河张氏,姓崔的都说自己是博陵崔氏,诸如此类。即使是(相关人物的)传记、史籍也都(不详查就)如此记述。(以至于)现如今我们(这些后人)考据(唐名人生平)时,连(他们真实的籍贯)究竟是何郡县都搞不清楚,实在太让人遗憾。

以「陇西李氏」为例,并非生活在陇西的所有李姓家族都能称「陇西李氏」,「陇西李氏」专指西汉「飞将军」李广一脉。「陇西李氏」是隋唐出自寒门的李姓名人最喜欢冒认的郡望。李唐皇室不但以「陇西李氏」为自己郡望,他们甚至给「陇西李氏」找了个来头更大的「祖宗」——老子李耳。且不说老子是否姓李尚存争议,只说李广一脉从未说过自己是老子后裔,祖宗没认的祖宗,「后代」帮着认,也算一桩奇闻了。

受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士族政治的影响,隋唐时代的人都非常看重出身门第,这时期的文人对世家大族都异常神往。从李白通过李阳冰入籍「赵郡李氏」的事,你不难看出李白对自己出身门第的在乎。各位再联想下他的婚姻,两位妻子出自宰相之家,其中的意涵更是明显不过。现实中李白的心境,远没他诗文那般潇洒。隋唐时代的文人几乎都很在乎自己的出身,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一度自诩是战国名将白起的后代,但实际他的先祖是鲜卑人。

李白去世后,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范传正主动为李白撰碑,范传正为李白撰写的碑文就是著名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分别有这样两句:「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和「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所谓「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是说李白家族的家谱遗失了。范传正这位史学家很委婉的告诉大家:李白出自「陇西李氏」是没有实证的。「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约而计之」是估计、推断之意,范传正照搬了李白儿子伯禽手书遗迹中的原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按(李白所处的时代)距离凉武昭王的年代来推断,李白可能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由此可见,李白家族是否出自「陇西李氏」,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就存疑。这一点不会因为李白自己说过自己是「陇西布衣」而改变。范传正的父亲和李白是好友,李范两家是世交,李白是范传正的世叔,范传正是李白的晚辈。范传正为李白撰写碑文,不想非议亡者,他只很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委婉,但已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开元末期,唐玄宗曾下诏(【命李彦允等入宗正籍诏】)让李彦允负责调查流落民间的李唐宗室并把他们收录进名册。作为李彦允好友的李白并没被收录进唐朝宗室名册中。只要李白能证明自己的源流,李彦允怎么可能不把他的名字收录进去,显然是李白拿不出任何证据,李彦允也爱莫能助。

李白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三四篇跟陇西成纪或者「陇西李氏」有关,而且都是李白写给当时高官的「求职信」,没有一首是抒情达意的诗文。李白在这三四封求职信里提及陇西有关的信息,是在向对方表明自己李唐宗室的身份,从中实在看不出李白对陇西成纪有什么别样的情感。要知道,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几十首都跟巴蜀有关。和陇西成纪有关的作品,却只有那几封「求职信」。另外,李白几乎游历了长江和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但却从未去过陇西成纪。尤其是李白几次入关中,关中离陇西那么近,他居然一次都不去,实在反常。如果陇西成纪真是李白祖居地,而李白真出自「陇西李氏」,那李白对陇西成纪的感情未免太淡漠了。宋代的大文人苏辙,他所在的时代,距离他的先祖迁居巴蜀已经过去300多年,他已是地地道道的巴蜀土著。可苏辙还是对他的祖居地栾城充满感情,不但把自己的文集叫做【栾城集】,还亲自到栾城生活了一段时间。元代的诗人虞集,他的先祖是南宋宰相虞允文,虞允文是蜀人,也正是在虞允文这一代,虞家从巴蜀迁居江西。到虞集的时代,已经100多年。可这一点没影响虞集父子对巴蜀的感情。虞集的父亲,曾花重金赎买被蒙古人掳为奴隶的蜀人,然后放还他们。虞集自己也专门到蜀地生活了好几年,以寄托故国之思。古人对自己祖居地往往有很深感情,但这点在李白身上完全看不到。再说李彦允的那件事,李白难道不可以去陇西成纪调查自己的身世吗?「陇西李氏」是大族,按李白儿子李伯禽的说法,他们的家族离开陇西成纪也就百余年,在当地肯定还能找到很多不算远的同宗,绝不至于无从下手。只要把身世调查清楚,李白就能获得宗室身份,商人之子导致他无法参加科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可以走正常的仕途,不用在到处去跑官求官,何乐不为?为什么不去调查?李白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不光是李白对陇西成纪的态度很反常,李白父母也有很多反常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李白父母从西域回归中土是要路过陇西的,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回到阔别百年的祖居地陇西,或者就近在大唐的政治中心关中定居。而非要舍近求远去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跑巴蜀去定居。而且他们去的还不是成都这样的大城市,而是绵州昌隆县的某个小山村(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远在西域的李白父母,是如何得知万里之外有这样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又是如何决定到此地的?李白父母和李白,都有太多神秘之处,而这些所谓的神秘之处,无一都跟陇西成纪或「陇西李氏」有关。

四、陈寅恪认为李白家族是世居西域的胡人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论证说:李白西域胡人 「绝无疑义」,「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代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其父之所以名客者,始由西域之人其姓名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为名」;李白之父所以自西域迁蜀,盖因「六朝隋唐时代蜀汉亦为西胡兴贾区 域」,且「至入中国方改李姓也」。

从文化上来说李白肯定是蜀人,自然也是中国人,但血缘上却未必。也许真像陈寅恪说的那样,李白先祖并非汉人,而是胡人,李白身上有胡人血统。李白因在蜀地长大,所以汉化极深。李白父母为了在汉地更好的生活,不但改姓了大唐的国姓,还编造了自己家族出自「陇西李氏」,自己是大唐宗室的漂亮出身。当然,就算李白祖上就是汉人而不是胡人,也不能说明他真的出自「陇西李氏」,他的父母还是存在编造履历的嫌疑。

————以上为2020年5月所写的原回答,以下为补充的资料————

材料(可跳过):

一些典籍关于李白出生地的记载:

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魏颢(李白的诗友)的【李翰林集序】:「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彰明县志】载:「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翠,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王琦注云:「太白生于绵州,所谓‘家本紫云山’者,盖谓是山欤?」来到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唐代为昌明县),我们便可实地看到不少李白生活过的痕迹。在青莲镇的西北处有一座山,名匡山,是李白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镇西大约半里处,有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李白故居,名曰「陇西院」。院后还有李白胞妹月圆之墓。院门口有对联云:「弟妹墓犹存,莫谓诗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 此地是故居。」和「陇西院」遥相呼应,紧靠盘江北岸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的「太白祠」。在江油县西侧,还有一座长庚寺,这座寺庙内有宋人杨遂撰写的【唐 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上面写道:「先生旧宅在青莲乡……」碑文末尾,还题有「大宋太宗淳化五年」字样。另外,江油县还有一块相传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李白诗【赠江油尉】的碑石。这些遗迹,在江油县有二三十处之多。清代同治年间的江油县令、【江油县志】编撰者霍揖曾写道:「匡山下临陪江水,中有谪仙人故里。道旁父老为我言,飒爽英姿疑未死。」

李白流传下来有关巴蜀的部分诗文:

【登 峨眉山 】(青年时写于峨眉山)

——李白

蜀国 多仙山, 峨眉 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登 锦城 散花楼】(青年时写于成都)

——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少年时期写于四川)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释: 戴天山也就是大匡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寻雍尊师隐居】(青年时期写于四川)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峨眉山月 歌】(写于24岁)

——李白

峨眉山月 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 渝州

释:这是李白出蜀过三峡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尤其是对峨眉山月的喜爱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

巴女 词】(写于24岁)

——李白

巴水 急如箭, 巴船 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释:此诗是李白出蜀时,写于川东的一首诗。

【渡荆门送别】(写于24岁)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 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析: 这诗是李白即将出蜀时诉所写。诗中第四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道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留恋。诗人不说自己如何留恋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立意非常特别,是李白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江上寄 巴东 故人】(25岁写于湖北)

——李白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

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

觉后思 白帝 ,佳人与我违。

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

释:此诗是李白25岁初游湖北汉水时为表达对家乡友人的思念,创作并寄给家乡好友的作品。

【淮南卧病书怀,寄 蜀中 赵征君蕤】(26岁写于扬州)

——李白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楚怀奏锺仪,越吟比庄舄。

国门遥天外, 乡路 远山隔。

朝忆 相如台 ,夜梦 子云宅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释:

征君:对拒绝皇帝和朝廷征召之人的尊称。

赵蕤,字太宾,号东岩子,道家、纵横家,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和李白是梓州老乡,也是李白学习纵横术和帝王学的老师。赵蕤一度和年轻时的李白合称「蜀中二杰」,所谓「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析: 此诗是李白诗中不多见的沉郁忧伤之作,诗写于扬州,是李白26岁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对求取仕途有些迷茫,加上病重,心情不佳,忧伤中想到了故乡和故乡的朋友,于是写下了此诗。「相如台」,指的是司马相如的琴台,「子云宅」指的是杨雄的故居。司马相如和杨雄都是汉赋四大家,是西汉文学的重要人物,而他俩都是蜀人。一个游子在外求取仕途受挫,想到的都是家乡的风物。

【静夜思】(26岁写于扬州)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

析: 静夜思写作时间是在公元726年9月,地点在扬州,和【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的写作时间相差无几,都是在扬州所做。此时作者身体稍好,但境遇却没有大的变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喝着酒,又想到了远在蜀地的故乡。

【寄远十一首其五】(30岁写于南阳)

——李白

远忆 巫山 阳,花明绿江暖。

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释:其实【寄远】十一首,都是在写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写于33岁左右)

——李白

家本紫云山 ,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影憩霞阁。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释:李白所说的紫云山是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的一座小山,是他小时候游玩读书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写于34岁)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 故园情

析:李白24岁离家东游,写此诗时已经34岁,离家已近10年。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送友人入 】(写于42岁)

——李白

见说 蚕丛 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 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 君平

释: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中的君平是指严君平,原名庄遵。严君平是西汉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者,魏晋玄学的源头之一。此人活了96岁,也是蜀人,杨雄杨子云是他的学生之一。

蜀道 难】(写于42岁左右)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清溪行】(写于44岁左右)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 远游子

析:此诗是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长安后游池州时所作。诗人以远游子自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反应出李白此时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观元丹丘坐 巫山 屏风】(写于50岁左右)

——李白

昔游 三峡 巫山 ,见画 巫山 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裏。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上安州裴长史书】(写于52岁)

——李白

...........(省略)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 ............(省略)

析:此诗写于52岁,李白在诗中提及自己梦到了乡人司马相如。李白26岁时写的【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里,也有提及司马相如。

【听 蜀僧 濬(浚)弹琴】

(52岁写于宣城)

——李白

蜀僧 抱绿绮,西下 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析: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巴蜀的眷恋之情。

巫山 枕障】(写于57岁)

——李白

巫山 枕障画高丘, 白帝城 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 巴水 横天更不流。

【悲清秋赋】(写于58岁) ——李白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

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

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

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

澄湖原阙湖字练明,遥海上月。

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

荷花落兮江色秋,风袅袅兮夜悠悠。

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

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

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此,吾将采药于蓬丘。

析:此诗是李白登湖南宁远九疑山时所作。其中「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的意思是我凭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故乡(巴蜀)的距离,不知离荆吴(原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和吴国,这里主要指两湖地区)之地有几千里。

峨眉山月 歌送 蜀僧 晏入中京】(59岁左右写于江夏)

——李白

我在 巴东三峡 时,西看明月忆 峨眉

月出 峨眉 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 峨眉客

峨眉山月 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 峨眉山月 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月

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送一位蜀地僧人去长安时候所写。李白又提到了峨眉月,他多年不见的峨眉月。回忆是美好的,感觉峨眉月一直深埋在李白心底,就像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样。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久违的故乡气息。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一方面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还能回到故乡。而自己可能永远也回不到家乡,看不见家乡的峨眉山月,更见不到故乡的亲人了,因为亲人早就不在了。

【宣城见杜鹃花】(59岁左右写于宣城)

——李白

蜀国 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 三巴

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在安徽宣城所写。当时的李白已是暮年,自感时日无多,仕途无望。看到宣城的杜鹃花,回想起了小时候在蜀地听到的杜鹃鸟的叫声。一声一声的叫的诗人肝肠寸断,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这里的三巴代指巴蜀,诗人此时身无长物,仕途失败,人生失意,一个孤单的游子在异乡想起了久别的家乡,真是可怜可叹。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写于晚年)

——李白

...........(原文太长,此处省略)

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

知恋 峨眉 去,弄景偶骑羊

和陇西有关的一些材料:

【唐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节选)

——范传正(唐代史学家,其父为白挚友,范传正是李白的侄辈)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 绝嗣之家,难求谱牒。......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析:

这是范传正为李白撰写的碑文节选。文中说「其先陇西成纪人」,这是范传正照搬李白儿子伯禽手记的内容。不过范传正接着就说「绝嗣之家,难求谱牒」。以此说明李白家族没有能够证明自己出身的材料。

李白因其父为商人,又是客籍,所以终生无法参加科举。但李白又是个极其热衷仕途的人,他为了做官,可谓是门路走尽,甚至不惜放下读书人的尊严,通过裙带关系跑官。就是这样李白也没跑到什么像样的官职。如果李白真是李唐宗室,他又何须如此?他只要向朝廷证明其出身,就可以被编入宗谱,成为朝廷认可的宗室。有了宗室的身份,自然就能参加科举走正常的仕途。这对李白这样的文学天才来说,是一条最简单不过的路。可李白却选了一条既不光彩又收效甚微的路——四处托关系跑官。李白提及陇西成纪或陇西李氏的作品,都是「求职信」。李白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在暗示、明示对方自己李唐宗室的身份,不过似乎并没收到什么效果。李白当然不是不想走简单的路,而是他走不了,因为他不是宗室,至少他无法拿出证据证明这点。

【与韩荆州书】(写于33岁)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 ,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此处省略)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释: 这是李白写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的「求职信」。李白在文中提及陇西,明显是在暗示自己宗室的身份,让别人不要小看他。

【赠张相镐其二】(写于晚年)

——李白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

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象晋末时。崩腾胡尘起。

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六合洒霖雨。万物无雕枯。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

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

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

析: 李白晚年卷入永王李璘叛乱案,获罪被流放夜郎。幸运的是李白遇到了大赦,从而结束了流放生活。此诗就是李白结束流放生涯不久,向宰相张镐写的两首「求职」诗中的第二首。和【与韩荆州书】一样,李白在这首诗里提及陇西也是想告诉张镐自己不凡的出身,后面一大段则是在说自己的才能、见识云云。

【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

......(此处省略)

白本家金陵 ,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

......(此处省略)

释:这里的金陵是指建康郡(今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新民村南),也叫骆驼城,是西凉李暠的核心统治区,李白以此向对方暗示自己是李暠的后人。

总结: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文中从没出现过怀念陇西或描绘陇西风土人情的作品,仅有三四篇提及陇西的诗文都是类似【与韩荆州书】和【赠张相镐其二】【上安州裴长史书】的「求职信」。他提及陇西成纪或者建康郡,都是为了说明自己「陇西李氏」的身份。丝毫看不出对所谓「祖居地」的怀念之情,这和李白诗文中几十次提及巴蜀,怀念巴蜀风土人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