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眼中的我未必是真正的我
这是基于以下几点:
1. 经验的滤镜或投射效应
人是经验的产物,人们常常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动机、欲望或价值观等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当他人望向「我」时,难免也会带上一层滤镜,基于他们自身的经验或偏见来解读「我」,这时候的「我」已经是一个不断地被他人认知加工之后的结果。
2. 社会角色与期望:
「我」亦是社会建构的一部分,在社会交往中,「我」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孩子、朋友、伴侣、邻居等等,并展现出相对应的行为,他人亦有对于「我」的角色的期望,期望与行为交织,形成对于「我」的观感,但那并不完全等同于「我」。
3. 自我叙说及有限性:
人与人相互接触的主要途径在于言说及表达,然而在语言的巴别塔中,存在着分歧与沟壑,存在着误解与遗漏。
「我」如何言说「我」,言说的「我」与自我内心的贴切程度,以及他人又是如何接受到「我」所言说的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人眼中的「我」。
我眼中的我也未必是真正的我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自我认知的主观性:
当「我」将视线投向自己时,往往会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