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除非你认为刘备有义务牺牲自己投降曹操,来换两县百姓安全。
这回里有个著名事件,就是曹操把徐庶派回来劝降刘备。但读者的兴趣都在徐庶为什么不趁机留下了,很少注意曹操派徐庶的真实用意。
原文说得清楚,这是曹操的计策:一旦开战,肯定不分军民玉石俱焚,你刘备如果爱惜百姓,就尽快投降,你不投降,我就打你,到时候百姓死伤多少,责任在你。
刘晔曰:丞相初到襄阳之地,必用先买民心。民心若顺,从兵亦可守矣。目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于樊城, 一概进兵,两县生民为齑粉矣。 不如先遣人招安刘备,纵然不降,亦可以宣爱民之心也。若见事极,愿降则荆州之地,不须征战矣。然后举荆州之兵,可图江南矣。刘哗曰:徐庶旧与刘备甚厚,如肯来归降,免罪赠爵,如若执迷不顺时, 军民并戮,玉石俱焚 。
庶曰:操使某而来,乃 买民心之奸计 也。某若不还,必惹万人之笑。
曹操知道刘备爱民,所以用这种方法逼迫他,这就是兵法说的「爱民可烦」。
刘备怎么可能投降曹操呢,连刘琮投降后都被杀了,曹操对刘备会比对刘琮更好吗。刘备既然不会投降,这些百姓的灭顶之灾就注定了。在刘备绝不可能投降的前提下,带着百姓离开家园就是优势策略。两害相权取其轻,能跑多远是多远。
【演义】主要着眼于大人物,对战争给小民造成的伤痛的刻画不是其重点。但从这回中曹操、刘晔的对话中可以得知,战争中平民的大量死伤是常态。尤其是此时曹操受了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的刺激,起大军五十万南下荆襄,出于对诸葛亮的计谋的忌惮,每到一地都大行搜索,像鬼子扫荡一样,确保没有奸计和隐患。这种做法,对所到之处的百姓绝对是灭顶之灾。
操大怒曰:诸葛村夫安敢如此!遂催三军尽往新野,漫山塞野下住寨栅。操交军搜山,一面填塞河内,令大军分作八路,一齐去取樊城。两县之民,若老若幼,齐声大叫:我等已死,亦随使君!号哭而行。
曹操派徐庶劝降刘备时,对自己的军事行动对百姓的伤害不打自招。他试图把责任推给刘备:你不是爱惜百姓吗,那你为什么不投降,你不投降,你爱惜百姓就是假的。但刘备既不是刘璋,曹操也不是刘备。即使投降后会保全自身,刘备也不会投降曹操,何况投降后凶险难料。
新野、樊城的百姓,在刘备的两篇榜文下,及时撤出了家园,躲过了前两波兵灾,但流离失所,本身就有极大的不安全性。携民渡江,刘备尽了最大的努力把百姓都渡到南岸。
舡到南岸,回顾北岸百姓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舡渡之。但南岸的襄阳城并不开放,在襄阳城下,我们看到了战争对百姓的伤害。
魏延带几百人与文聘大战,结果「杀死千万余人」,即使魏延能力很强,带领造反军能与占据绝对优势的文聘打成一比一的交换比,双方不过死亡一两千人,这与千万余人的差距,无疑是不幸遭殃的百姓。这个规模的战斗就能给百姓造成如此可观的伤害,何况几十万大军的席卷。新野、樊城百姓如果在家园不走,等待他们的就是被血洗的命运。
从襄阳到江陵,百姓走得慢,终于被曹操大军追上,于是我们看到了曹军的作风,连曹操的亲信夏侯恩都在带队抢劫,何况那些更加穷苦的大头兵。这两县百姓,终于没能逃过一劫。
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拋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总的来看,刘备的行为对百姓是正面的。他至少让他们多活了十几天,也一度带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如果襄阳开城,如果抵达江陵,那就是另一个结局了。刘备把百姓从立刻就会死亡的境地中带了出来,尽最大的努力带领他们求生,为此不惜牺牲了自己的行军速度。
你如果把刘备抬到圣人的高度,可以拷问他为什么不牺牲自己投降曹操,以自己被杀的命运来换两县百姓的安全(在香花灯烛迎接大军的模式下,曹操确实不会伤害百姓)。刘备达不到圣人的高度。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绝不投降的前提下做的。他也为自己给百姓带来的麻烦非常痛苦。
玄德于舡上大恸曰:为吾一人,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用生!欲投江死。刘备想要自杀,不是演戏,是因为他知道是自己不愿被曹操杀死,才导致了百姓的悲惨境地。这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之高。但谁会因为这个责备他呢?
刘备确实不是圣人,也拿不出既保全自己又保全百姓的办法,连诸葛亮都拿不出,可见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在这种局面面前,他没有放弃百姓,而选择了和百姓同甘共苦。
玄德曰:争奈两县百姓相随许多时,安忍弃之!玄德曰:吾以仁义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
不接受刘表的荆州、与百姓同命,这两件事当然都是写刘备的仁义,尤其是用并非反面角色的诸葛亮的话来衬托,更能看出刘备做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作为一个政治家,刘备的道德行为远远好于政治家的一般水准。至于苛责他不够圣人的做法,那是一种捧杀。「英雄」一词在【演义】中指的是胸怀大志、腹隐良谋的军政强人,刘备首先是这种英雄。然后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居然也颇符合今天的「英雄」含义。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