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主要从【环境】方面聊聊如何保证工作效率。
首先,想给大家破除一个误区:
我们往往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然后幻想着所有拖延懒惰问题迎刃而解。这其实不太现实。
自律是一种人格特质,不是人人都有的。
如果你天生就自律,那自然就不会存在工作效率的问题。
而如果你天生不是自律的人,即使在网上看再多教你自律做计划的文章,光全靠自己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
而我作为一个天生不自律的人,深深体会到,学习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根本就是徒劳。做计划我从来没遵守过超过一周,节食从来没超过一天,没动力的时候就是啥也不想做,死了也不想做。
但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在他人眼中我居然变成了一个「很自律」的人。
我这种「假自律」 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是通过意志力和计划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偷懒和制造「惯性」实现的。
在这其中,
巧妙地打造能 骗过 自己的环境, 诱使 自己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是实现高效率的第一步。
注意我用的两个词「骗过」「诱使」。
这意味着,是环境引导着我们投入工作,而不是自己耗费意志力坐在桌前。
一、为自己建立一个舒适、易抵达的开放式空间作为工作环境。
工作是一个让人不情愿的事情,所以我们会不自主的找各种借口来逃避。
因此,把开始工作的门槛降到最低,营造最方便的路径和环境就十分重要啦。
以前我会把其中一间房间作为专门的工作室,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进那间屋子。因为进去就意味着需要集中精力工作。
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拿着电脑在客厅的饭桌上处理一些工作,即使那里没有大显示器,椅子也没那么舒服。因为在客厅处理工作,会让我潜意识中觉得「就是顺手把这项工作做了」「处理完之后马上就可以玩了」,从而更容易开始。
后来,我就干脆把工作空间搬到与客厅相连的一个开放式房间中。光线和视野更加开阔,也没有了明确的工作空间与非工作空间的分隔。
随便找了一张类似的平面图标注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因为平时的休闲娱乐进餐都在客厅区域,将工作空间与其联通之后,就更容易随意切换回工作区域。工作时的视野和心情也更加轻松一些。
那会不会切换回娱乐模式也更轻松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呢?不会,因为想玩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在乎游戏机放置的地方不方便到达……
大家可能都觉得,专门的工作空间,单独的屋子不会让人分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有道理,但仅适用于避免他人打扰这一点。如果你工作的时候家里基本没什么人,那么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工作。
我还会在客厅放置iPad和专业书籍,以便于休息时/后可以立刻开始与工作有关的阅读。
二、利用好咖啡厅、图书馆等半强制的工作地点
当在家中也无法集中精力时,我会立刻收拾东西,带着电脑去有电源和Wifi的咖啡厅。
但不是每种咖啡厅都适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整体安静,没有婴儿或小孩子
没有特别喧哗的客人
学习工作的人相对较多
如果没有适宜的咖啡厅,公立图书馆或者大学图书馆也有类似的效果。
【学习工作的人相对较多】这一点还蛮重要的,这样的气氛可以带着你,让你不由自主的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模式。一旦进入状态之后就很容易高效率耕耘3-4个小时。
一开始,注意不要在这些地方刷手机。 随着成功进入工作状态的次数越来越多,你的大脑会自动认定这里就是工作的地方,不是刷手机网上闲逛的地方,在这些场所的效率也就会越来越高。
为什么在家容易懒?为什么本来挺精神一沾床就容易困?为什么上地铁就想刷手机?这就是「惯性」。也就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大脑将「空间」与「行为」建立的联系。
如果我们将特定的场所与工作建立联系,就可以利用它们更轻松地进入高效率模式。
在家里,我们还要有吃饭、娱乐等其他行为,所以很难与工作建立单一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去咖啡店和图书馆效率就特别高,一回家就废的原因。
三、充分利用外出开会的机会
自由职业者往往不太喜欢那种一天只有一个外出会议的日子。开会30分钟,换衣服打扮坐车要一两个小时。
但现在,这样的日子对我来说反而成了可以借机高效率工作一整天的日子。可以安排开完会后直接杀到附近的咖啡店或者图书馆,呆到晚间回家。在开会之后,人依旧处在工作的模式里,很容易就能进入状态的。
即使手头的工作都做完了,我也会让自己到这些地方继续待上一天。因为在第二点中养成了在这些地点的工作习惯后,坐下之后就会开始给自己找活儿干。而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需要操心的事情不仅仅是手头工作。充电学习,积累人脉,自省分析……永远是有事情做的。
还要补充一点,在咖啡店,图书馆这些地方,我也不是完全100%在工作的。有时候也会打一盘游戏换换心情,也会出去逛个20分钟放松放松。但从来不会玩得太过。
为什么呢?因为 在家里的时候,我总是让自己可以真正玩了个爽。 索性趴在床上打游戏,或者抱个西瓜吃着冰棍开着空调玩。
因为在家里玩太过舒服,所以就不屑于在工作地点抢那点时间玩了,就倾向于早点干完回家舒舒服服的彻底放松。
惰性已经被写在了人类的基因里,所以我们必须 以引导而不是对抗的方式, 来鼓励自己更高效率的工作。
我建议大家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但要在尝试后观察效果,反思,取其精华,而不是盲目去学完全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的自我管理方式,然后轻言放弃。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