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新华网杭州9月30日电 9月25日,有着「中国第一农民城」之称的浙江温州龙港市,迎来正式挂牌五周年。2019年9月至今,龙港在完成「撤镇设市」身份转化的同时,承担着为新型城镇化和特大镇改革探路的任务。5年来,龙港锚定「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改革方向,先后实施7项国家级、42项省级改革试点,改革举措亮点纷呈,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特大镇」如何「换装」?
今天来到龙港,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个产业园区内,包装印刷上下游产业链一应俱全;宽阔的世纪大道贯穿整个城区,车流穿梭不息;一批新建的学院、医院等民生基础设施拔地而起……整个龙港城市朝气蓬勃。
20世纪80年代,地处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的龙港,只有5个「灯不明、路不平」的小渔村。建镇后,通过大力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发展民营经济等举措,大批农民来到龙港自建住房落户,建起了「中国第一农民城」。
党的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展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201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龙港成为首批试点镇之一。
这是2018年12月3日在原龙港镇拍摄的正在建设的高楼。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龙港撤镇设市前,已经具备较大的人口规模、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李洁列出一组数据,2018年,龙港人口达到38万,地区生产总值299.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6万元,城市建设、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和城市能级达到较高水平。
同全国许多特大镇一样,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龙港面临越来越多「成长的烦恼」。李洁说,镇的体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放权边际效应递减,经济社会管理需要与镇的职责权限不匹配问题凸显,城镇化潜力释放受到制约,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要素保障能力不足,服务管理能力难以满足各方面需要。
2019年,国务院批准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龙港抓住撤镇设市契机,实现了从特大镇到县级市的飞跃发展。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军说,5年来,龙港先后实施7项国家级、42项省级改革试点,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3个,改革举措亮点纷呈,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大部制、扁平化」下的改革驱动
与一般的机构设置不同,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专业领域执法模块」「城市管理服务模块」「基层综合执法模块」「办公综合保障模块」等名称显得颇为新颖。
从「乡镇」到「城市」,在严控机构、人员编制前提下,龙港把「大部制」机构改革作为破题之举。
「所谓‘大部制’,就是将职能相近、业务相似的机构进行职能优化、流程再造。」龙港市委市府办(改革办)副主任陈建锚说,通过撤并,龙港全市共设6个党委部门、9个政府部门、6个市直事业单位,党政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较同类县(市、区)缩减约60%,每年可节约行政支出约10亿元。
机构合并只是「大部制」改革的初级版本,由于上下级业务对接难免出现一对多的情况,以及精简后的行政资源需要全量承接县级市行政职能,龙港为此启动了「大科室模块化」改革,按照职能相近、职责相通的原则,从「科室」对应「局」转变成一个模块对应上级一类业务。
同时,为提升政府部门效率,龙港集中相对有限的人力资源,以更集成、更综合的机制设计推进改革。
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张起乐告诉记者,龙港根据部门职责分3个批次,将综合行政执法领域从9个增至31个、执法事项从318项拓展到2681项,切实推进行政执法系统从「事项分散」向「统筹整合」转变。
2024年9月11日,市民在温州龙港市政务客厅内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龙港改革的另一个标签是「扁平化」——它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市。
龙港撤并原有的199个村居,设立102个社区,构建高效扁平的「市—社区—网格」市直管社区新模式,实现「一竿子插到底、一个层级管到底」。「在龙港,90%以上的个人事务都能在家门口办理,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能在社区化解。」王军说。
为强化法治保障,2023年,温州专门出台规范「市管社区」的地方性法规【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获批实施,将日常管理等95项服务性、事务性乡镇职能事项下放到社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地方改革创新研究院院长潘治宏认为,龙港的改革探索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确定撤镇设市标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改善县域基层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聚焦现代化,提升获得感
走进龙港市华中社区,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鳞次栉比,清澈碧绿的河水绕田而过,小桥流水、休闲游步道等映入眼帘。在「眺有远山,望见良田」的意境里,孕育出了风景宜人的江南灵韵。
撤镇设市以来,龙港全面实施「村貌革命」行动,深化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不少社区「改头换面」。
环境整治只是先手棋,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切实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才是龙港的「重头戏」。龙港提出「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服务均等化」,把城市和乡村真正当作一个整体来一并设计、一并规划、一并推进。
这是2024年9月11日拍摄的温州龙港市华中社区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龙港人多地少,一些社区因无建设用地,导致无房户建房落地难。龙港市政府成立了「跨社区调剂保障公司」,帮助社区农户统一建造「安居小区」,社区农户只要出建设成本价,就可以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
华中社区和金山港社区是跨社区统一安置点。华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冯亦科表示,华中社区目前已建设400多套安置商品房,结合未来乡村建设,打造了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十大场景」,「让农民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配套」。目前,龙港已有156户无房户实现成本价跨社区安置。凭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有5000多农户摆脱危旧房,住上新房。
实现「全域市民化」后,机关干部、社工直接下沉社区服务,在一线轮值办公,构建「社区问题解决直通车」等系列「联勤处置」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针对社区「一老一少」较多,老年人健康膳食、儿童公益课堂等实际需求,龙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元共享餐」老年公益食堂、老年教育联盟等场所,成为居民身边的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服务矩阵。
这是2024年9月11日拍摄的温州龙港市政务客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以民生保障为基础,人才近悦远来,产业蓬勃发展。龙港打造「青年理想地」「城市合伙人」全域「双IP」,近三年新增大学生超2万人。
「在我眼中,龙港就是我创业的福地。」「90后」姑娘周乃珍2012年被龙港印刷业蓬勃发展吸引,来龙港创办了一家专攻儿童益智产品的公司。此前她和其他9位优秀创业青年被评为「龙港城市合伙人之青创之星」,获得资金授信、创业经验辅导、结对帮扶等支持。
增强人才「磁吸力」,2023年以来,龙港持续探索个体工商户多元增值服务体系集成改革,向不同领域创客精准提供政策支持,还开设「开业+开户+金融」服务功能,帮助新设商户建立资金流水池,实现个体信用贷款额度和利率「一升一降」,同时授信10万元开业专属备用金等,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额度低困扰。
2023年,龙港新设个体工商户1.6万户,同比增长38%,每万人经营主体拥有量均跃居浙江省前三,平均4个人中就有1个经商办企业。
面向未来,改革再起风帆
「几年前还是荒凉盐碱地,如今竟成了一方热土。」
去过龙港新城的人,无不被这座快速崛起的区块所吸引、所感染。新城位于鳌江入海口南岸,前身是一片海涂,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将「产城融合、产城共兴」的画卷徐徐铺展,凝聚起奔向未来的「龙港希望」。
作为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新城在项目招引上专注「新赛道」,紧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包括华润洁净能源项目、国电投异质结项目、深国际智慧物流园等产业大项目相继落地。
眼下,新城正在打造五湖连环的生态廊道,同时推进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湿地公园等建设,利用「0大生态」打造「大画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体系。
一如新城的发展,面向未来,龙港正抢抓机遇、攻坚攀升,加快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
这是2024年9月12日拍摄的龙港市科创产业中心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军表示,龙港将锚定「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目标,聚焦行政管理、基层治理、要素配置等5个重点领域,谋划推出「一网统管」基层智治、数据知识产权全链条等79项「小切口、大撬动、龙港味」的改革举措。
一是坚持以改革激活力、谋突破,谋划一批「小切口、大撬动」特色改革举措,攻坚打造10个标志性改革成果,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成为龙港的鲜明标识。比如,迭代推出「大部制、扁平化」3.0版,深化「党政部门+事业中心+国有企业」协同运行,创新社会治理中心「大督查、大值班、大调度」一体运行模式,打造行政体制改革龙港样板。
二是坚持以改革增动能、促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推进「数据得地」「数据得贷」等要素创新性配置,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统筹打好「创新联合体+科技副总」「市场化基金+专业化招商」等组合拳,高效运营浙南低空经济科创孵化基地,抢占新质生产力「新赛道」,打造温州都市区副中心硬核支撑。
三是坚持以改革提品质、惠民生,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迭代深化「医共体、教共体、养共体、文共体」等公共服务共同体集成改革,攻坚推进「强城行动」55项重点工程,一体推动「老城复兴、新城崛起、乡村振兴」,打造「全域均衡、全龄友好」城市。
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表示,新的时代方位,标注新的改革起点。龙港将努力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的改革标志性成果,进一步擦亮「改革名城·瓯越明珠」金名片。
策划:储学军、邬焕庆、车玉明
统筹:李志晖、袁震宇
执行:万方、翁璟
记者:邬焕庆、王俊禄、魏一骏、唐弢、刘铭翔
参与报道:马江、曹滢、汪亚、郭妍廷
新华社浙江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