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 86 版【西游记】严重脱离原著却没有妨碍这部剧成为经典?

2021-07-13知识

先说结论,你的印象错了,【西游记】就没有原著。

什么叫原著,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才叫原著。前无古人:在此之前,没有这本书(比如西游记)的说法;后有来者:后来的人,大都遵从这本书(比如【西游记】)中的情节人物设定,而不再增加新的、大的改动。这才叫原著。【红楼梦】有原著,【射雕英雄传】有原著,【悲惨世界】有原著,【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原著。但是诸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没有原著。吴承恩、罗贯中等人的工作,应该叫「编辑」、「集合」。正当的说法应该说【西游记】是吴承恩「编著」,而非「著」。两者的区别可以用下图解释。

原著补全骨架和全貌,编著补全细节、修正和润色

在曹雪芹之前,没有【红楼梦】故事,但是吴承恩之前却有【西游记】的故事,他之前一个比较著名的底本是【三藏取经诗话】,以及杂剧连台本戏【西游记】。我们熟悉的「江流儿」、「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女儿国」等情节早已出现。吴承恩的的作用,不过是细化和润色,增添细节,补足其中的缺失,将不合理不精彩的地方进行修正而已。

而在吴承恩之后,民间艺人和士大夫们也并未停止对【西游记】的创作。而【西游记】的所谓「原著」也在不停的丰富之中。有的在细节上修正——比如绍剧【大破平顶山】中,孙悟空就直接把金角银角大王打死了,并没有太上老君什么事情;也有增加新的情节——比如京剧【盗魂铃】就是增加了新的情节,为的是表现演员的演唱艺术,所以在电影电视剧的版本里是看不到的;很多人熟悉的戴英禄、杨洁本(86版【西游记】)、刘镇伟本(【大话西游】)、今何在本(【悟空传】)也都是【西游记】「原著」的一部分。现在提起孙悟空,可能想起「一万年」的人更多一些——而这个最典型的特征,恰恰是吴承恩本中所没有的,后来才添加的情节。

尽管什么也看不清,但我们马上就知道这里主人公是谁

李笠翁说:「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传诵;凡涉荒唐怪诞者,当日即朽。」吴承恩版只是一个大的里程碑,而不是「原著」。后来的作品只要有精彩的,都会成为「原著」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在李万春李少春猴戏擂台之后,无论是剧场中还是银幕上所有的孙悟空,都采用了印堂中间发际线突出的「倒栽桃」或「倒葫芦」这种脸谱,而且这种形象也为大家所普遍认可,甚至忘记了真实的猴子并没有这个特点。

李万春的「倒栽桃」脸(图6)和李少春的「倒葫芦」脸(图3)
孙悟空造型发际线均向下突出,为「倒栽桃」(周星驰、吴樾)或「倒葫芦」(章金莱、张卫健、费振翔)
真实的猴子并没有印堂处发际线突出的特点

说完了「原著」,再回来说86版为什么成为经典。在我看来,最主要的是两点:

  1. 高品质的审美:86版西游记中的审美趣味很高,可以说甚至到了极致。举几个例子:人美,唐僧含蓄内敛,孙悟空帅气逼人,猪八戒憨态可掬,沙和尚朴实大方,四人都美,却毫不相同。这也就算了,连非常次要的小角色演员也都很美,而且美得很符合场景。
精细鬼和伶俐虫

上面这张剧照是两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但是你看看他们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是不是马上就觉得他们正如其名,精明伶俐,肯定是个见风使舵的小妖?这种面部表情和眼神,就是美得符合场景的表现。

风景美,取景地全是我国景色最美的地方:庐山、石林、张家界、九寨沟、七星岩、黄果树瀑布、锡林浩特大草原,即使你忽略剧情单看风景,也绝对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他的服装美、语言美、动作美、音乐美等等就不一一分析了,题主可以自己再去看几遍,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2. 崇高的精神境界:86版西游记,核心是取经,象征着为了自己追求的伟大事业客服重重困难的精神。闫肃给86版写的词里经常提起这些精神。无论是「踏平坎坷成大道,走罢艰险又出发」,「说什么艰险磨难,怕什么鬼怪神仙」、「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有一条征程正摆在脚下,自渡渡人,自觉觉他。」积极心理学中所提的PERMA模型,这里占据其三(Engagement,Meaning,Achievement)。也符合历史上玄奘西游的精神内核,更符合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简单来说,86版西游记的经典之处就在于「美而有神」。也就是这一点,让86版成为了「原著」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唐僧的毗卢帽绝不摘下来,孙悟空和其他人差不多高,猪八戒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白皮猪,沙和尚生有络腮胡子带一大串念珠。而这些也必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