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大型博物馆里都是游客很正常,地方市级县级中小型博物馆里都是游客那就太幸运了,因为一般情况下那里面都没人。
从博物馆的设立目的这个角度来分类博物馆的话,将博物馆分为三种:中央型、观光型、地域型。中央型以藏品的科研、文化普及为主,国家级省级的大型博物馆、科技馆基本都属于这一类;观光型以免洗的观光客为主要目标,比如遗址类博物馆;最后的地域型是目前日本博物馆界在努力推进的,上到省市级的中型博物馆下到县乡级的小型博物馆。地域型的工作重心是尽可能推动本地市民加入博物馆活动,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普及基本都是围绕市民的需求展开的----从市民里面召志愿者、博物馆会员已经是常态,有的馆甚至请市民参加内部的企划会议或者年度总结;再比如美术品商店和当地的政府、农业协会合作卖地方特产,美术馆的餐厅主打当地特色食材;再比如311大地震之后无数的博物馆开了地震和海啸的相关讲座,大半年之后各种地震和灾后复兴相关的特展层出不穷。
为什么日本博物馆要这么重视和地方的联系和市民的互动?因为没钱。日本自60年代起建了太多博物馆,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财政紧缩,博物馆预算剧减,只剩两条路可以走:1 关门。2 改革。说到底博物馆的经费是地方财政给的,地方的钱又都是纳税人交的,所以博物馆必须用业绩向纳税的地方市民而不是外来游客说明一件事:为什么这个地区需要我们这座博物馆。没有增长的入馆人数拿什么去说服地方财政给更多的经费预算。
日本近20年的确困难重重。泡沫经济破灭,地方人口减少,倒下了一批博物馆。博物馆法几次修改也不尽如人意,近几年更是被迫进行体制改革。但是在博物馆地域化的进程里也出现了几个成功的例子,让人觉得还有几线生机。
反观中国,很多博物馆目前还处在对自己的定位认识不清的阶段,大多数非专业出身的博物馆掌权者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作为县市级的中小型博物馆,单单照着中央型的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的路数开展活动,本身又不具备国家级省级的收藏水平和人员设备,最后就变成了本地人不去外地人不来的尴尬局面。中国目前还在博物馆爆发期,如果继续免费开放没有财政压力的话可以这样温吞下去,但是一旦地方财政不愿意再花巨额人员费水电费养一座日均入馆人数100人200人的面子工程的话,就到了需要直面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