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如何治愈自己不被爱的感觉,从小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是否在余生还能被矫正过来?

2021-12-08知识

米奇 ·阿尔伯姆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到的5个人】有句话:

「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高中,当时只是莫名被它打动了;直到后来接触心理学,我才意识到这种伤害的普遍性。

很多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像温妮科特、皮亚杰、埃里克森,他们的研究都发现,孩童时期的人类会有一些普遍的特质: 乐观的、脆弱的、依赖性强、不成熟的…… 这是儿童的天性,无一例外。

每个「天性」背后,都指向儿童对父母的需要:关心,爱护,引导和抚慰。 这些需要被满足,儿童就会自然发展出各种特质,顺利走向成熟。

从这个角度来讲,但凡父母做了某些事, 让你为自己的天性感到羞耻 ,让你觉得你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是不应该的、不被允许和尊重的,伤害就已经发生了。 这其实在传递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没有一种亲子关系是完美的。

再「完美」的关系背后,都有或大或小的裂痕。

这几天放假在家,重温了一遍【小偷家族】。

当安藤樱在镜头前说着: 「可能是因为我很憎恨我的母亲吧」 ,我突然想到【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里一句类似的话:憎恨你的家庭。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憎恨」父母,是一种近乎于「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一种不允许出现的情绪。

多少个成年后的孩子在试图表达自己的童年创伤时,得到的回答也都是: 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啊,你就是想太多了父母怎么会害你呢爸妈永远都是为了你好的……

于是孩子们闭了嘴,但问题并没有消失。长大后,他们不仅要为创伤痛苦,还要继续为「我感到痛苦」而感到痛苦。而我今天想告诉你的就是:如果父母伤害了你, 恨意是可以存在的

「憎恨你的家庭」在范德考克的书中,是作为一种创伤治疗的方式出现的。让经历童年创伤的人说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是创伤修复的第一步。

你可以憎恨,可以愤怒 ,因为很多时候,这才是你真正变好的开始。



很多时候,真实的恨意,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被表达出来的。

一些遭受比较严重原生家庭问题的人,为了逃避这样的「难」,会选择把这些事情 合理化 ,会反复说服自己,父母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是为了我好。

因为在小时候,儿童只能通过适应父母和家庭活下去,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所以,当父母和环境很糟糕时,他们倾向于回避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忘掉伤害的细节,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在这个环境里生活下去。

长此以往,这样的「说服」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在成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跟世界的关系。

在一些心理治疗的案例中,长期遭受父亲打骂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倾向于寻找一个会打骂她的男人做丈夫,因为她觉得这是「爱」的表现。


反而是在充满爱和尊重的「正常」环境里,他们会觉得惶恐、不自在,因为这跟他们习惯的环境太不一样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 沉默 是有副作用的。

这个副作用就是: 如果你未曾表达过对父母的「恨」,你就没法看到自己曾经的伤口。 很有可能,这些看不到的伤口变成了你生活中的暗物质,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和阻碍你,用你早已习惯了的方式。

01、「恨」不等于「父母皆祸害」


相比于现实生活,「对父母的恨」在网络世界得到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豆瓣上曾经有个 「父母皆祸害」 的热门小组,一度成为经历「原生家庭之伤」群体的集体疗愈地。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点开那个小组的惊讶:


那么多的情绪和故事,有单纯的发泄,也有理性的记录,汇集了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伤害,辱骂、侵害、操纵……


而这些不同的故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这些伤害,都跟父母有关。 更震撼的地方在于,每一个故事下面,都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留言: 「我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 「我理解你的感受。」 」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每一个帖子和留言,都是一个充满伤痛的生命故事,一条一条翻过去,你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一个跟我们笃信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同的世界。

伤害是如此普遍,你不得不承认,你身边的朋友,甚至你自己,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员。

现在,每当亲子关系类的负面新闻发生,微博下面就会重现这么一个「平行世界」,汹涌的留言背后,是一直以来,我们 崇尚孝道的文化环境对这种情绪的压抑

当然,在缺乏专业心理工作者引导的情况下,这样的指责很容易走向偏激和盲目,也有可能让个人把当前生活的不如意都归因于父母,加重自己的无力感,这是它的风险所在。

但我也认为,这样的宣泄是有其意义的,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就是: 你开始承认自己受过伤,你开始正视伤痛的存在,而这,很可能就是疗愈的开始。

家庭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尤其对于尚无生存能力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接触到的世界相当有限;而亲子关系在很长时间里,也被大家看成」家务事」,没有获得足够的在公共区域探讨的空间。 关上房门,没人知道里面究竟发生过什么。



这也是当孩子的无力之处,因为无从探讨,他们不知道父母的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是伤害,以至于当伤害发生,孩子还笃信「所有的父母都这样」,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成年之后,他们会用内化出的那个心里的「父母」继续伤害自己,或者把这些伤害传递给下一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 「憎恨你的家庭」 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我讲的「恨」, 不是让你真的相信「父母皆祸害」 ,也不是让你去谴责和控诉父母,或者把当前生活里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这也是不公平的。

我讲的「恨」,是 允许自己的愤怒、抱怨、悲伤、敌意存在 ,借由这些情绪,去看到你的伤害,去看到当你还是一个玻璃杯子的时候,你的父母在这个杯子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进一步搞清楚,这个印记对现在的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这样「看到」的过程,就是让那些「暗物质」走到明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获得重新审视它的空间,获得新的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这,就是创伤修复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灵「成长」的过程。

跟愤怒、恐惧、失望一样,「恨」是一种客观的情绪,它本身没有问题,也 并不意味着你会做出过激的事 。如何看待这种「恨」,「恨」之后做什么,才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走向。

让自己过得更好 ,而不是陷入指责和伤害的轮回,这是「责备你的家庭」的意义。

02、不被爱的洞自己也可以补

心理创伤治疗大师 范德考克 在【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中曾经讲过一个概念:双重意识系统。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我们的自我有两种意识 ,它们负责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

第一个意识系统负责讲述给公众听的故事,直接清晰,有条理,像一本自传,可以很快被大多数人理解。

另一个意识系统是基于我们的生理感受发挥作用的,负责记录我们的真实体验,它更跳跃、更复杂,承载更多的细节,指向更本能的情绪。

大多数时候,我们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比如职员、管理者、子女、朋友,启用的都是第一个系统,这能让别人更高效地理解我们。

而回忆童年伤痛,则需要我们开启第二个系统,跟那些长期被忽视的感受重新产生连结。

下面是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对象和环境

「合适」的意思是指,你在对方面前是感到安全和舒服的,你可以自由表达任何「不好」的感受,而不会受到评判。

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当然是很好的选择,艺术也可以作为对话的对象。在音乐、舞蹈和绘画中,你会学着尊重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赶走它。

写作是一种被证明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书写自己的感受和经历,重新理解自己,「疗愈」就发生了。 (不知道如何下笔,可以参考第3条)

2.不要陷入对痛苦的比较

你也许会纠结:这算得上伤害吗?这个痛苦是不是太值得一提了?是不是只有我会这样?

请告诉自己:痛苦不是用来比较的,只要你感受到了,它就是真实存在的。

哪怕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觉得不舒服,但你就是不舒服,你需要尊重自己的感觉。

诚实地面对它们就好。

3.自由书写

  •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委屈、愤怒、失望……)或许兼而有之?
  • 我身体的感觉是:放松还是紧张?哪个部位有不适感?头部和腹部有疼痛感吗?
  • 它勾起了我的哪些回忆?
  • 当时发生了什么?
  • 当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地点、光线、气味、氛围?
  • 这个场景里都有谁,他们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 我做了什么……
  • 我的心理感受是……
  • 我的身体感受是……
  • 这件事对现在的我影响是?
  • 我现在所处的环境跟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通过持续的书写,你会重现创伤发生的场景,也获取了一种重新理解自己、赋予经历意义的能力。

    相信读到这里的你,一定可以理解:「恨」本身不是目的,我们想通过这篇文章做到的,是在密不透风的亲子关系中,创造一点可以有不同声音的空间,给大家一个可以容纳情绪的容器。

    让自己跟创伤,保持一点心理距离。当它们被妥善地安置了,就不会伤害你了。

    你可以大踏步地往前走,更勇敢,更轻盈。

    或许你还想看:

    如何看待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讨好型人格的案例?

    如何克服自卑?

    能原谅伤害你的人吗?


    解读亲密关系的百科全书,用科学的方法揭秘亲密关系 加入【亲密关系】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