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2018-02-09心灵

25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痛苦的真相:

自己即使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最终却还是一无所获。

为什么会这样?

不是越努力越幸运吗?

后来,偶然读到【资治通鉴】上的一段故事,豁然开朗。

原文如下:

【资治通鉴】周纪

周郝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70年)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
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
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折齿。
睢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
范睢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
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
魏齐醉,曰:「可矣。」
范睢得出。
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
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

(二)译文

当初,魏国的范雎跟中大夫须贾一起出使齐国。

齐襄王听到范雎的口才如此流利,非常欣赏他,私下送了他黄金和美食。

须贾却觉得,范雎可能泄露了魏国的秘密,否则齐王不会对他那么友好。

所以,他回国后向魏国的宰相魏齐报告了这件事。

魏齐听后大怒,命令对范雎施加刑罚,结果把他的肋骨打断了,牙齿也打碎了。

为了活命,范雎只能装死。

魏齐信以为真,命人将他用席子卷起来扔进了厕所,还让喝醉的客人往他身上撒尿,想以此来警告大家不要乱说话。

范雎对看守他的人说:「如果你能帮我逃出去,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

看守的人就趁机请求把「尸体」处理掉,而当时已经喝醉的魏齐并未细查,就答应了。

酒醒之后,魏齐虽然后悔并派人去找,但范雎已经被魏国的郑安平藏起来,并改名为张禄。

后来,秦国的礼宾官员王稽出使魏国,范雎在夜里偷偷去见了他。

王稽见识到范雎的才华,便秘密将他藏在车中带回了秦国,并推荐给了秦王。

秦王在离宫安排了与范雎的见面。

在长巷中,范雎故意闲逛,装作不知道秦王即将到来。

当秦王出现时,前导的宦官批评范雎的无礼行为。

然而,范雎却直言不讳地说:「秦国哪里有什么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

秦王听到后,让身边的人退下,恭敬地向范雎请教。

范雎再三推辞。

秦王:「先生您是不愿意教导我吗?」

范雎谨慎地回答:「身为魏国人,我与大王您并不熟识,交情尚浅。

然而,我所要禀报大王的事,都是关于如何匡正君王行为的重要事情。

我虽然愿意竭尽忠诚,但却不清楚大王您内心真正的想法。

正因如此,大王您即便三次询问,我也迟迟未敢回应。

我明白,今天若坦言相告,或许明日就会因此遭难。

但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不能回避。

再说,死亡是每个人都难以逃避的命运,假如我的牺牲能对秦国有些许益处,那我也无怨无悔了。

我唯一担忧的是,若我死去,会让天下的有识之士因此心生畏惧,不再愿意前来秦国建言。」

秦王听后,诚恳地说道:

「先生,您言重了!今日能与您相见,实乃寡人之幸,似乎是上天的旨意让您来帮助我,守护先王的宗庙。不论事务大小,上至太后,下至朝臣,寡人都希望先生能不吝赐教,寡人定会深信不疑,虚心受教。」

范雎拜谢,秦王也拜谢。

范雎说道:「秦国如此强大,士兵们如此勇猛,对付其他诸侯国本应轻而易举,犹如猛犬追逐跛脚的兔子。

然而,为何秦国封闭国境十五年,却未敢向崤山以东用兵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穰侯在为国家出谋划策时并未尽心尽力,另一方面,大王您的战略决策也存在失误。」

秦王听后,急切的问:「请先生明示,我究竟在何处失策了?」

此时,周围有许多人在偷听,范雎为了试探秦王的反应,决定先不谈及太后的事情,而是把目标放在穰侯。

他解释道:

「穰侯曾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的刚邑和寿邑,这便是一个明显的战略失误。

想当年,齐湣王南征楚国,虽然大破楚军,杀敌将领,开拓了千里疆土,但最终齐国并未获得多少实际领土。

这并非齐王不欲得地,实在是地形所限,难以固守。

后来,诸侯见齐国国力衰退,便群起而攻之,使齐国几乎亡国。

这是因为齐国劳师动众征伐楚国,最终却让韩国和魏国坐收了渔翁之利。

所以,大王您现在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这样每攻占一寸土地,就能真正拥有一寸土地,每攻占一尺,就能守住一尺。

韩国和魏国位于天下之中,是交通要冲,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就必须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以此来威慑楚国和赵国。

若楚国强盛,就联合赵国;若赵国强大,就与楚国结盟。一旦楚国和赵国都归附于您,齐国必然会感到畏惧。

而一旦齐国也归顺,那么韩国和魏国就将完全在大王的掌控之中了。」

秦王十分满意,于是以范雎为客卿,做军事战略的参谋。

(三)解析

范雎确定的这条「远交近攻」策略,最重要的作用,是让秦国有了方向。

秦国虽强,但前期基本是乱打,一会伐魏,一会打楚,甚至偶尔还越过魏韩去打齐。

毫无章法。

自从范雎来了,这一切都变了。

因为范雎帮秦王画出了一条清晰的战略路线图。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前期所有的会战,都是为了最终的决战做准备。

什么是「大战略」?

大战略,就是心里始终装着决战的目标,然后从当下出发,规划出一条通向最终决战的明确路径。

每一次的小规模战斗,都是在为下一场更大的战斗铺路,一步一步地向着最后的胜利迈进。

在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之前,各国都是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冲,敌友关系变化莫测,只看重眼前的利益。

今天A跟B一起打C,明天B跟C一起揍A,来来回回,看着热闹,其实没什么实际进展。

每个国都是混乱的。

范雎很清醒,他帮秦国搞清楚了一个问题: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不仅仅是在军事层面上的指导,更是在政治层面上的一种明确。

政策指导战略,这让秦国的行动更加有序、有目的。

如此,也就有了进攻的「战略重心」。

思路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平时做事,总要先找到关键点,然后集中精力去攻克。

秦国的目标是吞并六国,但显然不能同时打六国。

这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战略重心。

范雎就敏锐地找到了这个重心—韩、魏。

当秦国集中全部力量攻打这个重心时,胜利的天平就开始向他们倾斜。

当然,胜利不是目的,让自己越来越强,敌人越来越弱,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战争,本质是政治的延伸。

在进行战争之前,先要有一套明确的政治规划和相应的方针政策。

有了这些作为基石,才能进一步构建出战略框架,绘制出战略路线图。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找准战略重心,这也是教员一直强调的要抓主要矛盾。

看过【论持久战】的朋友都清楚,教员对抗日战争的思路很清晰:分析局势,抓中日双方的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先说政治,再谈军事,从国际形势、民心向背、日本内部矛盾等方面入手,指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必然性。

对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

接着,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再抓住核心点,重兵突击。

这样,就能在规划的路径下持续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最终全胜。

国家是这样,个人亦如此。

很多人想上进,也很努力,但今天研究研究这,明天再看看那,非常混乱,毫无体系。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越努力越焦虑。

所以,在开始努力前,最好先有个整体的规划,大概分成几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关键点是什么。

集中80%的精力去攻克关键部分,这样的努力才有用。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最终得到质的飞跃。

【资治通鉴】是一本好书,我也在持续解读,如果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周亦见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