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也带了不少学生,接触过不少人,我发现有那么些人他还真就发展特别快还一点不抑郁,深入挖掘了一下他们身上的特质后,发现他们的共性是认同自己做的事情的价值。再回过来看学校对优秀的定义,会发现存在很大的问题,过分强调世俗利益层面的指标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层面的自洽。在一个人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不光不帮助他进行实践探索自身和社会,完成对自我的定义。还强迫他变成一个标准「优秀」模板,他不出心理问题才怪。
这也是我反对目前大学模式的原因之一,身为高等教育明明有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却依然因为种种原因摁着学生往高绩点发论文拿奖项的标准模板去套。好在经过几年的探索,相比以前我已经能捞上来很多人帮助他们脱离这种对优秀狭隘定义的思维模式。但是我的影响力依然有限,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会是我这一生都会去研究并尝试解决的课题。当然这很难,前段时间宇树的王兴兴被采访的时候,一个名不经传的记者都能阴阳王兴兴的学历问题,可见这个社会对标准「优秀」根深蒂固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