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中学招聘过程中的「唯名校」倾向,人们也不妨有一些冷思考。
▲资料图: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园一角。图/江苏省苏州中学官网
文
| 柳早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其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名单显示,苏州中学录用的13名毕业生中,清华大学毕业生6人,北京大学毕业生4人,博士毕业生8人,硕士毕业生5人,并无一人是师范专业毕业。
从学校发布的通知可以看出,这所中学的招聘要求可谓非常之高。招聘对象限定「为2025年应届博士研究生」,而只有在本硕均毕业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本硕阶段至少获得3次国家奖学金等情况下,才可以「放宽」。
也就是说,在条件「不放宽」的情况下,这个中学招聘基本就是博士起步;如果「放宽」,则对「第一学历」有要求,几乎将近些年备受争议的学历崇拜「敏感点」都踩到了。
招聘什么样的毕业生,自主权终究在学校自己手里,学校当然可以在应聘者中优中选优。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是,近些年,一些中学在招聘层面已经逐渐陷入了「唯名校」的逻辑,一张张公示名单都如同一张张「学历竞赛」。不仅学历高,甚至理论上和中小学教育更加匹配的「师范专业」,都已经快淹没不见了。
比如,2024年8月,浙江一县级市中学招聘,拟聘用对象均来自全国排名靠前的顶尖名校,包括北大、清华、人大、浙大等;2021年,重庆一中学公布教师招录名单,超三成毕业于北大清华;2020年,深圳一中学新入职「豪华」教师名单曝光,不仅清华北大出身者不少,更是不乏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毕业生。
从这些案例也能看出,中学招聘的学历内卷已经是个持续数年的趋势。这个现象不能说全无好处,也不必过于苛责,对于学校来说,从优秀的高等学府里延揽人才,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视野当然是有利的。
而对于毕业生来说,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进入中学也是令很多毕业生心动的选择——稳定、待遇上佳、有寒暑假,这些都是优势所在。而且一些地方人才引进还享有配套优惠,包括安家费、补助等,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中学教职的吸引力。
不过,社会层面对于「唯名校」的倾向,终究还是有一些担心。毕竟「物理学博士」不代表「会教物理」,教师仍是一个有着相当专业性的工作,需要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一定系统性的师范知识学习。
如今,中学竞相招收顶配学历的毕业生,可以将话题度拉满,也可以成为学校极好的「宣传素材」。然而,究竟是不是真的根据实际需要选拔了最合适的人才,多少让人有些疑问。
况且,学校一味追求高学历,甚至开出了「博士起步」这样令人咋舌的要求,多少也让人联想到教育资源均等化的议题。现实中,当一些学校可以凭借种种优势条件,晒出入职教师的「豪华阵容」,而另外一些学校可能连教师保障都存在困难。这其中的反差也在舆论场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比如,2024年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通报了多名违约的国家公费师范生,这些毕业生在享受了一定的政策关照之后,并没有按照协议要求回到所在学校任职。违约的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一个无可争议的现实是,学校之间的吸引力差距是存在的,「满屏清北」和「学生违约」同时存在,人们对此应当有所认识。
所以,对于一些中学招聘过程中的「唯名校」倾向,人们也不妨有一些冷思考。一方面公众还是期待学校在招聘时能够做到量体裁衣,从匹配度的层面选择合适的人才,而不是把「名校含量」当作一个博眼球之举。
另一方面,社会还是要关注到不同学校之间的反差,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如此,方能避免因人才扎堆、资源集聚而产生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做好教育资源均等化这篇大文章。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