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起底「反催收」乱象

2024-09-11心灵
起底「反催收」乱象
半月谈记者 田中全
「欠款逾期不要紧,专业团队帮你优化债务」「既能减免利息罚金,还能修复征信记录」……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涌现出不少「反催收」团队。它们宣称自己是「专业咨询公司」,可为网贷和信用卡债务人员提供「停催停诉」「停息挂账」「协商还款」等有偿服务。「反催收」产业存在哪些乱象?
「反催收」生意成「风口产业」
「贷款逾期不用愁,所有贷款平台均可办理延期还款,利息罚金均能减免,还能帮您修复征信记录。」在一个名为「网贷反催收」的微信聊天群里,自称为专业律师的群主「张顾问」,正在为几名网贷欠款5万到20万元不等的群成员推销「反催收」服务。「专业律师顾问会根据客户欠款信息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帮忙与借款平台和银行协商,一条龙服务到底。」
半月谈记者以「个人债务」「债务逾期」等关键词在网络搜索发现,不少「债务委托团队」宣称可为网贷和信用卡欠款者提供「停催停诉」「停息挂账」「协商还款」等有偿服务,「反催收」成功率可达100%。
半月谈记者随机点击某搜索引擎上的多个「反催收」广告,均立即跳转至聊天框界面,AI客服不时发来信息,询问记者欠款情况。记者以「多平台网贷欠款6万元还不上」为由,加上一位债务策划「马顾问」微信好友。对方称,只要提供贷款截图、个人身份等信息,线上交付钱款6%的服务费,全权委托给他们办理,3至5个工作日即可结案,保证「停催停诉」「停息挂账」。
「马顾问」还给半月谈记者发来一张他的企业微信聊天框截图,消息栏均是以不同客户组建的协商群组。「业务量非常大,每天都会有10多个客户主动咨询。」他说。
某「反催收」公司人员的企业微信群组
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一些消费者追求即时满足,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导致负债累累,难以还款。在「催收」的背景下,「反催收」生意应运而生,成为当下的「风口产业」。
「反催收」产业存在三大乱象
打着「代理维权」旗号的「反催收」产业,靠何种手段达到「反催收」目的?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反催收」已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其公司内部设有法务、财务、行政、运营等多个部门,在日常运营中表现出「宣传信息不实」「制造虚假证件」「教唆消费者发起不实投诉举报」等三大乱象。
——广告投放泛滥,宣传内容不实。半月谈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发现,各类含有「反催收」服务的软文广告层出不穷、大行其道,这些所谓的「反催收」公司,多以「专业律师24小时在线解答」「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上万个案例」为噱头,宣称可以帮助欠款人「优化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有的为了诱导消费者,还拍摄发布情景剧短视频,诱导消费者点击观看。
武汉25岁的市民张女士网贷欠款5万元,今年初曾找「反催收」公司帮忙,交了3000多元的服务费,不仅没有达到「停息挂账」的目的,最终连服务费都没退回。「‘反催收’公司说得天花乱坠,实则为了引人入局,我债务不但没减,反而增加了。」张女士说。
——激化消费者与催收员矛盾,向银行施加压力。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反催收」公司员工以前多是银行或贷款平台的催收员。法律规定,使用威胁或恐吓是违法的催收行为。催收员转行反催收后,常常指导债务人使用与银行对立的话术,刺激催收人员,诱导催收人员违规,并在录音后向各地银保监局等监管机构投诉,借机向银行索要赔偿,敲诈勒索银行。
——伪造证件,假装弱势群体申请免息延期还款。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反催收」公司常常要求债务人员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住宅地址、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用于制作生活困难证明、低收入证明等虚假证件,并假装弱势群体与借款平台或银行协商,以达「反催收」目的。
今年初,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公安局打掉一个「反催收」黑灰产业团伙,一举没收1700多份虚假证明材料。「这些假证五花八门,大部分是用假章制作的胃癌、肝癌等虚假证明,看上去还有些吓人。」办案民警说。
将个人信息交给「反催收」公司,无疑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半月谈记者在咨询「反催收」服务后,一连数日接到各类陌生骚扰电话,有的咨询欠款情况,有的甚至宣称可以提供贷款服务。
多措并举斩断「反催收」黑灰产业链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反催收」产业目前处于灰色地带,警方办理的「反催收」案件,不少是以打击「伪造假证」为由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但从结果来看,「反催收」行为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还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和【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对「反催收」联盟、羊毛党、恶意投诉等金融灰产从概念界定到识别标准进行了明确规范,为行业和执法机构提供了有力参考。
业内专家表示,「反催收」产业目前仍有「抬头」之势,建议多措并举,整合资源,重拳出击遏制「反催收」乱象。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客户信息,控制过度授信,防范「反催收」非法代理行为的发生;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为执法部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从而提高打击的有效性和效率;三是推动公检法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打击「反催收」黑灰产业的专项行动计划,依法查处一批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专家呼吁,消费者应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严格审视自身的消费能力,避免超前或过度消费的生活习惯。个人一旦产生欠款、逾期的情况,应该积极面对现实,通过合规渠道,依法表达诉求,理性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