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夏姓全国人口约468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大约0.39%。
夏姓的得姓始祖为大禹。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大禹的母亲是有莘氏的女志,有一天,她在梦中吃了薏苡,于是怀孕生下了大禹。
薏苡就是我们熟悉的薏米,是中国远古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属于目前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五谷杂粮。
东汉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也写道:「女志,鲧妃,有莘氏女,生禹」。
史料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大禹的出生之地。
但是,在如今的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建设有大禹故里风景区,传说为大禹的降生之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生日这天,都会举办祭祀活动,延续至今。
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平定三苗之乱,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舜帝就把大禹分封到了夏(河南登封)。
舜老的时候,按照传统的禅让方式,把帝位传给了大禹。
到如今,登封市还保存着历史遗址「禹都阳城」,位于登封市的告城镇,距今约4000年。
在接下来的接班人问题上,大禹态度很明确,继续实行禅让制。
他推荐了与他一起治理水患的偃姓首领皋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司法的鼻祖。但是,皋陶比禹早逝。
大禹继续推荐了东夷族的首领益,但最终没成功。
禹的儿子启夺得了王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夏王朝被商汤推翻,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大禹后裔的一支东楼公分封到了杞(河南杞县)。
后来,杞被楚国所灭,王室一族逃到了鲁国,鲁悼公收留了他们,同时分封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为不忘先祖,便以夏为姓,尊大禹为得姓始祖。
夏氏一脉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
到了隋唐时期,会稽郡已经成为最著名的郡望,是今浙江绍兴一带。
在绍兴东南会稽山,有大禹陵,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是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禹做了帝王后,「巡守大越」,在绍兴病故,葬于会稽山下。
如今,夏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中最多的是江苏,居住了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