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精神分析三巨头,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其理论有很多互补的成分,所以他们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
最表层的是阿德勒,他关注 意识层面 的东西多一些,比如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并非是事件影响的,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理解方式影响的。
有没有埃利斯的感觉?的确,阿德勒对后来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有一定启发。
处于中层的是弗洛伊德,他关注的是人非理性、非认知的成分,其中主要的是 潜意识层面 ,比如你认为自己独立的选择,实际上是被潜意识推动的。
很多人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会觉得阿德勒关注症状的目的和意义,弗洛伊德关注症状的来源,而将二人以 目的论和原因论 作出区分。
然而阿德勒实际上也是个原因论者,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顺序会影响其性格。只不过阿德勒把一些认知层面的东西加在了「过去」和「现在」之间。
因此,弗兰克尔在追随弗洛伊德被拒后,投奔阿德勒,可是一年之后主动退群。因为在他看来,这二人都忽略了个人意志的选择。
最底层的是荣格,主要是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的理论。荣格就太狠了,直接把你链接到你的文化历史中去,文化的基因和DNA一样在你和你的族群中流淌。
比如荣格后来启发了约瑟夫·坎贝尔,他便总结了一套英雄成长的公式,套用在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中。人类这个种族,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
不过从影响上来看,三巨头的后继者还是弗洛伊德的最为昌盛,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其次,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相对最为凋零。
比如,弗洛伊德死后,在英国伦敦,两位大姑互争继承权,吵架、甩脸子都不背着人儿了。后来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在欧洲流传的更多,而安娜的理念去了美国,以自我心理学发展起来。
阿德勒对教育的影响更大,比如著名的正面管教体系,因为其特别侧重于依赖与责任、竞争与合作、继发性获益等话题,所以很适合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
但是,因为过去侧重方法,所以对问题的处理还是力道不足,所以你看今天玩正面管教的人,大多以讲座开展,少有用阿德勒做个案的(其中原因大家自行体会)。
做青少年个案的群体中,还是家庭治疗居多,而其中无论是系统视角还是经验视角,都非常在意潜意识中的动力(比如萨提亚的大冰山)。
从这个脉络看下来,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都不足以让今天的从业者解决今天的问题,与其二选一,不如结合起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