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将科学的种子送进大山深处

2024-12-27心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东山乡中心小学,学生们正在操作科普大篷车带来的展品。
百色市科技馆内,学生在操作科普装置。
广西科技馆内,工作人员在展示实验。
在位于广西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罗城科技馆内,学生在体验模拟定格动画的科普展品。
在东山乡中心小学,学生们正在体验科普大篷车带来的展品。
罗城科技馆内,老师在指导学生们完成行星贴纸排列。
流动科普是推动科普教育深入基层的重要形式。满载丰富展品的科普大篷车,给「科技馆」装上车轮,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不断下沉,极大弥补了基层科普设施的不足。
不久前,记者跟随中国科技馆组织的采访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跟着科普大篷车驶过蜿蜒山路,将科普资源送入层叠山峦、送入壮风瑶韵,引导更多孩子们接触科学,在山乡田野悄然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科技馆」到了「家门口」
「机器狗」腾空翻滚跳跃、回形针循着音乐节奏有序「起舞」、双手夹住钢丝网并轻轻移动会有天鹅绒般的触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中心小学,孩子们走近一件件科普展品,兴奋又仔细地一次次上手体验,欢笑声在校园操场久久回荡。
一旁,东山乡中心小学校长兰桂宁正在一套数字排序展品前耐心指导学生完成计算。不同于单纯展示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这样的计算需要学生运用一定的数列组合知识,吸引了不少高年级学生兴致勃勃地前来「答题」。
「这里的孩子平常没有很多机会接触丰富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因为科普资源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师资人员。」兰桂宁对记者说,「平日里我们也会给学生们讲授,但是只有当科学原理变成展品近在咫尺时,孩子们才能真正近距离感受到科学的奥妙。」
巴马瑶族自治县科协主席覃文芬记得,第一次来东山乡中心小学的时候,孩子们还很懵懂,但在进行简单教学及示范后,便立刻明白了其中窍门,此后便能放开去自在玩耍。
小型科技馆「远行千里」到了学生「家门口」,丰富的互动展品让光学、电磁学、力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可知可感。
跟着科普大篷车一趟趟走乡串户,覃文芬难忘孩子们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那是当一株株「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幼苗植入孩子们心田之后,向往更多知识的眼睛、探寻世界奥秘的眼睛。
「去年初,我们的科普大篷车开进西山乡中心小学,有名学生玩得特别起劲。之后,她专门跑过来对我说,‘长大以后我要当科学家,要用这些科学原理发明更多帮助人生活的物品’。」覃文芬回忆。
学生的这番话让覃文芬感动极了。县里有三镇七乡,在她跟着流动科普设施跋涉过的足迹里,藏着孩子们莹莹发亮的探索欲,藏着他们的科学梦想。
她深知,还得让科普大篷车开到更远的地方去。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这里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让他们亲自体验,孩子们很感兴趣。」广西科技馆党委副书记李邦模介绍,这几年,他们尝试将更多县市联合起来,邀请当地文化场馆也一起参与进来,打造「科技+文化」,在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展示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
启动于2000年的科普大篷车项目,至今已走过了24年。根据中国科技馆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流动科技馆已累计巡展6953站,服务公众2.16亿人次;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44.5万场,服务公众3.71亿人次,行驶里程5812.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1400多圈。
沉浸式体验科学魅力
近年来,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科学教育蓬勃开展,热爱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的科技馆,在涵养青少年好奇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广西科技馆,前来观看以「通江达海、向海图强」为主题的「平陆运河科普展」的游客络绎不绝。翔实的图文资料、生动的模型展示以及前沿的「空中交互」体验,从科普视角介绍了平陆运河的历史意义、工程建设历程及生态保护措施。
聚合多种科普和体验形式,广西科技馆还创新推出了科普剧展、互动体验剧,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科学魅力。
「明代科学巨匠、【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宴,邀请当代的小科学家们共赴穿越古今的传奇之旅……」沉浸式互动体验剧【国宝奇谈】中,科普讲解员的一席话,引导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畅游科学海洋。
立足于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科技馆也在不断深化同东盟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助力建好科普对外合作生态。开展科普国际交流活动、科技研学等,每年举办「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同上一堂科学课」东盟国家在线公开课等活动。其中,2020年组织开展的第八届广西青少年科学节,是首次与东盟、非洲国家在线上开展科技文化交流活动。
市级科技馆建设也在推进。若想让更多观众感受科学魅力,离不开科普公共服务的不断下沉。
2023年11月23日,百色市科技馆正式开馆。这是广西第一个将全国流动科普资源进行常设展览设计的科技馆。依托国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支持,百色市科技馆采取「模块化+小主题+特色化」的展览资源模式,为全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科技馆建设示范模式。开馆一年多时间里,这里的参观人数已达31万人次。
在2440平方米的北侧常设科普展厅中,将「宇宙演化、孕育生命、探索科学、创造技术」作为展示脉络,对应设置「生命之火、宇宙之星、科技之城、科学之原」4个主题展厅,共13个小主题展区、250余件展品,其中180件展品从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技馆资源库选取。同时,结合百色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科技馆专门设置了铝主题展区。
据百色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邓雅娜介绍,百色市科协于2022年向自治区科协申报市科技馆内容建设项目,2023年5月,获批自治区科协2023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技馆内容建设奖补项目,奖补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500万元。
「从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技馆资源库中选取展品,缩短了我们重新研发设备的时间,成本也得以降低。」百色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卢志荣说。
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
「如何才能用激光笔打破白色的气球呢?」
科普讲解员覃澄把问题抛给了台下的学生们。
「用光的反射……」
「给白色气球涂上颜色……」
孩子们纷纷回答。
12月18日,位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罗城科技馆正式开馆,来自广西科技馆的覃澄和同事杨莉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新鲜有趣的「科普秀」。
截至2023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县级科技馆共有248座,占全国科技馆总数的一半以上。小型科技馆占全国科技馆总数的67.09%,成为2023年新增场馆的主力军。 面向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开展科普公共服务,县级科技馆在科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介绍,就在2023年之前,广西还仅有4座科技馆,分别是广西科技馆、南宁市科技馆、柳州科技馆和防城港市科技馆,基层尤其民族边疆地区科普基础薄弱,科普资源不均衡,科普设施较为缺乏。
为此,广西大力推进市县科技馆建设,特别加强对民族边疆地区的科技馆建设支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盘活地方配套并努力利用社会各方资源。鼓励相关市县利用闲置场馆改扩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馆,节省了财政资金和建设时间。
建好只是第一步,后续如何运营好才是关键。
从展品上看,市县级科技馆充分利用中国科技馆的展览资源库,同时,广西鼓励各市县与当地有条件的企业探索共建科技馆,推进社会化运营工作,将科技馆打造成为突出地方文化底蕴、科技创新资源、特色产业的特色馆。
中国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续将重点以老少边穷地区无科技馆、未配发科普大篷车的县为主要对象,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以省级为单位打造流动科普活动样板间、通过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社会化运行服务实现全覆盖。
同时,加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依托流动科普资源助力中小科技馆建设。实施流动区域换展,打造常展常新的常态化基层科普阵地,充分利用流动资源挂牌建设县级科技馆;充分盘活科普大篷车存量资源,加强车载资源升级,推动流动科普广泛辐射基层,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共同呵护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本报记者 孙亚慧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5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