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心理咨询能解决和处理现实问题吗?

2022-01-14心灵

先讲一个故事:

某高级数学教师改行做心理咨询师,他接待了一个高三的来访者。来访者的主诉是考试焦虑,尤其是数学考试特别焦虑。咨询师发现,来访者的焦虑是因为他数学基础不扎实,很多题不明白,越不明白越焦虑,越焦虑越不明白。所以咨询师开始在咨询中给来访者补数学。
一个月过后效果明显,来访者数学水平突飞猛进,也就不再对数学考试焦虑了。

那么问题来了:

1. 该咨询师做的是否是心理咨询?

2. 这一场工作是否解决了问题?

3. 这一场工作是否达到了心理咨询的效果?

对心理学工作的定位

很显然,咨询师的行为并不是心理咨询,而是教育行为,他的行为和数学老师完全相同,只是套了一个心理咨询的「壳」。

那么它是否解决了问题呢?显然是解决了。我来的目的是让我数学考试不焦虑,现在数学考试不焦虑了。完美达成。

那么它是否达到了心理咨询的效果呢?

答案是没有,因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数学考试焦虑,而是在「遇到难题时出现的负面认知」。这些认知和信念并没有被讨论,也没有开展工作。心理咨询师做的,只是让来访者远离了「激活」这些信念的环境,即数学难题。

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思路:

1. 因为有数学难题,所以我出现了不合理的信念

2. 因为有不合理信念,所以我出现了焦虑

3. 因为有焦虑,所以我数学考不好

数学老师的工作,是让你数学没有难题;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处理不合理信念。二者都可以缓解焦虑,但一个在第一环节发力,一个在第二环节发力。

带着这个公式来看:第一环节解决的问题,是现实问题;第二环节解决的问题,是心理问题。

还有别的例子吗?

l 我找工作屡屡受挫,教授我职业生涯规划和面试技巧,是解决现实问题;讨论自我否定和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讨论自尊,是解决心理问题。

l 我跟我伴侣总是吵架,学习各种沟通技巧是解决现实问题;讨论依恋、内在客体关系,是解决心理问题。

l 我们家孩子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培养学习习惯注意力是解决现实问题,【划重点!!】讨论家长看待孩子和自己的认知,是解决心理问题。

解决哪个问题更快?

解决现实问题能帮你更快的度过难关,因为现实问题通常是外界的问题,它与你的内在可能是不自洽的。

其实你会发现,很多心理问题本身是自洽的。

例如强迫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要对他人负责。紧跟着,他们就会经常觉得别人没有责任感,马马虎虎。因此他们就相信自己必须掌控一切,控制、要求他人,最终他们的行为就是吹毛求疵、周密严谨。 [1]

这些信念和行为会组成一张网,当你试图讨论「我需要为他人负责」这个信念时,个体会觉得「别人马马虎虎,我怎么能不负责呢?」当你试图讨论不要吹毛求疵的时候,个体会觉得「如果我不掌控,出了问题会有人责怪我」。

虽然把每一个观点拿出来,个体都觉得「我这么想可能有点偏颇」,但当到了改变的时候,个体其它与其自洽的观点就会出现,形成阻碍。

(这实际上正是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短板,例如对于抑郁障碍,治愈率是60%,而复发率高达30% [2] ,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的、易复发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Young等人发展出了「图式疗法」填补了这一空缺。)

解决哪个问题更核心?

无论现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其实没有办法定义核心:如果你认为人是问题的中心,那么解决心理问题就是核心;如果你认为环境和系统才是本质,那么解决现实问题就是核心。

有人说:90%的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钱的问题。这样的说法其实过多侧重描述环境,确切的说,应该是90%的心理问题,都会因为没钱而被诱发。

其实无论有钱没钱,个体就是有相应的信念和心理活动,只不过贫穷让它们更频繁地被激活。

贫贱夫妻百事哀,也是这个道理。(某种角度讲)亲密关系的(心理)本质其实是依恋的问题,两个不安全依恋的人在一起本身就容易发生冲突,而贫穷让他们碰到的问题更多,解决问题的资源更少,所以诱发负面情绪的概率也更高。

给他们足够多的钱,就像一开始的数学老师一样,他并没有解决夫妻间的依恋问题,仅仅减少了依恋问题的触发器。

该如何选择?

其实,心理问题和现实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东西,因为它们指向的是两个方向和目标。当你要讨论心理问题,去接受心理咨询时,就意味着你经历的这件糟糕的事情并不是核心,你只是想要搞清楚经历这件事情的自己,心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当你去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你关心的则是改变外界环境和事情的结果。

想要解决现实问题,找心理咨询师性价比是很低的,去找医生、律师、教师、办事人员、中介、大了、说说道道的、有路子的、有「能耐」的这类人,效率也高,花费可能也更少。

这就涉及了另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的问题是复杂的,而且每一个领域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这时候任何一个专业人士都会感到自己难以开展工作。比如严重的抑郁焦虑来访者,他们通常需要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生的合作,咨询师感觉如果不用药,来访者的情绪会影响建立咨访联盟;医生感觉没有心理咨询,来访者不愿意遵医嘱服药。同时两个人都会认为,来访者的生活困难较多,至少需要社工帮助他处理一部分工作和照看老人的困难,否则个体可能没有时间接受任何帮助。

这就涉及到多机构之间的合作,实际上在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的群体中,这种合作应该是常态。

[1] Beck, A. t., Davis, D. D., & Freeman, A. (2018).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3rd ed.).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Young. J. E., Weinberger, A. D., & Beck, A. I. (2001).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In D. Barlow (Ed.), 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3rd ed., pp. 264-308). New York: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