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第一视角进入风暴中心,是种什么体验?

2023-04-10心灵

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

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

飓风猎人一听这话跳了出来,拽住勇士的领子咣咣扇了两个清脆的耳巴子:「哈?就你也敢说自己是风暴?」

台风对沿海居住的普通人来说是一场避之不及的灾难。

我作为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台风的印象就两个字——恐怖。

记得第一次遭遇台风是在我五岁那年的暑假。

本来好好的和朋友在外面玩着,天突然就黑了。

我刚仰起头想看看发生了什么,黄豆大小的雨点就砸到了脸上。

当时的我还没意识到危险,抹了把眼睛上的雨水就开心地笑了起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在倾盆大雨中行走的经历。

我之所以笑,是因为当雨滴足够凶时敲在头盖骨上便会发出很清脆的咚咚声。

这个声音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骨头直接传递到脑袋里,即便捂住耳朵也能听见。

我觉得这是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就捂着耳朵一边嘎嘎笑着一边将这个发现分享给身边的小朋友们,于是没一会儿一群小朋友都开始捂着耳朵在那儿嘎嘎笑,笑了一会儿感觉无聊了就开始撒欢般的踩水。

那时的我比男孩子还皮,一边笑一边去找那些松动的地砖去踩,那种地砖下面的水用力一跺就会连泥带沙从缝里溅起半米多高,崩到别的小朋友身上特别有意思。

就在大家都加入了踩「地雷」大战的时候,领着我们玩的邻居大鹏哥哥发现了事情不太对,因为雨只下了十来分钟,水就已经没过脚背了。

于是他想带着我们回家,但是我们正在兴头上,哪会管这些,撒丫子就跑开了。

他脾气很软,见我们不听他的,就摆出生气的样子下达了最后通牒说是再给我们五分钟。

结果没过两分钟我们就跑过去了,倒不是他的话起了作用,主要因为雨突然变大了。我当时甚至看不清五六步外的人影。

不仅是雨,风更是大得离谱,雨都是斜着下,道边上的树也都给刮倒了。走在路上感觉呼吸困难,特别难受,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用洗车的喷水枪一直照着脸喷的感觉。

这个雨也没法走,我们就躲到了附近的亭子里。

本想等雨停了再走,但是雨一直没停。气温下降的很快,本来都热得不行,淋完雨再加上风一吹,一个个都开始缩着发抖。

大鹏哥当机立断趁着雨小些带着我们往回跑。

幸好是跑了,后来连着下了几天的特大暴雨,要是一直待在那儿指不定出什么事儿。

回去的路上都没碰见什么人,不过也是,下那么大雨谁还搁外面待着。

要经过一条火车道下面的路,就半拉点的功夫里面积了差不多半米深的水。

听着不深对吧,但别忘了当时我才五岁,身高刚满一米,而且一群人里我还不是最矮的。

最终身高也只有一米五的大鹏哥决定抱着我们一个一个的趟过去。

虽然有点慢,但还是挺顺利的。

就在我前面还剩一个的时候前面他俩摔了一跤,那雨水混的很,跌倒的瞬间人就消失了。

我当时直接吓懵了,幸好很快大鹏哥就站起来了,摸索了没一会儿就把冉冉妹妹捞起来了,双臂架在冉冉腋窝下面箍着她挪到了对面。

整个过程也就十多秒吧?

但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太弱小了。

回家之后病了两天才回过神,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并且缠着父亲去学了游泳。

听说崂山那边还造成了山洪,好几个人不幸遇难。

而这段可怕的经历只不过是被强弩之末的八号台风「桃芝」 [1] 擦了个边。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建军节,后来查了资料发现在前一天「桃芝」就已经减弱为了强热带风暴,在青岛登陆的时候差不多已经衰减到了热带风暴,并于接下来的两天内逐渐衰退至温带气旋,最终在黄海消散。

真正的风暴中心远比我体验的要可怕的多。

作为一个遇见台风就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的人,我原本以为这辈子也不可能用第一视角看到风暴中心的模样。

直到我前年刷到了一条穿越飓风眼的视频,这才知道世界上居然还存在着喜欢追逐风暴的冒险家。

这群将追逐风暴作为爱好的人被称为追风者 [2]

纪录片【追风人】中的乔希·莫格曼和团队就是典型的代表,看完之后里面掀掉屋顶、吹翻汽车的景象让我从此看到「龙卷风摧毁停车场」这个梗再也笑不出来了。

那个场面真的是非常吓人,我想阿福是有认真给自己的招式取名字的 [3]

国内也有数量不少的追风者,基本都是个人爱好者,印象里只有经常台风肆虐的台湾省有组织过一次「追风计划」 [4]

我一开始纳闷儿咱们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再加上第一岛链 [5] 的阻挡,台风应该不会太多,为啥会有那么多追风者。

不过纳闷归纳闷也没细想,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个关于治黄河水的电视剧,觉得有趣就找了几本这方面的书来看,在看到【现代洪水风险管理】里面的一句话时我愣住了:

从1990年起,洪水造成的年均损失约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同期干旱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 中国大陆平均每年遭遇7次台风

去查了一下才发现,地球每年平均有80个热带气旋生成,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占全球约三分之一。

而我国沿岸居然是全球最多热带气旋登陆的地方 [6] [7] ,怪不得有那么多的追风者。

除了这些业余爱好者,还有极少数穿越风暴收集气象数据的专业人士。

他们有一个听起来就相当炸裂的名字——飓风猎人 [8]

飓风是蒲福氏风级 [9] 中的最高等级,以此来命名听起来有点狂,但当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确实有这个实力和资格配得上这个名字。

尼克(Nick Underwood)是一名隶属NOAA [10] 的现役飓风猎人。

他的日常生活是与雷霆相伴在翻腾的云海中穿梭,进入风暴中心对他和队友们可以算得上是稀松平常。

去年9月28日,在飓风伊恩(Hurricane Ian) [11] 即将登陆的前夕,他和队友们接到了一个任务通知。他们需要在飓风伊恩登陆佛罗里达前飞入飓风伊恩的风眼 [12] ,为国家飓风中心 [13] 的气象学家们收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飓风伊恩将会被成为有记录以来登陆美国本土的第五强飓风,造成数百万人停电,上百人死亡的惨状。以至于世界气象组织(WMO)飓风委员从大西洋热带气旋名称的轮换名单中除名以纪念此灾难。

接到任务后,他们乘坐Kermit气象侦察机从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Biloxi)的基斯勒空军基地(Keesler Air Force Base)起飞,经过数小时飞行,飞机很快来到了飓风当中。

他们想要到达的风眼是整个飓风气压最低的位置,说起来相对平静,但是想要到达那里就必须穿过整个台风最猛烈的风眼墙 [14]

环绕在风眼周围的风眼墙是气旋中天气最恶劣的地方,当时的伊恩飓风已经达到了可怕的4级,只差一点就会成为最高的五级飓风。

起初湍流只是轻微抖动,随着飞机越来越靠近风眼墙的环型对流雨带,机身便抖的越来越厉害。

漆黑的云层中能够照明的只有不停闪烁怒吼着的雷暴,不仅如此雨势更是大的惊人,雷达只能看到一小片区域,风压也愈来愈大。

在穿过眼墙的那十多分钟里,整个机身如同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孤舟猛烈地摇晃起来。

可这时的尼克丝毫没有慌乱,作为一个飓风猎人他拿出了相机开始录制视频。下面这个就是他拍的穿越过程中机舱内堪比恐怖片的第一视角片段,这个视频在小蓝鸟获得了140w的播放。

穿越飓风伊恩,颠簸到模糊~ https://www.zhihu.com/video/1629435614742155264

视频中除了猛烈的抖动和窗外凶残的雷暴你可以很轻易地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但很显然美国空军第53气象侦察中队的飞行员邓恩(Kendall Dunn)少校和他们的感觉可能不太一样。

「我们被震撼了!」飞行员邓恩后来在采访中这样说道:「这架飞机基本上在某一时刻失控了。我们用最大动力,试图获得速度。我们基本上是在俯冲。真是一团糟。这是作为飞行员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

不过最终他们还是成功的到达了风眼,里面的景象十分令人震撼,风眼壁不停闪烁的雷暴将风眼内照耀得宛若白昼。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经历过风暴中。这次的航班是我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一次。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闪电。这就是台风眼。你可以看到它的弧度。你要明白这可是在晚上。灯光来自闪!电!」——by尼克

进入风眼后他们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风暴中盘旋了一段时间部署好 UAS [15] 才开始返航,这次飞行总共持续了九个多小时,给飓风中心带回了大量的实时数据。

放一点点飓风猎人的日常:

日常穿越,能见度极低全靠仪器 https://www.zhihu.com/video/1629434727760306176 第一视角进入风暴中心-佛罗伦萨 https://www.zhihu.com/video/1629417356039544832

啰嗦两句,说实话,其实我知道这些的原因是大前年逛小蓝鸟的时候刷到了。本来我对这方面没什么兴趣,奈何小哥长得是真心好看,没忍住就多了解了一点点。

这么丑的蓝制服都能hold住,不想关注一下么?

后来觉得飓风也挺有意思,就去浅浅的了解了些相关知识。

因为我不是相关的专业人士甚至算不上爱好者,所以这不是一篇严谨的科普文,只是个小故事,如果有哪里说的不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

  1. ^ 台风桃芝(英语:Typhoon Toraji,国际编号:0108,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1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sang)为200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八个被命名的风暴,先后造成台湾与中国大陆沿海严重经济损失与伤亡。「桃芝」(도라지,亦称道拉基)一名由北朝鲜提供,即桔梗花,一种生于朝鲜深山中的花,常在人不察觉时盛开,可食用及药用。
  2. ^ 追风(英语:Storm chasing)广泛定义为无论出于个人好奇、探险行动、科学研究、或报导新闻等动机,而追逐恶劣天气并加以摄影或录制的行动,通常追逐风暴的人则会被称作「追风者」(Storm chaser)追风除了带有一部分对于科学资料搜集的追求外,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于自然灾害的迷恋心态。最早追风行动主要自19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开始,其中当时除了该地有着密集的道路网络外同时也有低成本的油料得以供应,这使得追风人得以驾驶的一般的车辆由远至近观察风暴的演变。 而随着追风的风潮逐渐于世界各地兴起后,这些由些由气象学家、记者、摄影师与业余爱好者等气候研究员所拥有的配备也更为精良。虽然绝大部分的追风行动是指追逐龙卷风,但也有人是追逐著下击暴流或者雷暴并期望着积雨云能创造出大范围地闪电和冰雹景观。
  3. ^ 确切地说是成龙历险记的编辑有好好给阿福的招式起名字。
  4. ^ 台湾气象局与台湾大学等研究单位租用汉翔工业的ASTRA飞机进行「侵台台风之飞机侦察及投落送观测实验」(Dropwindsonde Observation for Typhoon Surveillance near the TAiwan Region (DOTSTAR))的简称。
  5. ^ 第一岛链是指东亚的海岸线往东向太平洋岛屿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南接菲律宾、大巽他群岛至新西兰的链形岛屿带之间的广泛海域。
  6. ^ 由1985年至2005年期间生成的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北太平洋生成了最多的热带气旋;而南美洲东西两岸(东南太平洋及南大西洋)则几乎完全没有热带气旋活动 https://picx.zhimg.com/80/v2-38923f6dc00223372e439c91a860133e_720w.png
  7. ^ 还有就是台湾居然不是我国遭遇台风最多的省,遭遇次数最多的居然是广州。
  8. ^ 飓风猎人是指飞入热带气旋执行气象侦察任务的美国空军预备役司令部气象侦察第53中队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飞机机组空勤人员。
  9. ^ 蒲福氏风级(英语:Beaufort scale或Beaufort wind force scale,又名蒲福风级、蒲氏风级)是英国人弗朗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于1805年根据风对地面物体或海面的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按强弱,将风力划为「0」至「12」,共13个等级,即目前世界气象组织所建议的分级。后来到1950年代,随着人类的测风仪器持续发展进步,使量度到自然界的风实际上可以大大地超出了12级,于是就把风级扩展到17级,即共18个等级。不过,世界气象组织航海气象服务手册采用的分级只是0至12级,扩展的13至17级并非建议分级。附风力与等级关系图: https://picx.zhimg.com/80/v2-42a55b8ce6b6a48a6cf3b3edeb5b8660_720w.png
  10. ^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英语: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缩写NOAA, /ˈnoʊ.ə/;也简称国家海洋与气象局、国家海洋大气局)是隶属于美国商务部的科技部门,主要关注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变化,提供对灾害天气的预警,提供海图和空图,管理对海洋和沿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研究如何改善对环境的了解和防护。
  11. ^ 2022年9月下旬一场大型致命且破坏性的五级大西洋飓风,在古巴西部和美国东南部造成严重破坏。
  12. ^ 风眼是强烈热带气旋中心天气情况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呈圆形,直径大多在30到65千米之间风眼中拥有整个气旋的最低气压,可比风暴外的气压低15%。
  13. ^ 国家飓风中心(英语: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缩写作 NHC)是一个美国国家气象局负责天气预报的部门。
  14. ^ 风眼墙是环绕台风中心的云,也称「眼墙」。在风眼处,风比较平静,但是风眼边缘,却是风暴强度最强的地方,此即为「风眼墙」。风眼墙在风眼周围的区域,包围着风眼呈圆桶状,为台风「风眼」四周的环状云区域,这里的风最快最强,对流非常强烈,是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地方。
  15. ^ 无人驾驶航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