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为什么总是有很多愤怒情绪?

2023-05-19心灵

提一个新思路:有些人将愤怒管理视为「让自己不再生气的方法」,但这是一个误解

执着也有强弱之分

只要留意「应该~」、「理当~」、「常识」、「理所当然」、「正常来说」等词汇,就能明白自己心中有哪些「正确之道」。有些词汇是实际说出口,有些则是在心里这么想,执着程度也有强弱之分。

1、只有自己这么认为,执着程度较弱(个人坚持、习惯)

  • 应该吃早餐;
  • 七点起床的话应该还来得及;
  • 出现在公众面前时穿着外套是常识;
  • 整理仪容是理所当然的事;
  • 一般来说,饭后要刷牙。
  • 2、要求对方也做同样的事,执着程度较强

  • 应该待人友善;
  • 只要认真生活应该会有好事降临;
  • 建立家庭是常识;
  • 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 通常会这样思考。
  • 以例1的「应该吃早餐」来说,就算自己这么认为,也不想强求对方做同样的事。不过,对于例2 的「应该待人友善」,你希望不只是自己这么想,也希望别人有相同的想法。

    这种差异就是正确之道的强度差异。正确之道的强度也可说是对于正确的执着程度。你能够轻易放下执着度较弱的正确之道,但是对于执着度较强的正确之道就无法轻易放手。即使过度执着于正确会让自己和周遭人感到痛苦也在所不惜。

    然而执着度较强的正确之道就是造成烦闷和愤怒的主要原因。自己强烈执着的正确就是引起烦闷感的主要原因。

    坚持己见让人苦不堪言

    要怎么做才能找出造成烦闷和愤怒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自己强烈执着的「正确」呢?

    只要留意一个词汇,你就能轻松发现自己执着的正确。那就是「必须~」。「应该~」的英语是should,「必须~」的英语是must。

  • 应该待人友善→ 必须待人友善
  • 只要认真生活应该会有好事降临→ 只要认真生活必定会有好事降临
  • 建立家庭是常识→ 必须建立家庭
  • 努力是理所当然的→ 必须努力
  • 通常会这样思考→ 必须这样思考
  • 问题在于当执着程度变得强烈时,你折磨的不只是自己,就连周遭人也深受其苦。举例来说,如果你过度执着于「必须努力」,却因太过劳累而损害身心健康,或是因压力而对家人发脾气,这种执着并不会让任何人感到幸福。

    有些人坚信「只要认真生活,一定会有好事发生」,一旦遇到看似不认真的人一帆风顺、受到幸运之神眷顾时,他们会觉得烦闷,心想:「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希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是真实无误的」。

    如果只是感觉烦闷也就算了,其中有些人甚至觉得「看不惯这种事情,无法接受」,而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反观不擅长直接表达情绪的你,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面对那种烦躁感,于是无止尽地深陷烦闷的负面漩涡中。

    每多一个强烈执着的「必须~」,就会多一分痛苦。

    恐惧与正确,一体两面

    对于正确之道的执着程度,说穿了与你的「恐惧心理」有关。这是因为在「正确」的背后隐藏着恐惧。若将「正确」视为表面,其背面就是恐惧。恐惧的程度越强,对于位在表面的「正确」的执着程度也就越强烈。

    例如,那些认为「必须结婚建立家庭」的人害怕自己无法成家。他们担心如果没有成家,可能会被他人视为无法独当一面、无法维持生计,甚至会为此感到羞愧等等。

    相反地,那些认为「即使没成家也无妨」的人就没有这类恐惧。也可以说因为没有这类恐惧,所以不认为「必须建立家庭」。那些认为「必须努力」的人将努力视为做任何事情的基本前提,不努力是一件坏事,对于怠惰感到非常内疚。他们认为如果不努力就无法实现愿望,也无法获得他人认同。

    因为相信「努力对于获得他人的认同非常重要」,所以害怕他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当他们看到不努力的人时,也会涌现想要质疑对方「没有干劲、不够认真」的情绪。

    相反地,那些觉得「不努力也无所谓」的人则是认为不用努力就能一帆风顺,那样也很好。只要能掌握要领达成目标就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他们也不用害怕旁人没看到自己努力的样子。

    认清自己相信的「正确之道」及其背后的「恐惧」,就是与烦闷及愤怒和平相处的重要线索。

    正确与恐惧是一体两面。恐惧会滋生出对正确的执着。

    正确和不作为,恐惧的燃料

    如果想要减少对正确之道的执着,只要弱化恐惧即可。

    当你考虑要弱化恐惧时,反向思考有助于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恐惧会变得强烈。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会放大恐惧呢?当我们对某件事想得越多,恐惧就会茁壮,如果不采取行动,恐惧感也会越演越烈。

    举例来说,有些人觉得「当万人迷是正确的事」,认为「必须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而且害怕被他人讨厌。他们担心「如果被他人讨厌,是不是会降低自己的价值,人生是否会变得不顺遂」,一直思考和在意「该怎么做才不会被他人讨厌」。

    也就是说,害怕被人讨厌是驱动自己前进的原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乐观看待自己被他人讨厌这件事。这是因为恐惧在反覆思考下深深烙印在记忆中。

    人类具有偏向负面思考的特性,相较于快乐的经历,我们会先记住痛苦。对动物来说,不能吃到眼前的苹果并不会马上饿死,但是如果无法立刻逃离眼前的天敌,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动物会先学习与危险和恐惧有关的事物。人类身上仍然保留着这些动物本能,在这一点上,人类跟动物并无区别。

    换句话说,只要你将某事视为恐惧的对象,你越常思考,恐惧就会变得越强烈。此外,不采取行动也会让恐惧变得强烈。采取行动就代表放下恐惧、减轻恐惧,如果不采取行动,什么都不会改变,所以恐惧仍如影随形。不过,在这里会出现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因为直接面对并解决自己讨厌的事情很麻烦,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拖延。一旦延后处理,你对这件事情的思考时间就会变长,恐惧也就随之增强。

    如果置之不理,导致思考的时间增加,想得越多,恐惧也会越强烈。

    改变,害怕的根源

    话说回来,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呢?例如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无法建立家庭、被他人讨厌、不被视为好人、无法成功等等,应该可以举出许多令你害怕的事情吧。

    不过,你最害怕的事情并不是这些。你最害怕的是「改变」。你不希望自己改变,也不想要改变。

    也许你会说「才没有这回事。我想要改变,我希望摆脱那些折磨自己的恐惧」,我能理解你想要反驳的心情。但是,实际上就是你会用各种理由来拒绝改变,因为你觉得目前的状态最舒服。即使现在既痛苦又不尽人意,但这是长期以来习惯的「现况」,而改变现况也会使人感到痛苦。

    比方说,如果你害怕被他人拿来做比较。当有人拿你跟他人比较时,其实只要告诉对方「请不要再拿我跟别人做比较」即可,但你又害怕这样说之后「自己可能会被讨厌或引起风波」,因而只好甘于接受这件事。或是因为害怕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只要有人向你求助,你都无法拒绝,不管任何请求都全盘接受。

    虽然想要拒绝,却又害怕自己会变成拒绝他人的那种人。或者,无法想像自己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担心情况变得更糟,所以选择保持现状。

    踩下刹车阻止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接下来,透过第三章的案例研究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松开阻止改变的刹车,同时踩下油门加快改变的速度吧。

    改变令人害怕。即使现在觉得痛苦, 也仍旧却步于改变。

    学会管理愤怒,学会包容世界

    或许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属于不太容易发脾气的类型,为什么还需要愤怒管理呢?」有些人将愤怒管理视为「让自己不再生气的方法」,但这是一个误解。

    愤怒管理的目标是「让你在必要时能够适当地表达愤怒情绪,对于没必要生气的事避免动怒」。愤怒管理起源于197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让人与愤怒情绪和平共处的心理训练。

    所谓的「和平共处」,就是「不会因为愤怒的情绪而后悔」。人会在生气后觉得后悔,也会因为忍住怒气而后悔。「因为生气而后悔」是指后悔自己不应该那样生气。「后悔没有生气」是指后悔为何当时没生气。

    不擅长生气的你,是否经常因为没生气而后悔呢?此外,你是不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绪」而心情烦闷,也找不到解决方法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代表你无法妥善处理愤怒情绪,所以你需要学习愤怒管理。

    在致力于推广愤怒管理的我看来,学会愤怒管理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更加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当你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事物时,不管听到任何人的想法或意见,你都不会与他人产生冲突和摩擦。明白和自己不同的事物并不是坏事,更不是敌人。

    这种想法能让身旁的人都成为自己的盟友。你是认为周遭「都是攻击自己的人」,还是认为周遭「都是支持自己的人」——不同的想法将使生活的难易程度截然不同。

    毕竟在自己的周遭只会有与自己不同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和自己完全相同,能否接受这个理所当然的现实就是愤怒管理的关键。

    运用愤怒管理让自己善于表达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