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暴力分析,我认为有一种视角很有助于避免暴力分析,就是整体论的视角。
咨询师之所以暴力分析,是因为一些咨询师通过他的理论来分析和诊断部分经验,这就阉割了来访者真实的生活世界,事实上,这个经验和那个经验是关联的,各种各样的经验是被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当我们想要去定性的时候,就需要注意这种经验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关联特征。
比如一个人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如果咨询师简单地说来访者逃避,那么他所指的就是这个逃离的行为所代表的那部分经验,可是经验和经验是有关系的,逃避就似乎是来访者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生命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来访者在生活中具体做了一些什么呢?或许是那一次次地寻求认可,但是没有得到认同和关注,或许是一次次的失落,感觉到自己不被爱和接纳,如果我们诊断来访者这是看向外部,希望得到他人的爱,而不是想办法照顾自己,可能这又是片面的,因为来访者可能很多的努力就是一种照顾自己的努力。
因而我们的诠释总是需要有更加整体性的理解作为基础,我们根据部分经验做出来的分析总是可能被更加整体意义上的经验所否证,我们根据一个行为表现做出的分析总是可能被其他的行为表现的证据所否证,这不是说来访者的表现找不到某种可以抽象出来的共性,而是如果我们想要根据几个经验事例就想要对一个人作出评判,这恐怕会忽视更多有意义的经验。
对此,我提倡一种现象学的悬置,去排除自己的先入之见,比如精神分析的理论,这种悬置是把理论加入括号,存而不论,在之后获得更加广阔的经验后,这些理论可能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里,得到聚焦。之所以要排除对来访者的先入之见,是因为按照解释学的观点,我们采取何种理论、我们做何种分析,是有偏见的,偏见不是坏事,我们总是以某种意向、带着偏见去理解,没有偏见,理解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在心理咨询的前台,是理解;咨询的后台,是诠释。混淆了二者的关系,就容易把分析和评判放到前台,来访者就经常感觉到咨询师讲的东西是有侵入性的,或者一叶障目的,咨询师有时候讲来访者在防御和阻抗,其实来访者也觉得咨询师在防御和阻抗,不然为何不愿意多听我表达我的不同观点和体验呢?为什么不是咨询师不愿意去接受他自己不能理解的事实?
看来访者,我们从整体来看来访者;看我们自己,看到我们自己的先见,并且去做一种现象学的悬置。如此一来,有助于咨询师去获得更广泛的经验,那些被悬置的理论也有「重新获致」的可能,但是不会干扰对来访者的理解,要知道并不是只有来访者会干扰咨询,我们自己的某些理论和解释、那些渴望带着来访者前进的话语本身也可能干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