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刘少奇?
为什么延安整风后,形成的领导集体中的二号人物是刘少奇?
二号人物的说法不是乱说,是有实质出处的。
1943年3月,在延安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任弼时起草的【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这个决定最大意义就是规定了政治局、书记处及其下属机构的职责。
据胡乔木回忆,当时康生在会议上还讲了这个机构调整的商讨过程,他说
:「少奇同志意见,书记处应有一个主席,其他两个书记是主席的助手。不是像过去那样成为联席会议的形式,要能处理和决定日常工作。」
随后经过会议选举,选出了三位书记处书记,教员、刘少奇、任弼时。
并根据教员提议,让刘少奇参加军委工作,担任副主席之一。
此外,还成立了两个辅助政治局和书记处工作的助力机关,一个是宣传委员会,一个是组织委员会。
宣传委员的成员有教员、王稼祥、博古、凯丰四人,教员是书记,王稼祥是副书记。
在实际工作中,这个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还是由王稼祥负责,因为教员需要领导全局工作,没有这么多时间。
而另一个组织委员会由八人构成,分别是刘少奇、王稼祥、康生、陈云、张闻天、邓发、杨尚昆、任弼时。少奇同志担任书记。
当时主要抓宣传和组织两个方面的工作,整风期间最关键的宣传工作由教员主管,而组织方面的工作则由少奇主管。
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在华北、华中的关键时刻,教员多次发电报,让少奇抓紧时间回延安,一路上还千叮咛万嘱咐沿途同志,一定要保护好少奇同志的安全,周密安排。
而少奇回到延安后不久,就立马提升了他在党内的地位,让他担负起了很多重要的岗位。
教员跟少奇分别主抓一方面的工作,其中涵义,不言而喻,少奇同志二号地位的确立,基本就这样定下来了。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少奇同志?
少奇同志的事,一篇文章讲不完,打算用二到三篇讲。
这篇就先讲少奇同志早期的一些经历,因为很多人对刘少奇的早期经历不太熟悉,所以要多一些笔墨。
全文共计一万两千字。一气呵成。可先收藏慢慢看。
把他的经历介绍完了,自然也就能明白,教员为啥看好少奇同志。
01
在任弼时那篇文章里。
党史101 | 任弼时为何能成为开国五大书记之一?
我提到过,少奇、任弼时和教员都是湖南人,任弼时跟萧劲光,还是通过教员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去的俄国留学。
虽然刘少奇也是通过教员在长沙搭建的渠道去的俄国留学,但他求学的经历,要比任弼时等人更曲折一点。
刘少奇是个90后,1898年出生的刘少奇,从小就很聪明,学啥都快,当时他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从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来改名为玉潭学校。
小学毕业后,刘少奇跟教员遇到了一样的困境,想继续深造却没有去处,当时好的中学都在长沙,而像他们这样从小在小山村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门路去长沙。
不过刘少奇还是很有本事的,找到以前的老师,让老师写了一封推荐信,拿到信后约上几个同学,就徒步走到长沙了。
就算放到现在,刘少奇也是一个妥妥的应试奇才。
那个时候长沙的中学正在搞新生招考,刘少奇想都没有想,就报考了第一中学和长郡中学,这两所学校是长沙最有名的学校,任弼时和萧劲光就是长郡中学的。
一考全中,两所名校任他挑选。
就在刘少奇犹豫不知道该上哪所学校才好的时候。
驻省宁乡中学的校长黄锡类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听说有个宁乡来的奇才,叫刘少奇,以高分考中了长郡中学和第一中学。
黄锡类立马就动了挖人的心思,驻省宁乡中学跟长郡中学相比,就好比是普通二本和重点大学的区别,毫无竞争优势。
但黄锡类有绝招,他主动找到刘少奇的住处,跟他说咱们驻省宁乡中学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宁乡人,沾亲带故的,说话又好听,学习氛围也好,沟通还方便。
见刘少奇不为所动,黄锡类开始加码,咱们学校学费便宜,上学有优待,这一下就打动了为学费发愁的刘少奇。
黄锡类又继续进攻,正好咱们还有插班生名额,你来了直接上二年级,平白赚一年时间,拿的都是一样的毕业证,多划算。
三下五除二,刘少奇就这样被忽悠进了驻省宁乡中学,结果让黄锡类没想到的是,刘少奇上了一半就跑路了。
1916年的时候,湖南督军谭延闿准备在长沙办讲武堂,培养军事人才。
刚经历「驱汤」运动的刘少奇,一听到消息就心动了,立马就想去学军事知识,以后当个将军。
结果去了才知道,长沙讲武堂对生源有严格要求 ,只招湘军的军官,但刘少奇这个人还是办法多,找到自己当军人的哥哥刘云庭帮助,从刚退伍的朋友那里,搞到一张军官证。
刘少奇就顶着他人的名字去考试,一考既中,还是高分上榜,不久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这段经历跟朱老总当初报考云南讲武堂有点类似。
然而这次换刘少奇头疼了,军事课刚开始没多久,学校就被人炸了,是的,被炮弹炸的。
当时,护法军跟北洋军干仗,战火烧到湖南,结果两军在长沙开战,战场就在长沙陆军讲武堂旁边,等两边人干完仗了,学校也成了一片废墟,讲武堂也就无疾而终了
。刘少奇的将军梦也破了。
1965年,刘少奇主持国防会议。
没有学上的刘少奇,很失落的回到老家待了一年,但他跟教员一样,还是待不住,又顶着家里人的压力跑出来继续求学。
此时,刘少奇想上大学,可上大学必须有中学毕业证,刘少奇就故技重施又考了一次中学。
这次考中长沙育才中学的毕业班,打算上完一年拿到毕业证,就去考大学。
结果上着上着,又出问题了。
02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随后有一些北京的学生,主动跑到全国各地搞宣讲,邓中夏就是这样来长沙的,听了邓中夏的一番演讲,刘少奇就兴冲冲要去北京。
幸好这次长沙的中学为了配合学生运动,提前安排了考试,刘少奇顺利通过全部考试,随后就跑到了北京。
去了北京,刘少奇还是老套路,继续考学,又顺利拿到了北京大学和陆军兽医学校等校的通知书。
对于少奇同志来说,考试是比吃饭还简单的事。
北京大学在那个时候也是中国最顶尖的好学校,但刘少奇嫌弃北大的学费贵,还嫌弃北大是四年制,时间太长,就没去,而陆军兽医学校虽然免费,可专业他又不喜欢,也没有去。
可能强者都对时间比较敏感,如果刘少奇选择进入北大学习,不会耽误他成为一个人才,但五大书记之一肯定就没有他什么事了。
有些事错过就是错过了。
最后刘少奇打听到,留法学生有补贴学费比较便宜,而且那个时候也流行出国留学,但学费对于刘少奇来说还是有点高,刘少奇就跟一些老先生死磨硬泡想要降低一点学费,自然是没成功。
但获得了一个去保定育德学校学习的名额,这个学校是专门为留法学生准备的,半工半读,不仅不要钱,学制还只有一年半。
学校不仅教法文,还教打铁、钳工、车床工、翻砂等工作技能,这是为了去法国那边后好找工作设置的。
结果等刘少奇学成后傻眼了,那时政府给留法学生的补贴不仅没有了,法国那边还因为一战后大量军人专业,劳动力由紧张转为过剩,大批中国留学生都被遣送回国了。
刘少奇还学了一年多的打铁技能,学了个寂寞,但命运就是如此奇妙,多年后,这几项工人技能反而成了刘少奇开展工作的有利技能。
转了一圈的刘少奇,最后又回到了长沙。
这个时候,刘少奇终于跟教员组织的那个俄罗斯研究会碰上了头。这真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时刘少奇早对俄国的十月革命感到向往,可没有门路去俄国留学,正好教员办的这个俄罗斯研究会,就负责这个事。
最关键的是,去俄国留学花费很少,到了俄国后吃住都由俄国政府解决。
但刘少奇不是通过教员去的,而是通过船山学校的校长贺民范推荐,直接拿到的名额。
因为当时俄罗斯研究会的创办,都借用了贺民范的社会名气,教员虽说是实际负责人,可很多学生不认得他。
刘少奇跟任弼时等人一样,也是先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了一年,随后一起坐轮船去的海参崴。
这两个日后的书记处书记,主席的得力助手,就这样相遇了。
但刘少奇比任弼时大不少,在莫斯科学习了不到一年,就接到命令回国从事具体革命工作了。
03
大佬们在新手村的经历大同小异,核心都是学习。
他们在平凡时期就不是普通人,只是平凡的出身让他们看起来比较平凡而已。
生活从来都不是公平的。财富是不公平的,出身是不公平的,就连个人的智慧、勇气、决断能力都是不公平的。
我不太认可只要努力奋斗,就能收获你想要的幸福这句话,相比努力奋斗, 我反而认为认清自己的位置,确立好符合自身处境的目标,更为重要。
毕竟,哪怕你拿到了刘少奇的剧本,穿越回去了,你也成不了刘少奇。
刘少奇从新手村出来后,拿到的第一个经验包就是安源路矿,彼时他才24岁。
1922年春,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到国内,那个时候中共刚成立没多长时间,像刘少奇这样根正苗红,在苏联留过学的青年党员,十分稀少。
不得不说,少奇同志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没有任何贬义)。
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除了小学是老实念完的,拿到了全年级第一,中学、大学、留学都是突击完成的,他只用了他人不到一半的时间,就拿到了该有的一切。
上了两次中学,结果满打满算上课时间还不到两年,在保定育德学校也只学了一年半。
去莫斯科留学,任弼时等人还在刻苦学习呢,结果他用了9个月就顺利回国参加工作,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刘少奇一回来,就被分配到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也就是负责领导工人运动的部门。
当时中共主要就干两件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工人运动。
刘少奇一回来被委以重任,起点非常高,而且这是做具体工作的起点,跟博古他们一回来就当大官的高起点,有本质的不同。
1922年夏,陈独秀找刘少奇谈话,让他回到湖南工作,指定他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当时湘区特委书记是教员,此外教员还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是刘少奇的直属领导。
1922年8月初,刘少奇到达长沙,跟教员见了面,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随后刘少奇就被教员派去跟李立三他们,一起弄湖南学生联合会的事。
联合会的事搞得很成功,紧接着教员又开始组织领导粤汉铁路罢工,先是派郭亮去岳阳组织工人,然后派刘少奇去长沙沿线的铁路帮忙。
粤汉铁路那边声势弄得很大,安源路矿那边的工人也跃跃欲试,要跟着搞罢工提高工资提到待遇,教员就去安源进行考察,看看那边到底什么情况,适不适合搞罢工。
中国有幅著名油画,就叫【毛主席去安源】,在该画最风靡的时期,据有关部门统计共印了9亿多张,比当时的全国总人口数还多。
安源路矿是当时湘区特委的工作重点,因为这里的工人实在太多了,有一万多人。
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矿区在萍乡县安源镇)和株洲到萍乡铁路的合称,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较大的矿业,这个地方生产的煤矿,跟湖北大冶铁矿生产的铁矿石,都会运送到汉阳铁厂。
为了运输方便,专门从萍乡煤矿那里修了一条铁路到株洲,联通粤汉铁路,然后通过铁路或者水路,把煤炭送到汉阳铁厂。
后来,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三个厂合并,搞成了产业一条龙,组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建立了全产业链优势。
彼时,安源路矿中有矿局工人一万两千多人,铁路工人一千多人,此外这里还聚集了四千多人的失业队伍。
这样的规模,放在全国也不多见。是中共搞工人运动的绝佳地点。
也是最容易出成果、出成绩的地方。
安源路矿,一直都是教员等人的工作重点,专门留下了李立三在这里组织各类工人活动。
教员经过一番摸底后,认为安源路矿发动工人罢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立马写信摇人。
把回老家探亲的李立三喊了回来,顺带把刘少奇也从粤汉铁路那边叫到了安源路矿。
九月九日,李立三回到安源。
十一日,刘少奇也赶到了。
03
刘少奇八月份回湖南,「实习期」都没有过,九月份就开始领导组织上万人的罢工运动了。
真是来的早,不如赶得巧。
当时安源路矿的主负责人是李立三,他搞工人运动,得罪了很多人,许多工头和流氓早就看到不爽了,策划了多起谋杀案,扬言要让李立三消失。
这次搞大动作,为了便于行事,李立三隐于幕后,负责领导全局,而刚来没多久,还是新面孔的刘少奇站在台前,负责全权领导工人俱乐部。
也就是说,刘少奇一来就是二号人物,跟当局跟工厂谈判都要他出面,面对流氓恶霸的人身威胁,他都要顶在最前面。
就好比,让一个实习期的大学生,去领导上千人的公司,负责几个亿的项目,这样的经验大礼包,一般人还真吃不下。
但刘少奇偏偏就吃下了,还消化得挺好。
1922年9月14日,刘少奇赶到安源路矿第四天,安源工人运动就正式启动了。
路局工人把火车头上的一些重要机件拆除,机务处的把路堵上,矿局工人,把运煤电车停运,随后全部走出矿坑,还用木头等工具把矿口堵住了。
其他事,都由工人俱乐部来处理,工人们都回宿舍待着。有组织有纪律。
当时罢工主要提出了三个要求,增加工资,改良待遇,和取得俱乐部的合法地位。
刘少奇作为代表,负责跟戒严司令部和厂局负责人谈判,手拿条件书就直冲戒严司令部。
「如果坚持作乱,就把代表先行正法!」
刘少奇毫不畏惧,回击说:「万余工人如此要求,虽把代表砍成肉泥,仍是不能解决!」
这位戒严司令又说:「我对万余人也有法子制裁,我有万余军队在这儿!"
刘少奇愤怒地说:「就请你下令制裁去!」
当时这些人是不敢制裁的,因为害怕工作搞破坏,把许多重要机器都毁掉,投鼠忌器。
这个过程还是很惊险的,既要管理好工人,还要跟资方和驻军谈判,但最后的结果是圆满胜利的,罢工坚持了五天,工人俱乐部提出的条件几乎就全部实现了。
这个功劳很大。
在当时的中共内部,安源路矿大罢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立三作为主要负责人,职位嗖得一下就上去了。
04
1923年二月七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被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杀了很多工人。
二七惨案后,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陷入了低潮,此时安源路矿的李立三被调走了,担任武汉区委书记,负责更大的方面。
而刘少奇就成了安源路矿的主要负责人。
在全国工运大环境不太好的时候,刘少奇没有硬来,采取了防守姿态,不激化矛盾。
「立取守势,并劝戒工人不要骄傲,不要乱动,竭力团结内部,以防资本家之进攻;一方面对资本家的破坏,奋斗到底,毫不退缩。」
这一套,反而把安源路矿的工人运动弄得很好,还建了工人礼堂,成为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学习模范。
刘少奇回国后 ,在安源路矿待了两年多,彻底站稳了脚跟。
通过这件事,刘少奇也成了工人运动领袖,顺利进入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开始肩负起工运方面的事物。
这样的经历,给了刘少奇非常坚实的上升地基,也奠定了他在党内的位置。
如果没有啥意外的话,刘少奇会成为工人运动方面的代表人物,并进入核心领导层,但每到这个时候,意外总是要发生。
大革命失败后, 有过一个短暂的武汉时期,可很快汪精卫就跟蒋光头合流,一起反共了。
在汪精卫叛变前期,刘少奇带病安排了武汉的很多紧急事务后,就通过贺龙安排的渠道,到了庐山养病。
这个时候,刘少奇已经是党内比较重要的领导了。
但八一南昌起义时,刘少奇在庐山养病,没直接参与。
其实很多人不太了解,八一南昌起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从这里开始,有了白区党和苏区党的区别。
简单说,从那时候开始,党内出现了两大基本分工,在城市里领导工人运动等秘密活动,在农村领导武装革命建设革命根据地。
八一南昌起义后,很多领导人都开始带部队去了,最典型的就是教员,从一介书生转型为军事领导。
而刘少奇那段时间正好是病重的时期,等他在庐山修养了两个月后,留给他的主要工作,就剩下了恢复白区党的组织。
此后,军事方面的主要工作,基本就跟刘少奇无缘了。
而战争时期最关键的就是军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少奇的存在感都不太强。
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存在感不强。
大革命失败后,白区的党组织要么被破坏了,要么是陷入了瘫痪,而当时的顺直省委是个很特殊的地方。
说它瘫痪了吧,还有不少人,也有不少组织在,说它没有被破坏吧,却无法正常工作,因为内部派系太多,天天就是吵架,上下级关系完全混乱了。
顺直指的是北平,因为北平以前叫顺天府,而河北以前也叫直隶省,所以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党组织,就叫顺直省委。
我一说,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这个地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重新崛起的关键地方,当时的北方党工作,主要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但在当时,顺直问题是党内最棘手的问题。
棘手就棘手在,这个地方是个重要位置,结果却成了一个大染缸,谁去谁倒霉。
05
一开始,北方党的工作主要由李大钊负责,搞得很好,建立了十多个地委和两个特别区委,党员也有几千人。
但在大革命失败后,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李大钊等几十名核心党员,一下就把北方党组织的中枢打掉了,群龙无首,工作彻底乱套了。
随后中央那边,就成立了顺直省委来管这摊子事。
彭述之是书记,这个彭述之跟陈独秀做事风格很像,在顺直省委工作的时候,大搞家长制作风,搞一言堂。
搞得顺直省委的同志们意见很大,等彭述之被弄下台后,顺直的同志们就有点矫枉过正,对上级领导的权威极度排斥,开始走向了极端民主化的路。
这个情况,跟长征时期李德的军事领导权被拿掉后差不多,当时很多人害怕再犯军事错误,就搞了一个二十多人的军委,分散军事权,每次下军事命令得由二十多人投票决定。
顺直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彭述之来了后,基本就开始乱套了。
顺直内部是谁都不服,下级顶撞上级是常有的事,大家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敢压,就敢反。
八七会议后,让王荷波当北方局书记去解决这个问题,王荷波接手后先是改组,让朱锦堂接任顺直省委书记,结果一上台就弄了两次暴动大失败,死了很多人。
这一下就引起了顺直党很多同志的强烈反抗,王荷波就想开个会解释一下,为什么改组。
然而就在开会的时候,有叛徒告密,王荷波和参会的十多个重要领导,无一例外都被逮捕杀害了。
我们培养干部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敌人的杀害速度。
此后,又换蔡和森来处理这个事情,蔡和森是党内的老资格了,结果到了顺直省委后,也被顶下台了,因为他来之后,先是把彭述之开除出了省委,又一次改组省委。
这个彭述之也不是省油的灯,职位被拿掉,到了上海中央后,就开始告状,中央没得办法,就让蔡和森回来跟彭述之对质。
当时中央和稀泥,就说蔡和森的改组需要商榷,然而不久后陈独秀下台了,彭述之的后台也就倒了。
中央又说蔡和森的改组是对的,一来一回,就把顺直省的党组织搞迷惑了,日常工作都陷入了瘫痪。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少奇接下了这个烂摊子,让他去接替蔡和森处理顺直省委的事情。
这次没有意外,刘少奇接手后差点也陷进去了。
刘少奇是以全国总工会特派员的身份去处理这件事的,他一来,顺治省委的几个人就质问他:「听说中央不承认顺直省委,是不是真的?」
还有人问他:「你到北方来,是不是来改组省委的?」
刘少奇也搞得头大,就说过去的事都不谈了,现在只谈工作。
但刘少奇的身份不对,就向中央申请给他一个具体负责的职位,好开展工作,可中央没有答应。
因为中央太清楚顺直问题就是个大染缸,站在外面还能处理,进去了就真处理不了了。
刘少奇站在外面都差点被拉下马了。
王藻文是蔡和森时期上来的顺治省委书记,刘少奇一来,就被王藻文弄了个下马威,在会议上带头拱火,向中央要钱,说中央那边截留顺直省的经费,完全没有诚意。
有人破口大骂:「不维持了,把顺治省委解散算了!」
当时从事党组织工作的人,没有其他工作,一入党基本就跟社会脱离了,变成全职的党员,因此活动经费就成了党员的唯一收入来源。
所以王藻文通过拱火要经费,把刘少奇弄得很难堪,并且在很长时间里,刘少奇都是在做解释安抚工作,却毫无成效,整个工作也无法顺利进行。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刘少奇后来总结出了,党员职业化,党组织社会化的思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某某掌柜的其实是地下党的桥段,就是根据这个思路来的。
等到1928年4月,济南惨案爆发时,刘少奇下决心弄个成绩出来,搞了个暴动计划。
结果计划一出,立马引起了群嘲,因为顺直省委当时没有力量,顶多动员几个工人,搞暴动就是空谈。
刘少奇也实在没有办法了,最后想出了一个什么点子呢?
搞大辩论。
既然大家都不满,就把不满和意见都发过来,不管那个层级的党组织,都可以提意见,最后都发表在【出路】期刊上公开讨论。
别说,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好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些共识。
但顺直省委的工作,还是没有解决,中间一度停摆,彻底停止了省委的工作,最终的解决还是靠周恩来。
六大开完后,周恩来来顺直这边传达六大精神,也顺带解决顺直问题,在这次扩大会议上,周恩来一锤定音,把顺直省委的关系基本搞清楚了。
这个问题才算得到初步解决。
06
从刘少奇出山至今,都比较顺利。
可要是没有点波折,人是很难成长的,最关键的是,人要是不经历一些事,就很难看清其实质。
换句话说,日久不一定见人心,遇事才知真性情。
教员选择刘少奇作为自己的最佳搭档,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他俩的主张和思想有一段非常合拍的时期。
当教员成为领袖后,他需要一些得力帮手,帮助他处理各个方面的事务,而刘少奇的生态位,显然是白区党的代表。
而刘少奇能成为白区党的代表,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思想跟教员是一致的,并且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一致。
问题的关键,是得有机遇给你考验,其次你还得通过考验。
彼时,对共产党人最大的考验,就是看其在共产国际的指挥棒下,能否坚持正确的观念,在被打击之后,能否坚定自己的主张。
很快,命运就给了刘少奇一个机会。
1929年夏,刘少奇受中央派遣,来到沈阳,担任满洲省委书记,而此时中央的实际负责人是李立三,他俩都是从安源路矿出来的。
可见这个地方的确是个很不错的练级点。
安排刘少奇到大东北的缘由很简单,因为他的能力足够强,有收拾烂摊子的经验。
八七紧急会议后,中央派陈为人到东北组建中共满洲省委,陈为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在东北发展也不错,然而当时的东北敌人太凶狠了。
大革命失败后,李大钊被杀害,而哈尔滨、大连、奉天、长春、吉林等地的党组织也基本被破坏,主要领导人和党员都被逮捕了。
陈为人来了后,把基本的组织建起来了,还连续担任了三届书记。
然而张作霖太狠了,跟日本帝国主义合作,在东北到处抓人,还安排了很多特务,四处搜寻革命党人。
1928年底,满洲省委在沈阳大东边门外一个工人家里举行会议,这次会议还是省委扩大会议,各个方面的主要领导人都来了。
结果这次大会又出现了叛徒,被敌人来了一锅端,除了一个团省委书记张任光跑掉了,其余人都被逮捕。
事情发生时,谢觉哉正作为中央特派员正在东北巡视,写了一份报告给中央,说东北这个地方还是很好的,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就是我党的影响太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来领导,进行拓荒工作。
中央见东北的环境这么残酷,都差点要放弃,不投入太多力量了,听谢觉哉这么一分析,觉得还是要搞好东北的党组织。
选来选去,就把刘少奇派去东北了。
结果刘少奇刚去东北领导工作没多长时间,就在领导奉天纱厂罢工期间,被当成罢工煽动者逮捕了。
这一事件也成了日后攻击刘少奇的证据,有人说刘少奇在狱中泄密了,跟敌人做了交易,因为他没多长时间就放出来了。
便认定这中间有猫腻,给他扣上了汉奸、叛徒的帽子。
如果少奇这样的身份都成了汉奸,那不是搞笑嘛。
实际上,当时刘少奇从狱中放出来的原因很简单,他被抓了之后,咬死自己是来东北谋生,而当时刘少奇刚去东北,没有多少人认识他,反水的工人来指认的时候,不认识刘少奇这个人。
警察既无人证,也没有物证,最后就交给地方的法院审理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刘少奇被捕的时候,情况还是比较危急的,以防出事,中央一边下令营救,一边还成立了临时省委。
结果刘少奇没多长时间就被释放了。
07
中东路事件时,苏联对这个事很上心,压力给到了中共,中共又把压力给到了刘少奇那里。
中央的意思怎么影响大就怎么闹,而且还要以拥护苏联为中心去闹,去喊口号,但当时的东北,军警说杀人就杀人,一闹肯定要出大事,更何况还是以拥护苏联的口号。
在中东路事件中,刘少奇这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人,并没有完全站在共产国际那一边,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做符合实际的事。
事后,总结经验的时候,刘少奇还直接对共产国际开炮了:
「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就是忽视了反对中国党内机会主义错误,没有在理论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对机会主义领袖加以清算和处理。因此,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是有责任的。在中东路工人斗争中,也存在着忽视对于党内机会主义的斗争问题。」
很显然,刘少奇的立场是站在中国革命这一方的,并没有站在共产国际那里。
政治看立场,经济看市场。
刘少奇表达了自己立场观点后,立马就被中央调离满洲了,等刘少奇回到上海,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明白无误的告诉他,把你调回来就是因为你耽误了满洲的工作!
并且指责他:「你错得该死,你在政治上一塌糊涂!你将消灭满洲的党!你该打五百板子!」
从东北回来后,刘少奇又被安排去做工人运动工作,但此时的工运已经没有多大发展空间了,白区连党组织的正常活动都无法进行,更别说工运了。
所以此时的工运工作,一下就从以前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变成了冷板凳,成了容易出错误的地方。
随后给刘少奇弄了个中国工会代表团团长的名头,把他弄到莫斯科去了。
那个时候张国焘也在莫斯科,他是因为南昌起义前后犯得错误,被送到莫斯科学习反省。
在莫斯科的时候,张国焘相对是比较低调的,没有那么多的进攻性。
而刘少奇就不一样了,攻击力十足,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的时候,刘少奇发表了很多与赤色职工国际领导人不一样的观点。
因为当时赤色职工国际搞了很多政策,弄了个模板,就让其他支部无条件的执行。
刘少奇第一个不干,他认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理应有不同的政策,中国当时的工运就比较困难,正常活动都很难,无法执行赤色职工国际的政策。
双方你来我往的吵了很多次,赤色职工国际没能说服刘少奇,无奈之下,为了不影响政策的推行,又把刘少奇弄回了国内。
1931年秋,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国。
很显然,刘少奇这趟回来就不是香饽饽了,跟后来的教员一样,成了人人都避而远之的人。
1931年初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走到了舞台中心,在这前后博古、张闻天等人也陆续回国,参与批斗瞿秋白。
而这个时候从莫斯科回来的刘少奇,自然也就成了博古、张闻天、康生等人的批斗对象。
从他负责的工运方面,挑出了很多错误,对刘少奇在白区工作的指责,基本上就是批评教员在苏区方面错误的翻版。
博古等人接到共产国际指示,让发动暴动,但刘少奇那边并没有多少反应,博古跟康生就开始对刘少奇大批特批。
康生原本也是被批评的对象之一,因为他以前是李立三的坚定支持者,也针对过王明,可他后面反水了,转而大力批评李立三,从而赢得了王明的认可,在领导层又重新站稳了脚跟。
面对指责,刘少奇表示:「许多人都要武装暴动,而且通知支部准备」,
「问题是在主观上用什么力量去暴动。我问海委同志能调动多少群众,他们答复是四五十人。我说,你们要赶一工头走,都不可能,何况赶走帝国主义、国民党!」
但博古等人当时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要争夺各个方面的控制权。
刘少奇被他们批得 一无是处,随后又把他弄去了中央苏区干工运,基本上就成了边缘人物中的边缘人物。
08
不久后,因为上海白色恐怖太厉害,博古他们也把临时中央迁到了中央苏区。
到了中央苏区后,批斗对象又改成了教员。
随后又开始排挤任弼时,就连博古和张闻天之间,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
第二代留苏派起势后,没能团结好刘少奇、任弼时这些第一代留苏派,就连内部也在不断发生分裂,说明他们的政治经验还是很匮乏的。
他们之所以能上台,是由于一系列不正常的组织行为,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沉淀,上去的也快,下来的也快。
刘少奇也参加了长征,但他在长征时期,跟随的部队不是主力,所以也没有什么露脸机会。
长征开始后,刘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跟随红八军团前进,这个部队约有七千多人,大多都是中央苏区后期入伍的新兵,战斗力比较弱,而且一般负责殿后任务。
上期我们提到过,罗荣桓也在这个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
遵义会议后,刘少奇调任红三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算是积攒了一点军事经验,当时红八军团在湘江战役后已经打没了,建制被取消了。
但刘少奇重新崛起的机会,还是在瓦窑堡会议之后。
那时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白区的工作又有了扩大空间,可当时的白区党组织基本全瘫痪了。
而经过几次会议后,教员发现刘少奇对白区工作的思想,跟自己的思想路线非常符合,两人常常能想到一块去。
在反对关门主义,反对冒险主义方面,两人意见达成了高度一致。
而且刘少奇对教员有关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略要点心领神会,对建立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深刻的理解。
教员环视一周,除了刘少奇还真找不到既能领会自己战略意图,还熟悉白区工作的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白区党组织的重建工作,又交给了刘少奇。
遥想当年,少奇同志刚回国没多久,教员就把领导安源路矿上万工人罢工的任务,交给了他。
十多年后,历史再次选择了刘少奇,将领导华北上亿人民抗日的艰巨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上。
1936年初,刘少奇化名胡服,背负中央交给他的任务。
从陕北出发奔赴华北,奔赴曾经那个搞得自己焦头烂额的「顺直」,从事中央交给他的新的开拓性任务。
据当时担任政治保卫局工作的王首道,回忆刘少奇出发时的情况说:
有同志对少奇同志说
:「你这次去白区,是重返虎穴,任务艰巨呐!」
少奇同志充满信心,回答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正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今日匹马戍燕地,他日必有高位以待之。
(全文完,感谢耐心阅读,感谢点个在看。)
毛泽东的「红埔」军校,和他的「弟子」们
党史101 | 任弼时为何能成为开国五大书记之一?
党史100 | 没想到,整风第一个出局的是张闻天
党史99 | 康生其人其事:他是如何得到毛泽东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