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无力感。
首先,经济学以学术为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了。相信大多数来读经济学博士的人都是冲着毕业找教职来的。但是近些年来,拿到教职的时间成本肉眼可见地增加了。从前很多教授只经历了本科4年+博士5年,而现在绝大多数博士要读6-7年。并且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读博前要做1-2年full time RA和/或读一个硕士、毕业后还要先做一年博后才能拿到AP。这样算下来得30多岁才能找到一份工作。很多博士毕业前都不敢谈恋爱结婚,人生最好的十年就穷酸穷酸地没了。
这还没完,每个AP都要六年考核期过了才能拿到tenure,拿不到的话就得走人。但凡想在体面点的学校tenure,这六年的私人时间和家庭生活就算是赔进去了。男AP基本都没时间陪家人,女AP要么丁克要么高龄产妇,生了孩子只能扔给老人带。合着做学术就得做6-10年的底薪实习生、然后熬过6年残酷的试用期,才有资格拿到一份薪水不算多高、周末可以休息、有时间顾家的工作吗?西方社会的教授、医生、律师都是先苦很久才能甜,但是教授的收入显然矮了一大截。
其次,这个学科对新人越来越不友好了。目前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正在从「手工工场」向「流水线工厂」转型。从前一篇文章20页一两个人写就够了,而现在一篇文章就50-100页,动辄就是北欧某国全国的社保记录、印度工厂为期半年的社会实验、在统计局的问卷里夹杂私货、或者把19世纪的报纸录成了数据库。。。凡此种种都不是一个普通博士、一个普通AP、甚至一个普通学校的正教授能自己完成的。去发展中国家做实验的人往往是当地的权贵二代;录一个数据库可能需要雇10多个RA当苦力;调动统计局的资源就更不用说了——都不是一个普通新手做得了的。我相信这也是经济学的RA博士后越来越多的原因:太需要高学历的苦力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在接近做实验的自然学科和工科——一个更依赖「资源」而非「智商」的学科,话语权必然向senior集中,必然更不平等、需要更多做「简单重复工作」的劳动力。在这个意义上,经济跟天坑专业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在另一个意义上,经济还不如天坑。理工科博士第一年就进实验室跟导师做研究,从基础的做实验开始学起、然后是设计实验、写论文投稿、写经费申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济呢?博士头两年满满的课,最晚第二年暑假马上让你写一篇自己的文章,题目自己找、数据自己找、模型自己写,没有实验室资源给你用、没有RA给你干活、大多数导师也不会帮你找题目,一切的一切都要你自己解决。很多经济学PhD就是在第二年/第三年自己做文章的时候崩溃的——自己一个人要跟别人一个团队竞争、一个人要干所有的活、别人拿钱解决的事情只能自己亲自做——难上加难。
最近和同学讨论一些优秀的 job market paper,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文章(纯理论除外)无一例外都用到了非公开数据。我不否认它们创意都非常非常好,研究的问题也很新颖/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数据,我有创意又该如何呢?
最后,经济作为社会科学,还是很看重选题是否符合「主流(美国人)」的口味。中国人不了解美国的文化制度、社会热点,不熟悉美国的policy shock,做实证研究就非常吃亏。一些美国特色的问题,别人一个DID就能发你就是想不到;一些中国特色的问题,你做的再好AER可能也不愿意发。我每次出去开会,都能遇见大量做微观理论/计量理论/宏观/金融的中国人,而做发展/劳动/贸易/mz政治的则少得多。劳动经济学里很多中国人做教育和人口,而很少有人做technological change, labor outsourcing, unemployment benefit 这些更美国、更热门、更好发文章的问题。究其原因还不是吃了文化差异的亏么。
不过话说回来,经济的PhD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能毕业,经济PhD是很难失业的。从前找不到教职可以去银行做公务员(美联储每年消化大量做宏观的PhD),现在更可以去互联网企业做数据分析、挣得也不少。哪怕搞个留学中介、去高中国际部当老师,这个学位也算利用上了。另外我们虽然科研路上无比寂寞,但被变态老板剥削到死的还是少数。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毕业,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就好。作为一个国内普通人家的孩子,能找到体面的教职就当作跨越阶级了。如果失败了,从18岁算起十二年的努力就当是打水漂了。虽然可能会不甘心,但是起码我尝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