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2018-10-25心灵

很多咨访关系在实际咨询之前就已经开始。

有一个问题,我问过几百人。

这个问题是,如果各位要找咨询师,会找一个什么样的咨询师。大家普遍是这样回答的:要找一个理解自己、有温度、稳定可靠有安全感、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咨询师。但,当我问及他们,如果现在就去找咨询师,会从哪些角度考量咨询师呢?

大家说法很不一,有的说从个人感觉去找;有的说从受训背景去找;有的说要试验几次;还有认为需要有心理行业的朋友推荐。这些讨论是有意义的,但我今天想说,很多访客开始找咨询师之前就已经和咨询师建立了某种「联系」,关系就已开始。

常见的是理想化关系。 访客在寻找咨询师时,如果很注重对方的地位、影响,则是理想化投射。比如,我之前遇见一位新手咨询师,她一定要从国内某协会少数的几个人中寻找,因为她认为「这个协会在国内的会员没有几个人」。我当时了解她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这个协会背景,对她提出了劝告,最终她不听,结果咨询数次就以惨烈受伤结束。

越是理想化强烈,越难以忍受咨询师的过失,对咨询师的专业要求期待就越高。理想化还可能附着在咨询师的人设上,比如有某些知名高校背景、精神医学领域、教授资格,都会让人心底觉得「安全感」,这种不经分析和判断的安全感,往往来自于个人需要。

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是将自己放在低位、将对方放在高位的需要。

理想化的诉求,分健康的理想化和创伤代偿性理想化。前者是认为对方是好的,一种渴望到其身边和与其共行的愿望,对方做不到完美也会理解;后者则是缘于早年理想化挫败产生,会对咨询师产生持续的完美期待和要求。经常换咨询师,甚至换了几十位咨询师依然不觉得满意,背后可能有理想化议题。

最常见的是却是密友关系。 很多访客找咨询师,不是基于慕名的理想化,而是基于「相似性」。比如,一位抑郁患者更希望找到一位曾经抑郁但后来走出来过的咨询师;一个工科背景的访客更希望找到一位曾经是工科背景的咨询师;而带娃的咨询师则更容易「吸引」带娃的妈妈访客。

这是因为相似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被理解。

密友是一种信任和无话不谈的亲切感,这种关系是很有利于建立咨询联盟的,因为它具有平等性,同时也具有情感的温度和活力,访客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治疗的病人,也不会觉得会被如此以待。咨询师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外在展示有多重要,而是能和访客像密友一样去交流探索。

访客对咨询师的期待,是反应了内心渴望的。

初次访谈,就觉得咨询师一定要「治疗好自己」,看似是完美期待,心底是有融合式需要,觉得对方要完全满足自己,同样这也体现在破坏设置、控制咨询进程、不按照要求预约咨询师却随时随地给咨询师打电话种种方式上。

一旦开始咨询,则访客的咨询师的关系趋于多元化。随着咨询进展,访客心灵的需求变化,咨询师也变得或近或远,可能是由遥远的理想化关系到无话不谈的密友,也可能是持久的遥远隔离后某一天打开心扉,咨询师可能是访客心中的某个「坏人」、「朋友」、「导师」、「依恋对象」、「喜欢自己的人」。

无论是哪一种,都深刻且真实,不是轻易用理智就能摆脱。关系,看别人和自己亲身体验,完全是两回事。咨询师的在场、稳定,为复杂的关系摆荡提供了基础,这需要咨询师的人格修养比较高,且自己大部分的情结创伤都已完成修复。

2024.1.9 随笔、心理咨询的一点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