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优绩主义产生的指标暴政。
然后指标暴政,具象化一堆情绪铃铛,来操控心理,扭曲人们成为临时指标的奴隶,从而破坏心理健康,使人关注短期功利,而丧失积累性。
优绩主义(Meritocracy)这个概念,迈克尔桑德尔有非常精彩的表述。
其可以看成一种泛化排位赛逻辑,就是用结果(注意这个结果可能只是暂时的),去定义人的能力。
结果看上去好,看上去被认可的多(注意,骗子也可能被认可的多),分数高(作弊也可以分数高),财富多(犯罪分子也可以财富多)等等,这种反向来给人的能力做背书,因而也有翻译称之为能力主义。
要注意的是,Meritocracy并非精英主义,也绝不等同于中国的「贤能制」,部分西方学者(最有名的是贝淡宁)对贤能制有大量的误解,认为其就是优绩主义,这很偏颇——贤能制的问题是把伦理和能力、动机和目标给理想化的一体化了。
由于是筛选后的成绩来定义人的能力,因而忽略和掩盖了筛选过程的随机性和不公平性,假定了统一的能力指标和「能力强就成功」的应然虚空悖论。
这时候,不能持续达成功利指标,就会导致人们不断的自我否定,焦虑,进而需要「指标」为自信背书,并不断用指标去打压他人和自媚自己。
尤其是做题家,由于从小就在成绩分数竞争中实际上执行了优绩主义,所以该范式可能终身成瘾,这就导致指标的攀比、炫耀和价值观的多样化收敛。
这显然会导致社会内卷和包容性下降。
也显然会导致人变得,狭隘、表演欲、功利化,丧失容错性等等。
如果要脱离这个循环,不被指标暴政操控和奴役。
那么就要关注长期积累的事情,提升认知,改变生态位。
然后很重要的,用概率性考虑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问题,而不是因果性考虑上述问题。
因为在很多的生态位,所有参与者都迷信绩优主义。
指标暴政与优绩主义是一种互生关系,指标提供了优绩主义的度量,而优绩主义的泛滥则使得社会共识更加喜好各种狭隘化指标。
甚至一些伪心理学,例如e人i人之类在学生和泛知识群体中的流行,也是狭隘指标的一部分,以及指标暴政扭曲认知的典型案例。
你靠这种生态位吃饭。
你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