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勃发中的河西走廊

2024-11-26心灵
勃发中的河西走廊
半月谈记者 叶俊东 范培珅 高远至 梁军
打开中国版图,可见一条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的地理大通道,犹如长廊般承东启西。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故名「河西走廊」。
这条东西长约1000公里的走廊,既是苍凉的,也是雄壮的;既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既是历史的,也是鲜活的;既是厚重的,也是勃发的;既是诗意的,也是务实的……它从不封闭自己,而是包容并收;它带着厚积的历史走来,向着更好的明天不断生长。
戈壁明珠
深秋时节,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古浪县瓜果飘香。驱车行至距古浪县城30余公里的一处小镇,戈壁绿洲映入眼帘。沿着通达的街道往深处走,可见温室大棚鳞次栉比,高楼瓦房新居成群。车流穿梭,烟火不息,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左右环顾,误把这座小镇当县城。
小镇取名绿洲小城镇,与周边依附的12个新村,同属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短短数年,这里开发出一片甘肃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
「这里农民种的大棚蔬菜卖到粤港澳,古浪县牛羊年交易额超过80亿元……」谈起近些年的发展,当地干部难掩自豪之情。
古浪县所在的武威市,有「五凉都会」之称。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均在此建都。隋唐时期,凉州更称得上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成功开拓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取武功军威、张国臂掖、有泉若酒、盛大辉煌之意。大汉王朝正是由此西出中原。
时移世易,河西走廊伴随一个个王朝换代历经兴替。从唐代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盛,到明朝撤销屏蔽西陲的「沙洲卫」(今敦煌),河西走廊逐渐被遗忘,似乎只剩下「大漠孤烟」的苍凉和「春风不度」的苦吟。
若不是亲眼所见,半月谈记者也很难想象,眼前的这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10年前仍是一片戈壁。人们治风沙、勤耕作,数年间草长莺飞、牛羊肥美。如今,这里居住着来自古浪县南部山区73个村的村民。大家从不同村庄迁来,有着不同家庭情况和风俗习惯,却合村而居,生产生活有条不紊。
2012年以来,古浪县为从根本上解决南部祁连山区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建成黄花滩生态移民区,6.24万人从大山搬出,搬进新型城镇化社区。
特色小镇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河西走廊城镇化进程提速,城乡结构发生改变,呈现出三种趋势: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
2018年,李应川一家从古浪县南部山区的横梁乡横梁村搬迁至黄花滩的富民新村,住进一栋独院房子,分到一座日光温室和7亩耕地,在当地农技员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辣椒吊绳、施肥、温室通风等日光温室生产技能,生活有了奔头。
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村民在管护番茄 范培珅 摄
目前,河西走廊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内陆河生态绿谷、培育特色生态小城镇等措施,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乡关系逐渐优化。
河西走廊城镇化不断提速,既缘于脱贫攻坚易地搬迁的历史机遇,也因这里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走进河西走廊,一座座因国家使命、国家战略、国家需要应运而生的城市在戈壁上拔地而起。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嘉峪关市,1958年随着新中国「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全市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4.67%。因矿产资源建城设市的金昌,挖出「中国镍都」和世界第二大镍矿资源带,让我国一举摘掉「贫镍国」帽子。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其中诸多航天材料出自河西走廊。
沿线干部群众表示,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一轮政策对西部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河西走廊城镇化将再上台阶。
河西走廊看似贫瘠,实则有独特优势。这里有丰富的光热资源、风力资源,祁连山上丰厚的永久积雪和2680多条冰川,带来清澈的雪水,滋养着河西走廊中的绿洲。时至今日,河西走廊仍是关乎新亚欧大陆桥畅通的「锁钥」,从农产品到新能源装备,经贸往来、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连接中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夜已深,敦煌市区仍然灯火通明,街头铺面人流如织,文化汇演歌舞未歇。行走在河西走廊,仿佛汉唐时期一场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并未离我们远去。
古曲新韵
如果到嘉峪关品美食,当地朋友定会为你递上一把烤肉,颇带幽默地说一句:「全国的烤肉,皆从嘉峪关而来。」
在嘉峪关魏晋墓六号墓内的画像砖上,仆人们忙碌地烤炙着滋滋作响的肉串,炉火映照下的佳肴,见证了古人对美食的钟爱。这是现存记录古人烧烤活动最早的文物,「全国烤肉从嘉峪关走来」的说法由此而来。
嘉峪关魏晋墓中的烤肉饮食文化
这是河西走廊各地群众推荐文旅资源的生动一面。
这条走廊,纵贯中华文明历史。丝绸之路从这里向世界延展,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岁月如沙,回响其间的,既有战场上的双方呐喊与战马嘶鸣,更有往来商队的驼铃悠悠。
夕阳西下,微凉晚风中,阳关遗址周边的光线开始昏暗。恍惚间,仿佛看到西出长安的使团、商队翻越河西走廊东部起点的乌鞘岭,带着一身风尘,在阳关大道的喧闹声中,穿越历史而来。
驻足莫高窟,仿佛仍然能听到工匠斧凿的丁当声。自公元 366 年乐尊和尚开凿第一个石窟以来,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把自己的信仰和祈愿,纷纷向这座陡坡凿进。
印度的飞天,道教的朱雀、玄武,以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女娲、雷公等形象同处一室,东西文明汇合、神人交融,随着线条与色流,倾注到了石窟的洞壁。
莫高窟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看尽。历史中的工匠艺术家,尽情驾驭着瑰丽色彩,让现代的观众忘却时间,在时空中忘我飞腾,时而从炽热走向温煦,时而鼓荡胸襟,在历史的不同景深中切换自如。
不论唐代的笑容,宋代的华冠,还是古印度秣菟罗风格的衣饰、波斯联珠纹样,都是河西走廊在浩瀚长河中蹲身撷取的浪花。
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鸠杖头有「不噎之鸟」的美好寓意,以其为原型制作的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成为热销伴手礼;张掖市博物馆的战国铜立鹿生动刻画了麋鹿突然停步的神情,它与传统扎染相结合创作的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漫步敦煌夜市,游客随时可将模拟莫高窟壁画形态、用矿物颜料画就的「九色鹿」泥板画带回家……
今年暑期,嘉峪关开启夜游模式。当四方俱黯,嘉峪关关城古老城墙上流光溢彩。游客们漫步关城,移步换景,沉浸式欣赏灯光秀。古老城墙化作一幅巨大的画布,光影在城墙上流泻,阵阵鼓乐声显得空廓而响亮。一场场光影秀,让饱经风雨的「天下第一雄关」,学会用年轻化、数字化的创新表达,在夜间展示出她的别样风情。
「技术+创意」使河西走廊上许多文物火爆「出圈」,不断拓展文旅资源推陈出新的想象边界。
今年1至9月,1900多万游客蜂拥入敦煌。【又见敦煌】【乐动敦煌】等4场剧目轮番上演,在全息投影、3D威亚等高科技手段加持下,丝绸古道上的历史人物在这里「复活」,传奇的东方神韵在这里激荡回响……这些大型剧目场场座无虚席,各地游客摩肩接踵而至,只为「一眼千年」,阅尽丝路繁华。
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焕发时代华彩。近年来,西部丝路游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线路之一。从河西走廊今年各大博物馆和「文旅地标」的热度来看,平均旅游接待人次比2019年增长约50%。
凉州会盟的遗址仍可寻访,鸠摩罗什寺、武威文庙的钟声依稀能闻,榆林窟中最早的悟空形象引人追捧……河西走廊文脉历经千年,在现代社会愈发熠熠生辉。
乘风追光
祁连山深处,丰厚的永久积雪和2680多条冰川,带来清澈的雪水,形成了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和党河五大水系,一片片绿洲在走廊内以片状、带状星罗棋布,为「河西殷富」创造了条件。
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河西走廊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这从河西走廊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沙井文化遗存,可得印证。古代敦煌郡也曾出现宜禾、鱼泽、美稷等地名。河西走廊,并不是一度看上去的那般贫瘠。
在武威,曾经的戈壁荒滩绿意盎然,数千座日光温室内四季如春,牛羊交易市场客商如云;张掖市临泽县,古时粮仓变「种仓」,全国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产自这里;酒泉市肃州区已成为全国重要蔬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蔬菜、花卉种子年产量占国内用种量的50%,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50%和70%……
河西走廊农牧业正以新的方式、新的样态,延续「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的盛景。
当然,今日河西走廊的经略者,所谋更为宏大。他们「追光」「乘风」「逐绿」,借新质生产力,加速转换新旧动能,为河西走廊打开一幅现代化发展新图景。
在敦煌,茫茫戈壁滩上一望无际,此时一颗耀眼光点绚丽夺目。循光而至,这万丈光芒来自1.2万面「超级镜子」的反射。每面镜子采光面积为115平方米,呈同心圆状在地面排列,如同向日葵般追逐太阳,将阳光反射汇聚到圆心一座260米高的吸热塔顶端。在那里,熔盐被加热到500摄氏度以上,之后通过高温熔盐发电。
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范培珅 摄
人们惊呼,这是自然力与人类智慧的完美创造:戈壁荒滩上「种」出了人造太阳。这个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占地面积相当于780个足球场,每年所生产的绿电可减排35万吨二氧化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关山月】描绘出一幅辽阔的边塞图景。古人借风感怀,抒发胸臆,浩荡长风是边塞诗人与故乡产生联系的一条情感纽带。而今,风有了新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油与气、镍与铁、风与光……河西走廊沉睡的「宝藏」不断被唤醒,各类生产基地拔地而起:
1952年底,玉门油田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
1958年成立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钢种覆盖面大、涵盖品种全、产品类别多的精品不锈钢生产基地;
从1958年的一块「孔雀石」揭开金川硫化铜镍矿面纱,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
1997年,甘肃建成首座风力发电厂试验场,拉开河西走廊新能源发展序幕……
新时代,这些老字号没有吃老本,而是励精图治,用新质生产力强筋壮骨。
在甘肃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里,过去冶金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笨重」的木模、金属模少了,创新推出的是高精度、高细节度的3D打印砂模。
在中国「镍都」金昌,当地围绕世界500强企业金川集团下游产品,打造电解液、正极材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77%以上的电池原材料可以在本地配套,逐渐形成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金昌市GDP增速达19.5%,领跑全国。
在玉门,总投资410亿元的甘肃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硅氟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今年正式开工建设,成为甘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新材料投资项目。
甘肃在河西走廊初步构建了风电、光伏、储能等较完整的全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链条完整、聚集效应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劲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基地。
薪火相传
【又见敦煌】剧目缓缓落下帷幕,90分钟的演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历史中走来,带领观众走过千年。
张骞、霍去病、解忧公主、鸠摩罗什、玄奘、林则徐、左宗棠……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人生华篇;使者高僧、儒家贤达在这里找到心灵栖息之所;帝王将相,在这里激荡经略四方的壮志雄心……
「越走,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越多。越走,对这片土地越是敬畏。」当【又见敦煌】曲终人散,意犹未尽的观众发出一句感叹。剧目的创作者也如此自述:「到敦煌,最多的感受便是敬畏。」
敬畏,岂止在敦煌。
从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下高速,便抵达家喻户晓的八步沙。这里流传着一段凡人治沙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6位年逾半百的老人在承包合同上按下手印,背起铺盖,拿起铁锹,走进茫茫沙海,开始与吞噬乡土的沙魔斗智斗力。他们饮冷水、睡地窝,用「人背驴驮」等方式,将苗木、水和麦草运往沙漠压沙治沙。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发白了。六老汉们立下「父死子继」的约定,将治沙铁锹传递给后代。如今,六老汉的孙辈又加入治沙队伍,薪火相传,在沙地播撒绿意。
40多年来,六老汉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多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0多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00多万株。在八步沙「六老汉」奋斗精神鼓舞下,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带领年轻人跑上「接力赛」,开着工程车等大型设备挺进荒漠。
八步沙林场门口,曾经被沙子轻易淹没的公路如今车流不息。「过去难觅一片荫,现在难寻一片沙。」当地干部自豪地说,「全县沙化土地已得到初步治理。你看路两边都盖了棚圈,家家户户都搞起养殖。」
河西走廊,不仅是辽阔雄浑、连绵不绝的地理尺度,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之一。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精神赋予这片古老土地以神奇色彩。张骞、班超不畏一路艰险,出使西域,才有了古丝绸之路的贯通与繁盛。在张骞出使西域近800年后,又有玄奘不畏艰险舍身求法,一步一修行,终使大唐声誉远播万里,汉传佛教影响至今。
酒泉市瓜州县到敦煌市的戈壁滩,有一条110多公里长的戈壁路线,被称作「玄奘之路」。专家考证,这一段是玄奘取经艰难跋涉之地。每年「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在这里举办,一条风化千年的戈壁路,已变成数十万名户外爱好者的「徒步圣地」。
该赛事创始人表示,这项活动旨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力量、有骨气的东西,通过戈壁徒步让更多人感受玄奘取经的艰辛不易,传承他的伟大精神。
精神的传承不拘一格。
走进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新建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荫环抱,整村干净靓丽、生机勃勃,一幅全新的诗意乡村画卷铺展开来……87年前,红西路军在此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梨园口战役遗址公园就坐落在这里。
临泽县曾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和总指挥部所在地,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停留时间最长、战斗规模最大、伤亡人数和战斗遗址最多的地方。
1936年10月起,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肩负起在河西建立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在河西走廊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浴血奋战,以巨大的牺牲支援、策应河东红军的行动。梨园口战役正是这段悲壮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留下的印记却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不曾磨灭,激励人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随着红色旅游升温,前来梨园口战役遗址公园、梨园村红色记忆馆的人越来越多。2020年,梨园村被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如今的梨园村,集红色遗迹瞻仰区、精品民宿体验区、游客接待服务区、户外拓展健身区于一体,将西路军精神传承拓展地和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地有效融合。
随着红色美丽村庄的建成,梨园村在发展玉米制种、特色林果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依托周边设施农业、千亩特色梨园,深度开发现代农业观光体验项目,拓展红色文旅产品、特色农产品、研学旅游、特色民宿、红色体验、户外拓展训练六大项目,多业并举带动全村百姓脱贫致富。
河西走廊,正在发生沧桑巨变。不变的,是那巍巍祁连耸立,是那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开拓进取、包容海纳的精神不灭,激励后人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