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12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走笔十堰南三县:堵河深处有桃源】的报道。
秦巴山脉簇拥着汉江逶迤东行,行至我国第二、三级阶梯交汇的秦岭南麓时,接纳了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堵河流域水系呈叶脉状汇聚,自西向东孕育了湖北省十堰市南部的竹溪县、竹山县、房县。
近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全域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在2400余条大小河流营造形成了人人当好「守井人」的氛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十堰南部三县,探寻这片土地绿色低碳发展的密码,感受大山里的转型脉搏。
大山里热闹超乎想象
向北是百万人口的十堰市主城区,往南是有「野人传说」的神农架。夹在中间的十堰市南三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多不为外人所知。这里曾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之一,加之过去一直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人们更觉得这里偏远。
然而当记者真正涉足此地,扑面而来的,是超乎想象的热闹。
从十堰城区驱车抵达竹溪时,已是夜幕降临。这座群山环绕中的县城,街道并不宽阔,但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记者跟着人流来到了武陵不夜城的舞台前。
身着京剧式戏服,却用方言唱戏。演员一招一式间,讲述了在竹溪西关街长大的舞阳和九伶,两个年轻人被黄州会馆传来的戏曲吸引,心生向往并努力加入剧团学艺的故事。「剧名叫【粉墨伊始】,是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中的一个主题,主角学艺追梦的故事,与竹溪山二黄诞生的故事异曲同工。」竹溪县文旅局局长喻泉源说,「竹溪山二黄是由楚调与鄂西北方言语音、民间音乐逐渐结合流变而形成的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条沉浸式文旅街区,步行数十步,就能从哀感顽艳的古装戏,穿越到活力四射的说唱乐中,更是杂糅了国粹快闪、戏曲大武术、川剧吐火变脸、杂技、秦腔等各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表演节目。不同剧种的轮番加持,让游客每次来都能有截然不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游客梁军趁着周末带着一家人从陕西安康过来玩,他将3岁的女儿扛在肩上。「开车过来只要一个小时左右,跨省旅游也是说走就走。」他说,「老人喜欢看戏,孩子喜欢跳舞,来这里都能满足。」
正是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喜爱,武陵不夜城的持续创新设计,赢得众多周边省市游客的青睐。来自西安、重庆、宁夏等地的106家商户也纷纷入驻街区,共享「朝秦暮楚」之地的「夜繁荣」。
大约晚上9时30分,最后一台剧落幕,街区关掉了音响,迅速安静下来。这时记者抬头一看,才发现附近不乏高层居民楼。「为了不影响居民休息,我们严格控制戏曲表演时间。」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说,「有的居民家有学童或患者需要早睡,我们提供免费的周转房,至今无一人投诉。」
「不过分」的热闹,成就了双向的奔赴,一座城的人共同呵护着这一方精彩。许庆一介绍,常有志愿者义务帮忙维护街区秩序,还自发开展公益相亲、免费修眉、家庭收纳等志愿服务,为不夜城增添了一分温情。
从竹溪一路向东,许多人相信,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载的「武陵」,就在竹山县。象征和睦美好的桃花,给武陵留下了古老的「乌托邦」,也点亮了竹山桃花源街区。
堵河边的景观桃花树被灯光照得粉红,引得散步的人们停步拍照打卡。以前,竹山这个街区主打绿松石交易,如今部分闲置的商铺被贴上了「桃花源」文化标签,生长出桃花集市、桃花茶馆、桃源文创体验馆等商业体,焕发新生命。
盛世繁华,并未磨灭中国人的「桃源」理想。近五年,有62批次探险团队先后到此,接续着「南阳刘子骥」的未竟事业。竹山县顺势而为,由县委书记汪正义带头寻访,打造「桃花源」文旅新业态。「多家文旅公司在这驻扎开发,我们正努力让【桃花源记】从书本走到现实。」临行时,汪正义与记者一行约定,明年春暖花开,一起再访桃花源。
这两年竹山、竹溪的不夜城热闹不凡,但真正先火起来的还属房县西关印象老街。青石板路穿过西关老街,飞檐翘角和青砖黑瓦间吹来的凉风,夹杂着阵阵黄酒香。会馆、戏楼、亭台等古建筑,与热闹的游人擦肩而过。
演员在中国房县第五届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表演节目(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东方发白兮,上山岗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归兮」……古老的【诗经】诗歌混搭着当地方言口语,在房县一级民歌师陈远翠等【诗经】民歌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中,得以传承不辍。房县古称房陵,这里是【诗经】主要收集者尹吉甫的故乡。几年前,部分西关老街被改造成艺术街区,汇聚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创造力和影响力兼具的艺术家人才,依靠优质人才的引进与孵化,形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综合业态和IP集群。
每到夜间,霓虹灯勾勒出老街古建筑的轮廓,伴随着秦腔楚调,数千年的浪漫在此具象化。秦巴山区的热闹,也让埋藏千年的历史注脚和笔墨风骚,再度闪耀于世人眼前。
好生态催生好业态
清晨登临圣水湖畔,远处群山朦胧在水汽中,眼前花团勾勒着湖岸线,让人仿佛置身画卷中。
位于竹山县的上庸古镇,始建于约3600年前,是春秋战国时期古庸国之都。这里是深河、官渡河、泗河、苦桃河,四水归池汇入堵河之地,后因修建潘口水电站,形成圣水湖淹没区,旧址后靠建了上庸新镇。
厚重历史和生态美景在这里交融,观光旅游、康养度假、研学写生、垂钓竞技等多种旅游业态露出尖尖角。据统计,仅今年一个国庆假期,上庸镇累计接待游客达20.41万人次,镇内直接消费总收入超285万元。
沿着圣水湖堤拾级而上,不一会就来到一座「王」字形院落——三盛院,相传清嘉庆末年王氏三兄弟白手起家开创商号「王三盛」,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后大兴土木建起此院落。如今,古时大户人家的盛景已难再现,剪纸、泥塑、根艺、龙灯、龙舟等民间传统文化在此集中展陈、活化相传。
在秦巴民俗博物馆,匾牌对联、古典家具、票证钱币等民俗展品,无不在默默呈现古上庸的繁华。「这里有4万余件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数十件。」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件件文物仿佛诉说着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庸国传奇。
在竹溪县和陕西省平利县交界处,马鞍形状的山脉被一条古道切断。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以山为界,留下了关垭长城。如今,历经千年风霜的夯土城墙一旁,竹溪县蒋家堰镇开发的旅游小镇已是生机勃勃。
表演开始前半小时,校场上的舞台就已围满了观众。来自重庆的小伙危勇,走南闯北后在这里扎下了根,带着一帮年轻人创作演绎秦楚故事【芈月大婚】。「除了让大家了解那一段历史,也能将两千年前的婚俗挖掘呈现。」危勇说,昔日朝秦暮楚之地,现在成了鄂渝陕文旅融合之地。
路边的车位几无虚席。58岁的居民危金萍将保温箱和烘烤设备摆在家门口,有时一天能卖出70多根烤玉米。「丈夫是陕西人,我是湖北人,三十多年一直住在这条街上。」她说,「这些年陕西的游客来得多,来了就是一家人。」
记者从十堰市文旅局等部门获悉,南部三县通过开通口子县、口子镇跨省免费公交,吸引周边地区群众来湖北消费购物,西关印象、桃花源等夜游街区70%以上游客来自陕西、重庆等地。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要在「两山」转化间寻找「最优解」,让「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产值」。
竹溪县黄花沟村村委会挂着一块LED屏,上面实时记录着村里所有经营项目的收入,还同步测算出村集体、村民、系统运维企业的利益分配。其中,村民应得收入占了分成的一半以上。好风景变好钱景,有了大数据平台,「亲兄弟明算账」变得一目了然。
黄花沟村背靠黄花沟旅游景区。听这里的人说,过去村里环境一般,留客能力不足,许多人从景区出来就径直上车离开。没有外来客,村里的房子住不满,二楼大多空置着。村民一合计,共同将每户二楼打造成独立外带楼梯的精品民宿,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分红。
据统计,2023年,村民入股分红收入2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000余元。「预计今年村集体资产总值将达3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余万元。」黄花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昌付说。
发展旅游不是只做「盆景」,更有「多点开花」,这是记者驾车沿三县国道行驶的直接感受。一路小而精、小而美的景点串珠成线,令人目不暇接。在竹溪县水坪镇的仙暇小镇,闲置多年的成林苗木基地被打造成森林乐园,当地搭建了树屋、萌宠乐园、帐篷酒店等游乐设施,成了亲子游的好去处;鄂坪水库上游选址开发出沙滩并种上椰子树,打造集婚纱摄影、沙滩游乐、水上娱乐一体的旅游基地,被当地人称为「小三亚」……
记者在行进采访中还发现,当地通过分层级、分领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场景示范,全域创建「文明河流」,库区重点区域实施「五无乡镇」(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养老、托幼、垃圾分类、农厕改造、污水处理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充电桩、寄递物流网点进村全覆盖,让和美乡村更加可感可及。
「没有偏远的地方,只有偏远的思想」
「大儿子在温州办厂,儿媳妇开卫浴网店,女儿在郑州卖卫浴产品……」湖北卡兰达阀门洁具科技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亮一家都是「卫浴人」。2020年,他来到竹山县宝丰卫浴产业园投资建厂,一口气拿下9000平方米。「沿海用工紧张,国外的订单减少,我们现在更注重国内需求,搬到竹山这边向内陆地区供货更方便。」
王国亮是20多年的「卫浴老兵」,2000年初在河南郑州卖了一年卫浴产品,摸清行业规律后前往温州建厂生产。20多年来,他在全国积累了数百家稳定客户,每年能达到数千万元产值。来竹山后,他将温州的工厂交给大儿子王欣打理,自己重新「开疆扩土」。
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圣水村的夏季茶园(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伟 摄 「这边政策好,我投了4000万元,达到了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王国亮说,他在竹山培养了近150名熟练工人,产量、质量、销量逐渐稳定。如今,他的小儿子也跟了过来,在园区开了卫浴配件厂,生意也蒸蒸日上。「这边的厂越做越大,我们在逐渐减少温州的厂房面积和产量。」王国亮说,「期待有一天,一家人在竹山团聚。」
跟王国亮一批入驻宝丰卫浴产业园的,还有来自浙江的张陈铸,大家习惯喊他「张书记」。
原来,湖北丰泉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陈铸在浙江台州玉环市的老家,当了1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产业转移浪潮下,他带着1.5亿元资金来到竹山开办工厂,如今成了十堰市卫浴协会会长兼任宝丰卫浴产业园区党支部书记。
「我是子承父业,我们家90年代初就开始做卫浴这一行。」张陈铸说,他在浙江见到了竹山县的招商专班,被来自大山的诚意打动,果断辞去村里的职务。如今,他的企业年产值达6亿元,产品除了直接供应园区企业,还卖回浙江老家。
截至目前,宝丰卫浴产业园投产企业涉及从原材料、熔炼、组装等多个卫浴产业链生产环节,产品售往甘肃、贵州等多个中西部省份。园区面积达到1197亩,解决就业1820人,有88家企业入驻。
「偏远」山区为何能把工业做起来?如果只看湖北省地图,十堰南三县位于偏僻的鄂西北。一旦放眼全国,这里就成了「雄鸡」的「心脏」地带。这些年,乘着「国内大循环」的东风,一批沿海企业家将家底搬到十堰南三县,开启新一段奋斗历程。
在传统理念里,中部山区没有区位优势,谋发展只能从一三产业找路子。十堰南三县各工业园区里的绿色GDP刷新了记者对大山里的印象,更觉堵河深处有桃源。
竹溪仁合智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刚刚建成,各种型号无人机订单纷至沓来,公司正急着让政府帮忙招工;竹山多家航空培训机构和运输机构入驻竹山通用机场,应急救援、航空护林、空中摄影等业务如火如荼,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呼之欲出;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各种废旧小家电被拆解「变废为宝」,园区去年实现产值240亿元,年节约矿产资源300万吨,减少废物排放500万吨……
十堰市竹溪县拍摄的云海景观。新华社资料照片 在十堰人心中,身边的每一滴水,都可能流向北方。无论与丹江口水库隔着多少重山,绿色低碳是整个十堰市转型发展的第一选择。
当记者把看到的南三县文旅火、产业活、人气旺的景象观感与十堰市委主要负责人交流时,他给出了这样一句答案:「没有偏远的地方,只有偏远的思想。我们体会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之变带来行动之变、发展之变。」
记者行走中深切地感受到,活力来自干群同心、守正创新,来自主动转型、笃行实干。在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县域经济大有可为,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