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今天在这里乱答一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好,我们开始。
(1)纳米比亚诡异的国界线
纳米比亚地处非洲大陆的南端,面积82万平方公里,大约等于西班牙和意大利面积之和,如上面地图中红色区域所示。
第一眼看到纳米比亚的国界线,大家应该都会注意到这个国家东边那一条深入非洲腹地的长条形国土。这究竟是什么鬼东西?难道是某种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国界线?
让我们来放大看一下地形图:
显然这一条狭长的国土并不是由自然地理条件所造成,而完全是人为地在地图上切割出来的。纳米比亚的前身是德国在非洲的一块殖民地,而德国又在1890年与英国签订条约中进行了一部分海外殖民地领土互换。在交换后,德国获得了这条名为卡普里维地带(Caprivi Strip)的狭长土地,目的是让自己位于非洲大陆西南部的这块殖民地获得一条通往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的通道。
下面的图中最粗的蓝色线条就是赞比西河:
德国人为了让自己的殖民地跟这条非洲第四长河流连通,硬是从地图上画出了一条450公里长的狭长走廊(差不多等于上海到连云港的距离)。在地图上看,这条通道好像一只手,在Livingstone附近触摸到了赞比西河。
不过,德国人为什么会想要一条通往非洲内陆的通道呢?欧洲人在非洲的殖民模式大部分是以掠夺资源为目的,通常会优先修建从矿山等资源所在地通往港口的道路。至于非洲大陆内部之间的交通,他们根本就不关心。
答案是因为当时德国人在非洲东部还有一块殖民地,也就是今天的坦桑尼亚,位于上面这张地图的右上角。获得这条走廊地带后,德国人理论上可以通过河流连通自己位于非洲大陆两侧的这两块殖民地。大家可以在地图上试着走一遍:从这条走廊的尽头进入赞比西河,然后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一路向东,在快要达到入海口的地方,有一条细细的支流将赞比西河和北面的马拉维湖(Lake Malawi)连接起来。沿着这条支流向北进入马拉维湖,然后在湖中向继续北航行,就可以到达坦桑尼亚境内。
在大地图上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两块殖民地的位置(靠南边的两块浅绿色区域):
就这样,德国人在理论上拥有了这两块殖民地之间横跨非洲大陆的一条水运通道。
但这只是理论而已。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航道由于水流湍急以及存在瀑布等因素根本不适合航运。说实话,答主也不知道德国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维多利亚瀑布可就在他们要来的这块领土的边上!难道他们认为这个瀑布不会影响航运?在他们与英国人签订协议时,这个瀑布被欧洲人发现已经有35年了,应该不会不知道这个瀑布的存在。下面放一张维多利亚瀑布的照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请注意公路大桥和瀑布的尺度对比:
总之,德国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从英国人手里得到了这么一块土地。纳米比亚独立后,也就顺便继承了这块狭长的土地。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洛齐人(Lozi)也就这样被稀里糊涂的并入了这个国家。洛齐人在纳米比亚属于少数民族,他们与生活在邻国的洛齐同胞关系更为亲密。于是他们在1994年成立了一个叫做Caprivi Liberation Army的反政府武装,目标是把他们所居住的这条狭长地带从纳米比亚分离出去。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的话,这种诉求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有外星人在法德边境上随便画一个长条,把巴黎圈到德国去然后成立一个新国家的话,被圈过去的法国人不闹独立才怪。
欧洲人在半个地球外的会议桌上,对着地图随便一划,非洲大陆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就被划分到同一个国家中。非洲大陆之所以战乱不断,欧洲殖民者留下的随意划分的国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小岛上的灯塔
在北欧的波罗的海中,有一个叫做Market的小岛。
上面的地图中,红色圆圈所标注的位置就是这个岛。它的面积只有0.03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四个标准足球场。岛上也没有人居住,只有一座小小的灯塔。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岛。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和芬兰两国的国境线从这个岛中穿过。所以在这个小岛上,国境线左边的是瑞典,而国境线右边的是芬兰。只不过,这条国境线穿过这个小岛的方式有点奇葩:
为什么这条国境线不是以一条直线从岛中穿过,而是画了一个妖娆的S形曲线?
在1809年瑞典与俄国签订的条约中双方已经明确,两国的国境线穿过这个小岛的正中央(当时芬兰被俄国吞并)。但在1885年,俄国人和芬兰人在岛上修建灯塔的时候,稀里糊涂地把这个灯塔造在了属于瑞典的一边,等于是在别国的领土上未经许可建造了一幢建筑物。俗话说外交无小事,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一寸都不能让的,按说瑞典应该严厉谴责,责令芬兰人立刻整改。
但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北欧国家在1985年(整整一百年后)竟然想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解决方案:既然你这灯塔造都造好了,我把国境线稍微挪一下,把它框给你不就好了?不过,你得在岛上还给我一块相等面积的土地。
就这样,两个国家联手划定了这条奇葩的S形国界线。
最后上一张照片:
(3)欧洲航天局的发射基地
不要看地图,也不要上网搜索,请大家完全根据自己的直觉回答下面这个问题: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发射基地在哪里?
不在法国的图卢兹。
不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
也不在西班牙的马德里。
正确答案是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答对的同学请给自己点一个赞)
上图中左下角红色的区域就是位于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它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距离。
那么,欧洲人究竟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地在这么遥远的地方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这要从法国的航天史说起。
法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她的第一颗卫星是从阿尔及利亚沙漠中一个叫做Hammaguir的基地发射的。但是阿尔及利亚在1962年独立之后,这个基地法国人也不可能一直用下去了,于是便开始着手寻找一个新的发射基地。理想的发射基地地点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
第一,发射基地距离赤道越近越好。这样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可以更容易地把卫星送入位于赤道上方的轨道上。此外,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线速度在赤道附近可以达到最大值(将近500米/秒)。这种附加的初始速度对于火箭来说相当于一个额外的推力,可以节约燃料和发射费用。从这一点来讲,法国本土并不适合作为火箭的发射地点,因为欧洲大陆的纬度实在是太高了。法国「南部」的的马赛差不多和中国的东北的长春在同一个纬度上。巴黎就更不用说了,比齐齐哈尔的纬度还要高。
第二,发射基地要坐落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尤其东面最好有大片的无人区。这样万一发生火箭爆炸或者坠毁事故时,可以避免平民的伤亡。
第三,地形要便于交通运输,并且还要有足够大的场地来进行基地设施的建设。
按照以上条件,法国人在全世界针对十四个可能的地点进行了比较,最后选中了法属圭亚那。下面是法属圭亚那的放大地图:
地图上有小火箭标志的就是建成的圭亚那太空中心(Guiana Space Center)。这里的纬度只有北纬5°3',距离赤道只有500公里。太空中心的东面和北面都直对大西洋,不需要考虑任何火箭坠落后的平民误伤问题。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不但可以向东发射同步轨道卫星,还可以向北发射极地轨道卫星。
法属圭亚那的面积有83,534平方公里,面积略小于韩国,但人口在1964年时却只有4万多人,连韩国现在人口的0.1%都不到。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可以将基地在发生事故时对平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由于以上种种优越的地理条件,法国人在1964年选中了这里作为新的太空发射基地并于1965年投入使用。欧洲航天局1975年成立后,接受了法国的提议,选择这里作为发射中心。
在1965年的法属圭亚那,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当地人:他这个星期还在种植园里当工人种香蕉,下个星期就成为了圭亚那太空中心的雇员,一边工作一边看着火箭发射。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的话,不知道他在两周之内从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一端跳到另外一端,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十一点半讲历史」,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补充说明的分割线==========
评论区有好几条留言表示答主写的是历史,不是地理。
正好家里有一本【地理学与生活】第11版,第一节的标题就是「地理学是什么?」。我在这里节选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