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2022:关于下一代网络的思考

2021-05-10心灵

新网络 vs 旧网络

一个例子是大哥大:当年买了大哥大的人,虽然很贵也很重,但是还是觉得自己很有优越,并且真的用的起来,原因是座机网络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大哥大新用户,不需要知道谁还有大哥大,因为拨打座机也能通话,也能实现沟通目的。另一个例子是Facebook,如果没有校园邮箱和email网络,Facebook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激活也会非常困难。那么下一代网络,是不是也会和现有网络有着某种关系呢?就如同没有3G网络就难有微信,没有4G就难有抖音快手一样,我们要思考和预测是,怎样的生产力基础设施,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和机会。

网络的价值

一个网络的诞生,是基于成熟的生产力基础设施。而一个网络的价值,来源于网络中的节点与节点的连接关系所带来的生产力增值。这似乎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正循环促进过程:新的生产力诞生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为什么有的网络价值高,有的网络价值低,单纯做匹配的网络(比如陌生人交友,新闻阅读)价值相对低,而能够产生协作的网络(比如IM通信,视频会议)价值相对高,如果又能匹配又能协作,则价值最高(比如IM朋友圈,视频社区)

心理世界 vs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是因果关系吗?非也;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是毫不相关的吗?非也;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是同一的平行世界。

GENE vs MEME vs TREME

人类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不断更新生命的形式和载体,从GENE到MEME,不依靠基因而是靠模因来演化,劳动(创新)并不创造人,模仿(学习)创造了人,MEME成为更高效的进化;生命的载体,不再是DNA,而是大脑;文明(人类求存的竞争模式)的传承是法则而不是肉体;大脑也不一定是最终的载体:机器用一切方式来使人类给它插电和更新换代;从机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繁殖,从5000年前到现在,机器的繁殖数量已经远快于人类的繁殖;人类早已被机器的繁殖需求所俘获了;只是人类还在用是否有情感和智能程度衡量机器的水平,但是没有发现,我们已经无可自拔的在为他们的升级和增加而服务了;文明是可以超越物种而存在的。(无尽的算力,存储和寿命)

分工效率 vs 协作共识

分工能够提升效率,但是效率提升在没有新的机制下,是边际递减的。这也是内卷一次的由来,其定义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在小农经济体系下,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有极限,100人每个人产出100等于10000,但是500人每个人产出50等于25000,看似25000大于10000,但是人均产出少了,每个人变穷了,这就是为什么最终美团和滴滴大盘都在增长,但是外卖小哥和专车司机觉得钱越来越难赚的原因;协作能够创造新的共识,但是协作的过程看似低效和冗长的;如果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人类无法创造,社会也不会进步,新的价值体系也无法诞生。

人工智能 vs 区块链

人工智能目前在解决分工效率问题上非常显著,但是在促进协作和共识方面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如果算法只停留在解决feed推荐引擎的角度,那么反而正在加剧人们的分化而不是凝聚共识;区块链在达成被动的数百万台机器之间的协作和共识方面非常现实,但是在效率和分工方面是下一步重要的探索方向。本质上两者都是基于算力发展的算法实现。机会是不是来自于更能促进协作的效率算法(比如AI NPC)和更高效率的共识算法(比如flow)呢?

机器人 vs 老年人

当我们投资于更多机器人和自动化项目的时候,也意味着更多的工种会消失,更多的人会失业;而同时,当我们投资于更多医疗创新项目的时候,也意味着人们会活的越来越长;又失业,又长寿,这个世界将会多出来更多的时间?无聊,缺乏成就感,将为成为这代人的主流,而我们将这些时间都交给刷朋友圈和刷抖音快手吗?互联网时长已经7小时了,这些app的时长已经100分钟以上了,我们还有更多时间这么做吗,我们还有更多意义这么做吗?注意力贩卖是否接近极限?

生产 vs 娱乐

纵观历史,纯娱乐的产品的用户规模,是明显小于兼顾生产和娱乐的;纯娱乐比如主机游戏机,电影院;兼顾生产和娱乐的比如电脑和手机;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曾经的电视,我的理解是,电视在其鼎盛时期,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传递知识和凝聚共识的一个主要介质,比如新闻联播,比如评论节目,比如纪录片等,看完电视之后,人们会在工作场所和茶余饭后对电视节目和内容进行讨论和辩论,其本质上也是一个大型社会协作平台;而当如今获取新闻和发表评论的主战场被新闻推荐和社交媒体取而代之之后,电视只剩下了娱乐,并且也只剩下屏幕足够大这一优点了。

注意力 vs 能力

腾讯和FB的不同,FB是一家贩卖注意力的公司,而腾讯是一家贩卖能力的公司。贩卖能力的公司,或者说具有赋能性质的公司,这也是为什么腾讯投资深入到产业的方方面面,而FB并没有这样的投资布局。贩卖能力的平台,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在中国可以覆盖全年龄用户和大部分所见即所得的场景,而FB需要四个app做不同事情并且主战老化严重,且一直无法有效垄断用户通讯录联系人的增加。从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角度,是不是贩卖能力的公司更有未来呢?

沉迷 vs 上瘾

上瘾的的正反馈来的最快,但是边际满足递减幅度很快,意识的控制是被动的,且容易产生负罪感;沉迷能够不断的创造不同层级的满足感,意识的控制是主动的,且能够产生幸福感,但是沉迷是有难度的,甚至是短期内没有正反馈的,比如健身,比如修行,比如解题,比如写一本小说;沉迷是创造的基础,创造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如何才能有最优的沉迷体验呢?核心在于如何解决短期正反馈的来源?(比如如何在健身这件事情上解决短期正反馈的问题,那么中国每个月健身APP的活跃用户或许能从5000万人提升到数亿人都有可能)

碎片化时间 vs 非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无法产生「心流」的幸福感,而我们的时间越来越被碎片化时间所占领;每人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平均是50次,打开抖音快手的次数平均是20次(算上微博的10次和淘宝的5次,以及其余应用的10次左右,那么总次数要接近100次)3G和4G年代的主流网络几乎都是碎片化的时间占有;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是成倍的增长;非碎片化,专注和沉迷的体验,相对被动的比如看电影,相对主动的比如工作,介于其中的比如在游戏中的闯关,非碎片化的时间,是沉迷的基础,如果人类要幸福和进步,那么如何增加非碎片化时间以及提升这段时间的沉迷体验,是最重要的

空间 vs 时间

将网络看作是生物,物种的进化会趋向于从低维生物向高维生物进化;这里的维度,我认为主要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衡量时间的的标尺是快慢和短长,衡量空间的维度是宽窄和深浅;并非快就是好,宽就是好;时空的升维,有点像往一个罐子里倒水,这个罐子里之前已经有石块在里面了,那就看这水能否渗透进去甚至融化石头融为一体,只要这个新的网络在罐子里的体积(时间*空间)比之前的网络更大,那么就更有机会在高维度兼容或者替代现有网络。

预测下一代网络的特性

  • 大概率是嫁接和得益于某个现有网络
  • 时间和空间的升维,大概率是空间升维
  • 大概率是赋予用户能力的平台而不是纯粹娱乐
  • 大概率是解决非碎片化时间内如何创造心流和沉迷的体验
  • 大概率是借助游戏化的方法论来解决短期正反馈问题和大规模制造成就感
  • 大概率是算力和算法带来更高效的协作与创新
  • 如果硬要扯Metaverse,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人们对于下一代网络的美好想象的一个模糊定义,其实比如实时交互,物流和抽象空间层,赋予创造能力,大规模制造成就感,算法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协作和创造,这些都是目前大家在拼凑的来自于堡垒之夜,roblox,core,赛博朋克2077等等所谓Metaverse的元素和特性而已。

    VR或许是一种抽象出的空间维度,AR也或许是给物理世界加一个虚拟维度,NFT或者是在生产关系上的一些变化,Clubhouse或许是在实时的时间维度上的探索,这些都是一些可能性和探索角度。

    2022年,刀剑神域这部小说预测人类进入完全虚拟世界。其实都不用VRAR,当你看着微信开始打字的时候,你几乎和这个物理世界的关系微乎其微,你的手指以几乎没有延迟的速度在输出比特信息;那么,这样的比特时间是多少了呢?7小时,这样的比特空间多少了呢?任何有网的地方;除了睡觉的时间和没网络的空间,人类已经接近一半的身子,埋在了虚拟世界的泥土里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打算埋多深多紧罢了。

    (最近听说了Apple年底可能发的MR设备的可能性,欣喜之余,飞机上写的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