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怎么解读「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这句话?

2018-09-19心灵

爱不足则多情,精不足则多食,信不足则多言,威不足则多怒。

你可能不知道,在你身边有一种人,他只会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会越炫耀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往往内心越富足的人,越是低调。

时间在走,年龄在长,懂得多了,看透的多了,快乐的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时间改变了很多。

01

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会越呈现什么。

每个人都有内心残缺的一面,一个人呈现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因为她内心最缺少的东西。

举几个例子:

爱不足则多情: 当一个人非常缺爱的时候,或者学不会正确爱自己的时候,就会往外面去寻找爱,总想找一个人全心全意爱自己,于是很容易「多情」。这不叫爱,这叫心理补偿,这是很多悲剧的根源。

精不足则多食: 当一个人精气不足的时候,就特别需要从五谷杂粮、食物中寻找「精气」,因为食物蕴含天然的精华,所以他们要不断地吃才行,因此减肥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精气充足。

信不足则多言: 当一个人自信心不足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解释和证明,反复地自圆其说,显得很啰嗦,这其实是一个人不自信的表现。

威不足则多怒: 当一个人威信不足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发怒,这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威严,动不动就发脾气,反而会显示一个人内心的脆弱。所谓「不怒自威」,真正的威信,是不动声色就能震撼住别人。

识不足则多虑: 当一个人见识不足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诚惶诚恐,一直在内耗。很多人想的太多,但书读的太少。焦虑,就是自己见识的浅薄造成的。

02

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人们越是呈现的,往往是人内心的渴望、理想与目标,是怀揣已久而没兑现的一种心里期待。

但这很可能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比如表演人格,或叫自负、卖弄等。

心理学认为,人自出生到16岁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在个性成长中,包括形成有种种防御机制,以用于应对自我(自尊、自恋)需求的挫败,其中有一种防御机制叫投射性认同,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对人的看法,是以自我内心所经验所认定的而给出。

投射性认同,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

不成熟的,如分裂样的投射认同:自己感觉好的留下自乐,自己感觉不好的,投射给他人,认为是他人的不好所致。

「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会越呈现什么」,这也是一种投射性认同的心理现象,不过他投射认同的对象,是自己。

我们把炫耀视为一种表现,把被炫耀的视为某成就的拥有。

那么,越炫耀的他,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根本就没有某成就的他(缺乏),一个是极想拥有的他(幻象)。

他长期极度认同自己那个幻象,和极度否认自己的缺乏。

现实中他向别人展示的,主要是那个被自己认同的幻象。

当然,这一深层动机可能有二:

一是自卑,害怕被人瞧不起;二是渴望了不起,或叫自我理想。

这些动机以势不可挡的力量驱策一个人,为掩藏自卑或躲避伤害,会拼劲表现自己,爱炫耀则成为很光彩的表现之一。

说到底,炫耀是一种虚荣的投射,为了赢取被认同而有的浮夸表现。

03

因此,如何能瞬间看透一个人?

只要看它呈现出来什么,就说明他这方面肯定是不够的。

比如一个人一直强调自己很自信,说明他还不够自信,恰恰相反,说明他内心还不够自信,所以他要不断的证明和解释自己。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动不动就谈「利他」,事实证明要离这种人远一点。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实现了自我圆满,完全做到了爱自己,爱满则溢,然后才能真正地对别人好,才能做到「利他」,才能学会爱别人,爱世界。

而绝大部分人都是不够成熟的,也就是内心是匮乏的,褶皱的,这种人怎么可能为他人着想呢?怎么可能有慈悲心?

他们口口声声地「利他」,只是为了求关注,求赞同,求表扬,为了弥补内心缺失的存在感。

即便这些人也愿意去付出,但是由于内心的匮乏,每付出一分甚至都想要十倍的回报,你的回报稍微迟缓一点他们马上就委屈了,愤怒了……说你不懂感恩,偷偷骂你不识抬举。

因此,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爱你,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要求你做这做那,或者明令禁止你不能去做什么,生怕你不受他控制,这就是内心匮乏的表现。

内心圆满的人,不会动不动就把这两个字放在嘴上,因为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了,认为自己做的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也就不再去强调了。

因此,一个人嘴上越在强调什么,内心就越缺乏什么。看一个人是什么人,就看他始终在强调和炫耀什么就可以了,用这个办法去判断一个人,屡试不爽。

04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修的圆满,这就是本自具足,内心圆满无缺,这时才能去爱别人。

一个真正成熟圆满的人,内心就不再不匮乏,可以自得其乐,也就不会刻意表现某种特征了。

这就是儒家讲的中庸,道家讲的无为,佛家讲的无我。

人一旦修行圆满了,基本上只跟自己对话了,因为他发现人生最美丽的相遇,是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这时世界不再有「别人」,所以才会全然的关注自己、关心自己。

于是你跟自己和解了,因为这种「中和反应」,所以你变的非常平和,没有了情绪、骄傲、嫉妒、评判、委屈。

此时的你,不再需要被理解,被欣赏,因为你已经完全理解了自己。

你可以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发呆,读一本书,喝一杯茶,看一部电影,这都是在品味自己。

此时的你,已经完全置身于世外,但又可以随时融入其中,随时抽离,随时显现。

出现的时候如如不动,离开的时候轻松自如,如来亦如去。

此时的你,你可以随时处在热恋的状态,能跟任何美好的事物谈恋爱,有时候是一个灵魂有趣的灵魂,有时是一片美景,有时是一顿美食,有时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这种感觉很美好,生活的每一刻都是怦然心动的。

此时的你,别人是无法评判的,也是别人无法攻击到的,因为此时的你大象无形,无迹可寻,无懈可击。

自爱才能爱人,自利才能利他,自渡才能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