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如何应对双相障碍女儿的躁狂?父母需要知道的4种方法

2022-11-21知识

刘承洛记忆重组——

北京的冬天,冷且萧瑟,树叶已经全部变黄,寂寞地挂在树上,可能在等风吧。走出办公室,冷风袭来,打了个寒颤,想起了来访者阿娟。阿娟第一次来中心,也是在冬天,妈妈和她每个人都戴着帽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她们说这两件羽绒服是专门为来北京准备的,南方很少有机会穿到。

阿娟小的时候,妈妈忙于工作对她的照顾很少,有时妈妈出差也会带她一起去。从小习惯了没有太多管教的生活,阿娟生活得很随性,性格却很急躁,经常做完事情就后悔。

阿娟进入中学之后,她在班级的行为和之前一样随心所欲,没有意识到会影响到了同学,慢慢地阿娟在班级的朋友变少了。虽然她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很强势,但遇到事情她就会习惯性逃跑,把事情全盘丢给父母解决。在一次和班级同学的激烈冲突后,阿娟的父母对于她的行为很失望,要求她自己处理这件事。看着同学嘲讽的眼神,耳朵里回想着班主任的责备,阿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崩溃了,没有任何招架之力,对于学校的环境感到了恐惧。

于是她就逃避不去学校,在家里还要各种怄气,既觉得自己委屈,还觉得自己怂。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是和自己较劲,还是和同学较劲,或是和父母较劲,她有时情绪低沉觉得人生真的很无趣,自己真的很没用,有时又觉得自己一定要报仇,凭什么我要受这个气?刚开始妈妈以为她只是任性在生气,过两天就回去上学。没想到阿娟的状态越来越糟糕,后来妈妈带阿娟去了医院,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阿娟的父母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当初不如帮助她来解决这场冲突,那么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的结局。但阿娟的父母还是很难接受,怎么孩子就成了双相了?

被诊断心理障碍的青少年逐渐增加,很多来访者被确诊后很纳闷,双相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我明明没那么严重啊,怎么就成了重性精神病人了呢?」

双相障碍又叫做「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也就是有两种「相」的情感状态。一种是重度抑郁发作状态,一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状态,两者交替出现。而重度抑郁发作状态也很好理解,核心症状与抑郁症的基本一致。

那什么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状态呢?这一点在国内外精神科里都有争议,不同精神科大夫的看法不同,主要分为两派。

两派的主要矛盾点在于,如果来访者的脾气明显比得病前大了很多,暴躁易怒,甚至在家打人砸物,这算不算轻躁狂/躁狂发作?正因为双相障碍的诊断有争议性,所以它比抑郁症更特殊。在了解双相的知识时,我们要先对照一下自己到底属于以下哪一种类型:

第一种、非常典型的双相障碍,也就是除了有重度抑郁发作之外,还有过心境高涨、情绪兴奋甚至亢奋、有点自负甚至狂妄自大的心理状态,我们认为这才是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第二种、有激越状态的「泛双相」,有过重度抑郁发作,但没有过情绪愉悦兴奋、自负的典型轻躁狂/躁狂发作。不过,来访者在家曾大发脾气、暴躁易怒、砸东西,甚至对父母动手。我们认为这种激动的表现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而是激越状态。

比如阿娟就不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而应诊断为「抑郁症伴激越状态」更合适。但上面说了,这在临床中仍有争议,所以我们暂且称这种类型为「泛双相」。

当然,有的小伙伴是上面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混合型,既出现过暴躁易怒的激越状态,又有过愉悦兴奋、自负的典型轻躁狂/躁狂发作,不过这非常少见。

第三种,药物诱发的「双相」,也就是吃抗抑郁药之前,只出现过重度抑郁发作状态。可吃药之后出现了激越状态,又或者出现了情绪兴奋乃至亢奋、自负的典型轻躁狂/躁狂发作,也就是临床中说的「转躁」。

但有的精神科大夫不同意,他们认为真正的抑郁症来访者就算服用了抗抑郁药也不会「转躁」,而某些来访者「转躁」了,说明他们其实是双相障碍,药物只是提前诱发罢了。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精神科也是有争议的。

第四种,所谓的「软双相」。来访者的重度抑郁发作症状不太典型,情绪不会特别低落,往往也没有轻生念头。可轻躁狂/躁狂发作的症状也不太典型,脾气不大,也没有非常明显的愉悦兴奋和自负自大的心理。这种既不完全符合抑郁症诊断,又不完全符合双相障碍的来访者,有可能会被诊断为「软双相」、「非典型双相」、「抑郁症伴双相特征」等。

分清类型后,我们来谈具体的病因就更有针对性了。主流精神医学认为,双相障碍的病因不明确,说不清道不明,生物学层面因素(比如遗传、大脑神经递质异常、海马体受损等)和心理社会因素都有影响。但大部分精神专家认为生物学层面的因素是主要的,心理社会因素只是次要的「诱因」。

那双相障碍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我们记忆重组干预模式(MRP),尤其是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的大量心理干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相似,其主要病因也是心理社会因素,即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当然,仔细对比的话,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病因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以下分别分析上面4种「双相障碍」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根源,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病理性记忆。

第一种,非常典型的双相障碍,背后的病理性记忆以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为主、情绪病理性记忆为辅。这类型的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内心压抑,强烈的负性情绪不断累积,病理性记忆被激活时也会不理性地自我否定。这是他们重度抑郁发作的主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来访者也有情绪病理性记忆。双相障碍来访者最常见的情绪病理性记忆,是在成长过程中反复多次被大人们过度夸奖,比如总是说「你真是聪明绝顶啊」「长大了肯定是上清华北大的料」「就数你最棒了,以后肯定拿第一」等等。

来访者在成长时期反复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高兴、飘飘然,再加上确实有过表现不错的阶段,所以他们在情绪好的时候,就很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轻视了现实中的困难,甚至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有点轻率、傲慢、自以为是。可这反而会导致他们容易碰壁、受挫,或者遭到别人排斥、嘲笑,遇到人际关系冲突。他们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无法接受一时的失败,从而陷入重度抑郁发作,灾难化思维,不断自我否定,并为之前的狂傲感到羞愧。

那如果经过药物治疗,来访者的重度抑郁发作缓解,情绪有所转好,加上现实中有些事情也比较顺利的话,他们心情一好,想着「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我打败病魔了」,就又容易心态走飘,再次循环上面的过程。我们认为,以上是典型双相障碍来访者常有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病因就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和情绪病理性记忆。

第二种、有激越状态的「泛双相」,主要的病因是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并不断地自我否定,没有明显的情绪病理性记忆。

这类来访者经历过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往往比抑郁症来访者更多,而且有些心理创伤比较凸显,引起了来访者强烈的愤怒、屈辱感,比如遭到校园欺凌、老师的不公平对待、父母的粗暴打骂等等。所以,当他们心中的痛苦、愤怒积压到一定程度时,就很容易爆发,这是其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而且因为曾遭到来自家长的心理伤害,他们会抱怨、指责父母,情绪激动时甚至会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父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娟在家里即悲伤、失落又会愤怒、抱怨,在后来的记忆重组心理干预过程中,我发现了阿娟来自于家庭(父母、亲戚、表姐妹)、学校(老师、同学)、网络(因游戏结交的朋友)等方面多个多重性病理记忆。

第三种、药物诱发的「双相」,也就是服用抗抑郁药后所谓的「转躁」,这也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如果是吃了抗抑郁药后,诱发的是暴躁易怒、大发脾气的激越状态,那这种的主要病因还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只不过在以前,来访者更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但可能在抗抑郁药的作用下,来访者的情绪更容易压抑不住,表露出来。

那如果是吃了抗抑郁药以后,诱发的是愉悦兴奋、有点自负的典型轻躁狂/躁狂状态,这说明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一定的、类似情绪病理性记忆的经历。只不过在正常的状态下,这些少量的经历不足以让来访者出现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可抗抑郁药就像催化剂一样,把这增强、放大了。当减少或减停抗抑郁药后,这种状态很快会消失,而且再次出现的概率很低,这才是来访者真实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不宜诊断为双相障碍。

第四种、「软双相」或「非典型双相」,也就是重度抑郁发作不典型,轻躁狂/躁狂发作也不典型,也没有明显的暴躁易怒。如果来访者属于这种情况,其实不用太在意这个诊断。两个相的症状都不典型,恰恰说明症状不太严重。而且从心理的角度上看,形成这种情况的心理根源也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和情绪病理性记忆两者都有,但对比起上面几种类型的来访者来说,两者的经历数量又都比较少,程度也比较轻微。不过,这不代表这部分小伙伴可以掉以轻心。因为如果目前的现实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比如一直无法正常上学的话,病情就有可能继续发展,变成上面三种情况。

其实双相障碍只是精神医学单个学科的标签,从某个角度上看,这个标签不太重要,而是具体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更重要。简单来说,大家可以这么理解:情绪长期低落压抑、容易自我否定或激动愤怒、兴趣和精力减退、无法正常学习,这对应的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而对计划和未来过分乐观,觉得自己很厉害、无所不能,感到非常愉悦、兴奋的话,这对应的是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当然,一般来访者处于这种状态时,是比较难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觉察,提高警惕。

不管属于上述哪一种「双相障碍」,一般来说,只要诊断了,精神科大夫就会用药,通常会使用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用得很少。虽然药物不能解决心理根源上的问题,但小伙伴们也要理性地看到,药物对于稳定我们的情绪,避免发生更多负性刺激事件,是有积极意义的。

比如对于暴躁易怒、在家容易大发脾气的来访者,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种负面情绪的释放,小伙伴们确实太痛苦了。但在极端的愤怒下,我们有可能完全失去理性,做出极端行为,比如伤害了自己和家人,酿成悲剧。药物虽然没法直接重组病理性记忆,但可以缓解我们病理性记忆被激活时的情绪波动,就像给快要爆发的火山降降温,这能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

那如果是愉悦兴奋、自负自大的那种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药物也一样有积极意义。我们接诊过不少青少年来访者,他们在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时感觉非常好,觉得自己能力超强,前途一片光明,别人都不如自己。他们跟朋友聊天时爱吹牛皮,把话说得太大、太满,甚至口出狂言冒犯别人。别人暗地里抱怨,甚至发朋友圈冷嘲热讽,他们也不以为然,觉得别人是嫉妒自己。结果后面重度抑郁发作时,他们想起当初的表现就无地自容,觉得自己好丢人,简直是个笑话。

那段经历成了重大病理性记忆了,也导致朋友们对自己有很大误解,后面遇到的社交困难可能更多。所以,我们要看到药物治疗的意义,从积极的角度看,它可以尽量降低我们出现意外或者进一步遭受病理性记忆的风险,也有助于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精神科里的物理治疗,比如改良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治疗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要盲目排斥。

当然,有的来访者吃了药以后,副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发胖、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嗜睡等等。这确实让人心烦,学习更加学不进去了,更加不愿出门见朋友了。

但我们要意识到,只要我们逐步康复,症状明显缓解,大夫就会慢慢地把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也就随之减轻甚至消失。那情绪症状控制住了,认知更理性了,社会功能也有所恢复了,我们就可以抓紧时间学习高效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学会一些自我调整的技巧。不过,希望大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临床研究发现,常见的心理咨询对于抑郁症的整体效果优于对双相障碍的效果,无论是上面哪一种双相。

对于双相障碍来说,主流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以精神科药物和科学的心理干预互相辅助进行的。如果有的小伙伴觉得自己不属于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并且很在意这个诊断的话,可以尝试找在这方面诊断比较谨慎的精神专家,诊断有可能会被更改。这能在客观上减少来访者、父母的心理压力,减轻病耻感。最后,希望来访者的家长能掌握更高效的、更全面深入的双相障碍知识,要意识到这是精神医学里的一个标签。我们知道真正的病因和心理社会根源后,真的没有必要绝望、悲观,更不用觉得这个病要终身服药、难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