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m..绝对是加缪的【局外人】。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初二。
当时在图书馆就看了个开头: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一下子就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当时年纪小,初读只觉得第一部分像无厘头的荒诞流水账。
读到第二部分方才觉得故事开始变得精彩有趣。
读完后,整个人感觉很震撼压抑,脑子里一团乱麻,这是什么操作?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但仔细一想,
故事虽然看似荒谬,却刚好与我身边
正在发生一件事有异曲同工之感,这事儿当时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解释一下:那时候正值13年四川雅安大地震,学校组织捐款,我其实准备捐五十,但。。我控制不住地用了三十。剩下那二十还弄丢了,所以我就捐了两块。。我当时身上的所有钱。我是全班捐得最少的一位。。那时候没少被diss。解释无效,大家都认定你就是没有同情心。)
「妈妈的葬礼上就一定要哭?不哭=没有人性?」
「葬礼隔天就跟女友发生关系,有错?」
「这一切跟指认默尔索是叛离社会杀人犯有什么关系?」
「组织捐款就一定要捐?捐少了(没捐)=抠门,不善良,没有同情心?」
「难道跟正常行为不一致的行为就是错误的?」
「评定正常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认同的就是正常的?反之亦然?」
「那些大部分人是真的认同吗?还是根本就是为了迎合而装出来的?」
我当时想的全是一连串这样的问题。脑子里还一直回响着默尔索的: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
以及本书的结尾部分。
因为自己读得稀里糊涂,于是决定周末上网去搜搜作者相关信息,书评之类的来帮助理解。
也就是这时候,我发现了「豆瓣」。
紧接着,我知道了「存在主义」,而后看了加缪的【鼠疫】,」依旧读得懵懵懂懂。然后是【堕落】,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章,读后更是糊里糊涂。
但那时候的我还并不知道从【局外人】开始,我竟然会渐渐地喜欢上文学。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阅读量的增加,每次重读【局外人】都会有一不样的感受和体会,从一开始的同情,心痛默尔索到敬佩羡慕他。但初读时的震撼感一直都在。
其实【局外人】在所有书中,对我来说不仅震撼最大,影响和意义也是最深远的。
每每回想起不怎么爱阅读的我第一次翻开【局外人】时的场景就觉得仿佛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与【局外人】就像是一场浪漫的邂逅,
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他帮我开启了人生中的「阅读模式」。
这是我唯一一次对一本书有这样的感觉。
哇,我简直太啰嗦了,最后用豆瓣上的三则书评作为结尾:
「道德判你死刑,哲学证你无罪。」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这个虚假粗糙的世界像一台绞肉机
他不能允许任何真实独立的个体和感情的存在
他机械残忍的,日复一日将这些个体绞碎在群体中
成为面目模糊不分彼此的肉泥
最终的结局是我们一起老去死去
成为那个与狗作伴的孤独老头
那些在养老院里散发腐朽气味的老人
那些在墓地中静静躺卧消失的白骨
我们一再的呼唤,世界固执的沉默
我们的生命与它无关,我们的痛楚与它无关
最终我们发现,世界真的只是一架荒谬的机器
于是我们渐渐变成放弃世界的局外人。」
「这是一个毫不装腔作势的,愿意为了真实而死的人的故事,一切怀揣着真实的自我,都是这个社会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