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热点问答|中国「非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一意味着什么

2024-12-09心灵
新华社巴拉圭亚松森12月6日电 热点问答|中国「非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一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记者周永穗 朱雨博
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日前在巴拉圭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向前来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的代表赠送红包。新华社记者朱雨博摄 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春节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中国是怎么做到非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一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将如何继续推进?
春节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目前,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去年第78届联大还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2024年1月29日,福建南平武夷灯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展厅内悬挂龙形灯笼。新华社记者刘莲芬摄 中国代表团在巴拉圭申遗现场表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寄寓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寄托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世代传承中,该遗产项目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世界舞台上促进着文明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中国代表团指出,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弘扬和谐、和平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非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面向未来,中国愿认真履行保护承诺,携手各方,以非遗为桥梁和纽带,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24年1月22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老城,孩子们和舞狮演员互动。当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主办的2024摩洛哥「欢乐春节·中国庙会」活动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开幕,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农历龙年春节。新华社记者霍晶摄中国是怎么做到非遗数量世界第一的
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实践,中国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
近年来,中国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各级人大、政府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今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406个。文化和旅游部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省级非遗保护中心。
2024年11月13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国民油布伞厂的工人在晾晒油布伞。泾县油布伞制作技艺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油布伞制作分为制作伞长骨、穿制伞架、油制伞面、晾晒等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新华社记者曹力摄 通过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中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传播普及水平不断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将如何继续推进
中国代表团表示,中国将继续认真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申报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非遗项目,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巴拉圭当地时间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通过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
在2023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项目精品展上,手工艺人在编织黎锦(2023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该遗产项目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中国紧紧围绕该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的风险,通过支持鼓励传承人传艺带徒,大力开展各类培训、纳入正规教育等方式促进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传承群体由1000人增长至2万人。在实现振兴的同时,该遗产项目也为黎族群众特别是女性提供可持续生计,为年青一代的全面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为不同社区开展相互尊重的对话等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代表团表示,今后中国将基于该遗产项目保护现状,继续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维护文化多样性。
中国代表团指出,接下来,中国将继续统筹运用整体性保护、分类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式,精准施策,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继续确保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为非遗保护的最广泛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