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从女性吸烟史以及长久以来艺术作品中吸烟女性形象的角度来寻找答案。
烟草最早起源于美洲,后来被航海者发现带回了欧洲。
在烟草传入欧洲之初,烟草首先为女巫所接受,从而为吸烟女性奠定了危险、大胆、肆无忌惮的形象基调。而在18世纪以前,虽然烟草早已风靡整个欧洲大陆,但女性吸烟在大多数国家仍被视为一种禁忌,吸烟被认为「有损淑女形象以及有害健康」。
直到一战后,随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像男人一样抽烟」成为当时女性追求两性平等、追求解放与自由的口号之一,香烟由此化身为「女性争取社会身份地位的标志和工具」。
当然这也少不了香烟广告公司的推波助澜。
而在中国,烟草作为舶来品于明中期传入,清朝时期逐渐普及,清代妇女吸烟较为普遍,而那时候吸烟的大都为有钱人家的太太,每天也用不着干活,就躺在床上吸吸水烟打发时间。她们将吸烟视为一种消闲解闷的休闲活动,但吸烟场所一般仅限于卧房,妇女在公共场所吸烟被视为不雅行为。
此外,妓女也是烟草的忠实消费者,19世纪中国的许多妓院被称为「花烟间」,妓女们通常会将烟草或是鸦片烟枪提供给他们的顾客。至民国时期,香烟逐渐成为都市摩登女性的新宠,「对于一些大胆的「新女性」而言,公开吸卷烟成为年轻叛逆和个人解放的标志。」
具体到艺术作品中吸烟女性形象,一开始在大多数男性作家笔下,吸烟女性通常都被描绘成危险、不诚实、不正常的人。
最经典的作品有如1845年梅里美的【卡门】,女主人公卡门是一位著名卷烟厂的女工,也是一个妖艳动人的吉普赛女郎,她总是叼着一根香烟出场,性感魅惑又野性十足,可以轻而易举地令男人神魂颠倒。
在比才将【卡门】改编为戏剧作品大获成功之后,卡门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卡门也逐渐成为吸烟女性的代名词,她们常常被贴上性感、淫荡、风骚的标签。而在19世纪法国的诸多文学作品之中,香烟也往往出现在妓女、交际花的手中,妓女甚至被人们称为「吸烟的女人」。民国时期新感觉派代表人物穆时英的作品中香烟总是跟那些极具诱惑性的舞女融为一体。
电影史上吸烟女性的角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由玛丽·碧克馥主演的<The Dream>。
从电影来说,早期电影银幕上的吸烟女性大部分都表现出偏负面的性别角色特征与气质。(吸烟的女反派居多)最典型的就是一些荡妇型、蛇蝎女的角色——比如舞女、交际花、妓女、情妇、女间谍、出轨的已婚妇女…..欧美经典代表作品有如【蓝天使】(1930)、【红发美人】(1932)等等;
而在早期国产电影中,吸烟女性角色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如1927年【湖边春梦】中由杨耐梅饰演的充满诱惑性的美妇人。
其后有如【粉红色的梦】(1932)中的交际花李惠兰、【风云儿女】(1935)中的交际花史夫人、【太太万岁】(1947)中的交际花施咪咪等等,她们或是引诱男性堕落、或是完全依附男人而生活。对这类女性而言,香烟标志着一种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她们展现女性性魅力,和各种有妇之夫、干爹周旋的一个重要交际工具。在这些女性角色的吸烟镜头中,吸烟姿势往往充满了情欲化的表达以及男性的色情凝视。
当然在少数电影中,香烟也是一种标志女性独立的符号。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比如阮玲玉的【新女性】,作为一位职业女作家,她拿烟招待自己的朋友,同时也用烟表达她的情欲。
但是总体而言,无论电影还是文学,在早期许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吸烟女性形象还是偏向负面的,这其中存在一种明显的性别偏见。
这种性别偏见其实来自于从女性吸烟开始至今人们对于吸烟女性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印象基本上以男性伦理为标准。在男权社会,吸烟是男性的权力,是一种男子气概的象征,它大都与权力、社会交际紧密联系;而女性吸烟被视为禁忌,因此吸烟的女性往往也被描述为危险的、行为不端的客体。这在今天的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还是很常见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男性吸烟平常,而吸烟的女性总是容易让人联想到性情放荡、充满诱惑的女性形象,这种由吸烟所体现出的两性差异其实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社会文化建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