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小学课文【金木水火土】首次标明是「民间歌谣」,有说服力吗?

2024-09-13心灵

【金木水火土】是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部分的第二课。

2024年修订版里,这一课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变化,就是通过脚注的形式,标明了课文的来源:

2024年版

「本文是民间歌谣,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而在初版直到2023年的版本里,这一课没有任何的文字标明它的来历。

2023年版

在人教社配套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上)】中,则将课文定性为「儿歌」。

我们看看书中是如何说的:

——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本课插图与第一课插图合用,「人」立于天地之间,再次让学生感受时空的浩荡,以及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性。——

在汪潮主编的【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文本解读及学习设计:一年级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1. 文体特点。

本课以儿歌形式,渗透了中国古代人民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儿歌首行以「一二三四五」起句,五个数字是先人认识世界的开始。第二句,介绍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也是中华民族祖先认知宇宙构成的元素和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第三、四句,介绍天在上,覆盖大地,太阳与月亮送来光明与温暖;地在下,承载万物,给予土壤与营养,衍生万物。整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在快乐诵读中进行识字。

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有「一、二、三、四、五、上、下」。

本课是第一次学习写字,要求认识田字格,掌握笔画「横」「竖」,掌握「一、二、三、上」的笔画与笔顺。

课后还要求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 文化底蕴。

儿歌的内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浓缩了我们的先祖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和朴素的辩证法,认为宇宙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相生相克发展的。天地分上下,浩浩荡荡,日月亘古不变,送光明与温暖,都是世界万物生长的主要依赖,其中「人」立于天地之间,为天地之精灵。

在学写方块汉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静心写字,字如其人」「写好方块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文化品格。——

那么,【金木水火土】的出处在哪里?

笔者作了一番查找,对该篇课文的定性,笔者认为,如果仅仅用儿歌标注它的属性,未免有一点外延属小了。

因为很多情况下,【金木水火土】的内涵,不仅仅是可以作为儿童所使用、吟诵、熟稔的歌谣,它更多地出现在中国文化浸染的各个领域、各个维度、各个时空中,它显然要比「儿歌」所能蕴含的适用空间要广博得多。

因此,笔者向教材编写组的老师建议【金木水火土】最合适的定性,应该属于「民间歌谣」。

笔者当时的建议如下:

——关于「金木水火土」,查了一下,【教育研究与评论(小 学教育教学)】 2023年第1期中刊载「童谣和儿歌:母语 的再出发——【快乐读书吧】解读之一】(姚苏平,江 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一文,认为:【金 木 水 火土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 古」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改写 的,四句话涉及数字、五行、空间、时间,充满了中华 传统文化的意蕴。

但【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中,均无类似词句,显 然不是源头。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一直在民间流传,作为丧 事、玩杂耍、施法术等民间行为中的用语,早在在明朝 珍本丧事【开歌路】中已有记载,流传到民间,内容演 变为简短易记的形式。

过去私塾传授学生练字,多用「写好的本,蒙上竹箱纸 ,照样摹写下来」,称之为「仿影」。「仿影」多是四 句韵文,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 日月明今古。」

在王毓银主编的【民间歌谣】(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里直接将之称之为「民间歌谣」。

由此可见,「金木水火土」有一个不断进化与增饰的过 程,是民间累积的产物,因此,将之归类为「取自民间 歌谣」,还是比较恰当的一个选择。——

现在看来,笔者的建议或许吻合了教材编写组的集体定性,在2024年秋学期的教材上,在课文里加了表示课文性质的脚注,基本与笔者所见「不约而同」。

笔者还写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文章,这就是2024年5月13日发出的 「小学课文【金木水火土】的来源之谜,教辅论文信口开河,误人子弟」, 基本把笔者的建议,展开成一篇系统的论述,供有兴趣的朋友有暇阅读。

有一位网友对脚注的细节有疑问,问曰:

「这个脚注说的‘有改动’,是不是改动的‘照’字?」

笔者作如下回答:

「之前我写过一个分析,有各种版本,‘照’在有的版本中是有的」。

网友再问:

「您这篇文章我看过。如果有这个版本,就不应该说‘有改动’。

笔者不得不认为网友说的也有道理。因为【金木水火土】并没有一个定型的版本,脚注里只要注明是民间歌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加上有改动吧。

这是笔者浅见,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