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有哪些特征一眼就会被看出是独生子女?

2018-11-10心灵
我们来打个赌:
下面这些特质,独生子女们至少会有2-3条.
如果一个都没中,或者中了很多但你是「非独」,欢迎来评论区吐槽一下,分享你的想法和思考吧~

/1/

喜欢一个人拥有一片空间的感觉。

和别人窝在一起(比如宿舍),心里会觉得有点透不过气,更容易因为身边的人多而觉得「拥挤」。

比如去图书馆,也喜欢优先找个附近没人的位置。

昨天和朋友在咖啡店,点了杯咖啡之后,我自然而然地向僻静的后院走去。
他突然拦住我,「你去那空空荡荡的地方干嘛?到街边坐着看妹子不好吗?」
坐下来之后和他聊了聊这个想法上的冲突,不出意外的,他是非独,用他的话来说:「人多一点的地方,更有人间的烟火味,我会觉得舒服一些」。

/2/

吃饭喜欢把自己的那一份先分出来,或者从别人筷子没碰过的地方夹菜。

同龄人之间、关系好的朋友之间吃饭,没有这个心理芥蒂。

但在人员混杂的饭局里,就会对「碰到别人的口水」非常抵触。

尤其是长辈用Ta的筷子给我夹菜的时候!

内心充满嫌弃,但还是得装作「谢谢您的关爱」的样子。

我问了问身边的非独朋友们,一般没这个问题,或者反感的情绪并没有那么强。

「人多的饭局多了去了,习惯了」

/3/

不喜欢外人在家里待太久,也不喜欢在别人家里待太久;

朋友来我家住,我很乐意的。

过夜一晚,也还行……

待三天以上,我就有点不舒服了。

去别人家也一样,住久了就会不自觉的去找「他不想我继续待着了」的各种证据,然后找个机会离开。

英语中有句谚语很好来形容这种心态:

"我从不喜欢把自己硬塞到朋友那里度长假(一句丹麦谚语说得好,「鱼和客人三天就开始发臭」,真是言简意赅啊)。"
Fish and Guests in three days are stale.
——彼得·梅尔 【有关品位】

/4/

和他人睡一个床时,睡着前总会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入睡的过程比较波折。

一两天可以,时间久了心理别扭(恋爱关系除外)。

小时候,我跟我哥(表哥)一起睡时,睡着之前总会走过这些心路:

跟他睡同边:「他怎么睡得这么快?呼噜声好吵!」;

反个边睡:「声音是小了,但是这厮脚有点味道,唉~」

跟我妹(堂妹)一起睡时也一样:

「要不要挪点被子给她」

「怎么睡没睡相的,腿都架我肚子上了,我翻一下会不会把她吵醒?」

/5/

对自己睡着时的状态一无所知。

打不打呼噜?有没有奇怪的睡姿?会不会说梦话?

这些都是未知,因为从来没人给过我反馈。

非独的朋友们,跟别人一起睡的情况会多很多。

于是,很自然的,就有机会听到:

「你昨晚说梦话时,可好玩了」
「你睡觉时打呼噜超响的,你知道吗?」
「你把我被子卷走了,我冷醒的」

/6/

心态上,更容易变得「要强」,很难接受失败,失败后也很难恢复。

父母倾注全部的精力,独生子女享受全部的资源。

这其实也是一种负担: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暗示。

所以在心态上,独生子女们很容易演变成完美主义,很难接受「有瑕疵」、「偶尔会失败」这种事情。

在逆境中,很容易摆不正心态,老是喜欢 一个人硬撑着,不知道去思考可以向哪些人求助

/7/

不喜欢别人碰自己的东西,家人也不例外;

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随意进出我的房间,不打招呼坐我的椅子、用我的东西,悄摸摸的看我作业和日记。

长大后,最反感的就是:也不提前说一声,就把我的东西当自己的东西在用。

比如大学时住宿舍,老有人不打招呼用我沐浴露——你用之前说一句,或者用之后发条消息,让我知道,我也无所谓的,都自己人。

但是你不说,我心里就有芥蒂。

/8/

别人不问,一般不会主动分享。

这个倒不是自私,主要是在家里时,能得到的东西都是分配好的,不需要争,也没有人会来抢。

成长的环境里,并不怎么需要替他人考虑,所以对「别人的需要」的感知不敏感。

「你想要什么跟我说呀?」
我又不是小气,但是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9/

也会体谅父母,但还是以自己的需要为主。

独生子女,缺钱了就会找家里要;

非独生子女,缺钱了先找身边人续续,没钱了才会跟家里说。

/10/

有了伴侣之后,会毫无保留地把身心托付给Ta。

十几二十年的孤独感,憋的太久了,很容易在世界中走进另一个人之后,过度宣泄。

以至于意识不到:即便Ta陪你一辈子,Ta也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

你们将要成为的,是和谐共处的两个人,而不是身心和一为一个人。

/11/

堂、表分不太清,而且对这些兄弟姐妹的称呼会不自觉地简化。

因为「亲」兄弟姐妹位置的空缺。

对我来说,我哥 =「跟我有亲属关系 + 比我大不超过10岁」的所有男性。

至于这其中的关系链复杂还是简单,就无所谓了,反正统称为「我哥」。

/12/

延迟满足能力相对会强一点。

独生子女——好吃的留到最后,慢慢爽;

非独生子女——好吃的赶紧先吃了,不然就没了……

长此以往,独生子女们对「有多少资源,用多少资源」这个坏习惯会更有免疫力一点,更容易为长远考虑。

/13/

自己的事,喜欢自己解决,不轻易问人。

因为很多时候,没有一个「同龄人」来给自己「理想的帮助」。

遇到困惑、需要做抉择的时候,父母长辈可以帮,但结果和过程都不会很满意。

很多时候,没有人跟你讨论一件事是好是坏、是对是错。

只能自己做选择,自己承受后果,如是而已。

/14/

成年之后,对待家人朋友的态度,在外人看来可能会有点「凉薄」。

不是冷血,而是情感上有些钝化、麻木。

因为成长的环境里,没有兄弟姐妹之间嬉笑怒骂所带来的情感波动和连结。

比如亲人离世了,我在众人面前经常会表现得很正常,该干什么干什么。

不太能理解那些当场哭的昏天黑地的人内心的状态。

但过后又会因为某个细节回味过来,情感的开关突然被触动,佯作镇定,赶紧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默默流泪。

如果以上有几条中了的话,点个赞吧亲~

其实,大家看个乐呵就好,不必当真。

以上这些,与其说它们是独生子女的特质,不如说是 独生子女这代人 的特质(90后、00后为主)。

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并不是供「独生子女」们来寻求群体认同的。

而是供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反观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

也许,已经很久没有人,跟你聊过这些事了。

也许,其中的某一个点,会让你恍然大悟:

「哦~ 原来我是这么做事的,有着这样的心态。」
「说起来,我还真的和别人发生过这种事呢~」

后记

作为一个心理学答主,我也不是很喜欢聊这些模棱两可的东西,因为它们很容易触发「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谁都感觉像自己,谁都可以聊两句。

之前看过一项心理学研究: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生活的状态、一生的成就,50%由基因决定,50%由成年后的经历决定。

和它们比起来,「独生」亦或是「非独生」,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经历。

有任何想法和思考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