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瓦里关曲线」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唯一全球大气本底站建成30年启示

2024-11-16心灵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瓦里关曲线」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唯一全球大气本底站建成30年启示】。全文如下: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国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瓦里关山顶,矗立着世界气象组织唯一设立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站」)。
30年前,在「气候变化」还是小众词汇之时,这座让人们「看见」地球呼吸的大气观测站点,在高山之巅拔地而起;30年来,三代瓦里关人克服重重困难,利用观测数据绘制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30年后,全球变暖什么时候可以趋于缓和?碳减排成效如何?人们或许依然能在瓦里关找到答案。
2023年新修建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在山巅「看见」地球呼吸
大气本底观测是指在远离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对经过充分混合的、不受局地污染影响的大气成分进行长期定点的观测,以最大限度「还原」大气真实状况和成分构成,对人类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1979年,中国政府组织海洋气象科技代表团访问美国,在美国8个城市参观了20多家气象科技单位,其中就包括位于夏威夷岛的冒纳罗亚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
这次参观访问让中国气象专家意识到,在大气成分监测、空气污染预报及控制等领域,中国还是「空白」。在各方推动下,中国、美国和世界气象组织进行会谈,签订了关于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大气本底监测基准站的合作计划。
经过多年考察,位于青藏高原的瓦里关山进入专家的视野。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西风调节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水汽和碳交换,进而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也正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亚洲东部和南部避免出现类似北非和中亚等地区的荒漠化现象。
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平均含氧量相当于海平面的67%。
「大气本底站选址非常严苛,要最大限度记录大气的真实构成。」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站长李富刚说,瓦里关站具有适宜的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这里远离城市,无局地污染影响,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混合均匀欧亚大陆大气本底状况」。
1994年9月,中外专家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实验室参观。(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1994年9月15日,中国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同时在北京和日内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监测臭氧和温室气体的观象台即将在中国开始工作。当年9月17日,瓦里关站正式建成并开展业务。
972平方米业务用房、50多台设备,每组两人值班监测、每10天轮换一次……自1994年9月17日开始运行至今,瓦里关站先后有50多名观测员接续驻站。对于大气成分研究来说,瓦里关山顶是开展观测的理想场所,但对于处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类来讲,这里却是一个时刻需要挑战极限的地方。
为了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观测的影响,还原大气的「本来面目」,观测员吃饭不允许用明火,只能食用半成品速食,架设观测设备、采集样品时需要屏住呼吸,跑到10多米外的下风口才能喘气。
今年59岁的黄建青是瓦里关站的首批观测员之一。「过去30年间,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瓦里关度过的。」黄建青说,在瓦里关站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取得准确、高效的数据。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34个全球大气本底站之一,海拔最高、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瓦里关站如今基本形成覆盖主要大气成分本底的观测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到访瓦里关后说:「瓦里关气象工作者终年坚守在这山巅,他们的观测使中国对大气研究的贡献享誉全球。」
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常常有人问我,把一辈子奉献在荒无人烟、连吃顿家常饭都是奢望的大山上,不后悔吗?我想说的是,在这里,我们和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交流’,感受着它们每一点细微的变化,用30年积累的观测数据绘制出‘瓦里关曲线’,这是我选择留在这里的原因和坚守的意义。」瓦里关站副站长王剑琼说。
2024年3月19日,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副站长王剑琼在查看观测数据。(王金金 摄) 让王剑琼引以为傲的「瓦里关曲线」,是用瓦里关站三代气象人持续观测30年的数据绘制的一条记录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曲线。
在近期召开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中,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项目负责人保罗·莱伊表示,瓦里关站在过去30年中高质量完成了大气本底观测,其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类前沿研究中,意义重大。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六次评估报告中,瓦里关站的观测数据都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鹏说,瓦里关站与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全球大气本底站数据绘制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共同见证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建站运行以来,瓦里关站陆续开展了气象、酸雨、气溶胶、臭氧柱总量、反应性气体、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等7大类24项关键大气成分要素的观测,每天产生20多万条数据,大部分是24小时连续观测。
30年来,瓦里关站在世界气象组织历次开展的国际巡回比对中都达到了质量管理要求。在印尼巴厘岛、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及其他国际性气候变化谈判会上,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维护者。多位气象专家告诉记者,来自瓦里关站的「瓦里关曲线」及相关观测数据,为我国在国际性气候变化谈判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说:「‘瓦里关曲线’为全球更好地认识气候是怎么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将怎么变,以及可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瓦里关的长序列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认识气候系统变化,也为我们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
在生态高地守护美丽地球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拯救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今年9月以来,副热带高压592线自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冲上青藏高原,超强台风「摩羯」袭击多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浩浩寰宇同凉热,「瓦里关曲线」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无处不在。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不仅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启动区,更是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从这里出发,中国正在积极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
瓦里关站所在的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通过国家公园建设,青海成为中国唯一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近年来,当地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碳汇得以增加。在长江源头、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藏羚羊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到现在恢复到7万多只;青藏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监测数量达到1800只。
毗邻瓦里关站,分布着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这里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5300万千瓦、占比超过93%,连续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除了就地消纳外,还通过绿电外送通道累计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绿电500亿千瓦时,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7000万吨以上。
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国家,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2011年11月,外国专家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与青海省气象局工作人员开展科学研究试验。(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建设气候友好型社会、走生态优先发展道路对经济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在短时间内走了发达国家长时间的路,我们的气候治理力度、成效是史无前例的。」巢清尘说,2020年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推动了全球「碳中和」进程,目前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与「碳中和」方向相似的承诺。在「一带一路」投资建设中,中国相继出台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境外项目环境管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政策。在灾害防御方面,中国共享风云卫星信息,帮助东南亚、非洲及小岛屿国家更好监测气象灾害。
从瓦里关到华夏大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正在全面践行实现「双碳」目标的诺言,并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国家降碳、节能、减排,以实际行动贡献中国案例和中国智慧。(记者 王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