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搞雌竞那一套,现在男女对立情绪甚嚣尘上,互相理解和体谅才是王道。
就像中式菜肴,咸鲜口的也要放一点点糖一样,把男女性格特征完全割裂开来其实是一共粗暴的愚蠢。
一言以蔽之:男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
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媒体上没有「男性成长」这个话题,因为男性从小就在被社会训导着,一直在追求真正的成长。
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打架,在集体中感受到了赤裸的弱肉强食,读了很多史书,学会了恒久地的忍耐和潜伏,学会了如何积累技能和人脉,学会了如何争抢功劳。
而女性从小到大,很容易活在偶像剧和爱情小说构成的梦幻泡沫中,活在看似温情实则暗流涌动的女性象牙塔式的集体中,失去对于实世界和人性的觉察。
有句话说得好:女性不仅仅是一种性别,女性更是一种处境。
上一世纪,波伏娃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的地位和身份并不完全由生物学决定,还包括了由其生活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塑造。 在小的时候,父母更有可能为女孩添置粉色的衣服;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可能会强调「你是一个女孩」,以此来规训正在成长的少女的行为。也就是说, 波伏娃认为女人的「他者」地位总是和她的总体「处境」息息相关,是存在主义的。
波伏娃在书中分析了女性被视为「第二性」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她发现不同于「自我」的另一个世界,那是「男人的世界」,是「第一性的世界」,并 探讨了男性主导的社会如何将女性置于次等地位。在生活中,男性将自己定义为唯一的直线,来衡量女性是否属于歪曲状态;除此之外,在社会中,有许多框定女性的词语进一步缩小了女性的不可逾越的范围。
女性往往被视为客体而非主体。「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波伏娃的出发点是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她与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思想交流。 她认为,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中,然后通过行动和他人的承认来定义自己。然而,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存在往往是通过男性的视角和需求来定义的,这使得女性成为了「他者」或「第二性」。波伏娃自此才惊觉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建构起来的。 于是,她就从这一点出发,将对自我的审视放大为思索全体女性的处境。
首先是父权制度和父权意识,这导致女性被视为「内在」的,即更多地关注家庭和感情,而不是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是因为男性意识主导了社会,让女性觉得她们应该待在家里,而不是出去工作。
其次,女性的「内在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女性的生育功能让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更偏向于家庭。而从历史角度来看,抚养幼儿等家庭责任也主要由女性承担,这进一步限制了她们的发展。这些所谓的「内在性」让女性觉得自己只能做某些事情,而不能超越这些限制去追求更多。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女性的生理和历史角色,都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
她认为女性生育后代是因为物种的需要,而不是女性天生的责任。她也反对女性的生命只能用来照顾和抚养孩子,或者做家务等家庭事务。在波伏娃看来,如果女性只是被限制在生育和家庭事务上,她们的自我和个体性就会被剥夺,这也使得父权制有了更多的控制力量。女性不应只是生育的工具和家庭的保姆,她们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在书中, 波伏娃提到:「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待是不同的。男人被期待去努力、去奋斗,虽然这条路很难走,但被认为是可靠的。而女人则常常面临各种诱惑,社会并不期待她们去奋斗,反而鼓励她们放轻松、享受。这种不同的期待其实是不公平的,它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也让社会对女性有了刻板的印象。
波伏娃还提到,这种不公平的期待让女性很难实现真正的自我,她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而男性虽然也有挑战,但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给予男性与女性同样的机会和期待,让男性与女性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是真正的平等。
「我读那么多书,从来不是为了成为谁的谁,而是为了看这个世界,花是如何开的,水怎么流,太阳何时升起,夕阳又如何落下。」王小波的这段话道出了每个独立女性的心声,
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陷阱:
01
错误的成长目标。
早上六点,天刚蒙蒙亮,一个满头精致卷发的女孩从白色蕾丝床品中醒来,拉开窗帘,开始给自己泡咖啡做早餐,然后穿着瑜伽服,开始对镜练瑜伽……
很多女性的成长目标,就是让自己看起来更美,更像一个贵妇,更让其他女性羡慕。所以很多女性本末倒置,将老一套的服美役,套进了「女性成长」这个名头里,或者将成长过程的边角料。(比如变得更有气质、更有松弛感、更有老钱范),当成了女性成长目标。
为什么女性在追求这些错误的成长目标?从商业上说,这类成长目标更符合消费主义,更容易接广和带货,更被平台喜欢;从人性上来说,这些成长目标周期较短,成本较低,量化程度较高,在朋友圈的「可晒度」也很高,所以完美地契合了女性的心理需求。
什么是女性真正应该追求的成长目标?
1、物质基础方面:钱和资源
2、个人能力和认知水平
3、灵性成长
02
错误的行动实践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女性追求成长的行动=护肤/健身+学英语/考证/留学+社交。
护肤/健身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魅力,学英语/考证留学是提升自己的圈层。社交是为了嫁接更好的资源。
看起来逻辑是闭环了,但是其实这个套路,总是脱不开女性企图通过性别优势,之取成功的意图:女性成长都是从自己变得更美、简历更光鲜,然后再换个更高的圈层开始。所以很多女性表面是想自我成长,但背后还是希望通过性别优势去"向上社交"。
而真正正确的成长行动,应该是女性立足于自己的现实基础,结合自己的秉性和天赋,以升职/创业/副业为目标,深耕某个领域,日拱一卒,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可能意味着女性需要蓬头垢面地通宵加班或者跑业务,需要忍气吞声的接触更多的客户,其实就跟男性一样,没什么区别。
03
错误的评价体系。
如一最近总结出了女性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自媒体博主,那就是一个过去通过走雌竞嫁给大佬,又被大佬劈腿,离婚后拿着大佬给的巨额资产和赡养费,开始做自媒体、开始宣扬"大女主主义"的女人。
女人们并不喜欢看自己苦哈哈创业成功的女性,因为太不优雅了,太不符合女性特质了。走雌竟成功的女人才是聪明人。走雌竟能够嫁给大佬的,更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离婚后拿到大佬大额补偿的,直接就是"人生赢家"了。然后如果她拿着钱开始做自媒体,开始批人,开始独美,那就太飒了。
所以很多女性潜意识里只喜欢男人给的东西,认为一个女人能让男人给她东西,是女性权力的最高象征。所以女性评价自己和另外一个女人的成功,就是看男人给了她多少东西,而不是她自己通过实力在社会上实打实赢得了多少东西。
其实说到最后,「女性成长」更像是社会和女性自己共同研发出的一款「麻醉剂」:喝下去了短时间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对于身体起不到任何有益作用,需要不断的补服,才能抑制女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安和困惑。
真正的大女主,是在他人肯定自己的女性魅力的前提下,自己像男人一样拼搏的女人。
而真正的女性成长,其实就是「人类成长」,跟性别无关,需要女性杜绝任何性别优势思维和捷径思维,把自己当成男人,甚至由于比男人起步更晚,还要比男人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