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他们的子女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财富。
我有个朋友,是海外某银行中国机构的董事。
机缘巧合,我曾经在他家里住过一个月。
对我来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与资产阶级亲密接触,有些许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不同的职场视角
刚到他家,在沙发上聊天。聊到我的工作,他说:「你还年轻,趁着年轻……」
就此打住,一般我们的长辈会说:努力工作;考个证书;处女朋友;多玩一玩。
我万没想到他的走向是:「趁着年轻,把爱好发展成专长,拿一个专业评级。」
当时我一脸问号,我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论调。他接着说:
「每个人前五年的发展是差不多的,工作经验的累积达到了,就升到组长了。但是到你三十岁的时候,你这个人是否有趣,你的个人魅力,会成为你再次进步的资本。那个时候,你的专长会成为你和别人技能交换的资本,也是重要的社交手段。所以,你现在要为你的三十岁铺路了。画画也好,钢琴也好,游泳也好,要做出选择,然后精进了。」
实话实说,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
2.不同的知识传授渠道
当时聊到银行、金融,我就问了一个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余额宝的每日收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吗?
当时他只说了四句话:「货币基金是靠买卖债券收益的,账面上记录的是债券到期的收益,在债券价格高于到期价格时,想提高收益的时候卖出浮盈债券就可以了。」我立刻就懂了。之后还引申出了货币基金的风险来源,历史上货币基金出现过亏损的时间、国家、公司名,以及国内唯一一次货币基金危机和当时的收益。
当时刚入行基金几个月,一直有这个困惑,关于货币基金的净值计算和会计核算的各种书籍我一直在翻,带着这个问题就是找不到答案。
他的四句话,顶的上我几个月的阅读,老师的几个小时授课。
3.不同的成长环境
他的孩子在上二年级,各种课外班一对一,学的都是什么机器人技术。和我们的语数英物化很笨不一样,这个就不提了。
我想说的成长环境是他的孩子所在的环境。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他孩子的一次游戏。孩子过来对他说:「爸爸,你能陪我玩拍卖的游戏吗?」然后大概就玩了起来。大概规则就是,双方的货币是有限的,然后对公共池中的一堆玩具竞价;然后双方还能互相交易。(规则简单,毕竟二年级。)
玩到一半我的朋友开始骚操作了,他开了一张50的支票要购买孩子5块钱拍下的玩具,然后又开了500的支票买了孩子10块钱拍到的玩具。企图通过这种手段收购孩子的所有玩具。
终于在他要以1000万购买最后一件玩具的时候被孩子识破了,孩子嚷着:「你耍赖。」并要求他把一张50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
当然,我眼前的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父亲在游戏里欺负着自己的孩子玩。但是这个游戏里透露出来了:杠杆经营、支付手段影响M2通货、通货膨胀、库存保值、信用与担保等等我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对我来说是理性的,对孩子而言是感性的,他不懂什么是通货膨胀,但是他能最后把这一切看透然后总结出一个:「你耍赖。」这就够了。毕竟和这个孩子打对手盘的是一个曾在资本市场混迹了三十余年的老将。
未来,对我来说死也想不明白的经济现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溶于血液的理所当然。
4.不同的人脉网络
和他孩子手拉手一块玩的女孩,可爱、机灵、潜力无穷,并且她爸是国内某保险高管。
我就不说什么了。
5.缺点
这些孩子不是天使,他们有缺点。
在家里只有这孩子和我的时候,这个孩子直接把吃剩的盘子留在桌子上等我来洗,(我并没有参与晚餐),也会把衣服直接扔在地上等我,或者someone把它扔进洗衣机。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会觉得物质充盈、生活便利是理所当然的。
很多事情不会亲力亲为,也不懂得感激。
所以我觉得,比尔盖茨的孩子如果有他父亲的财产,他们会像普通人一样活着。但是一旦破坏了他们的温柔乡,逼着他们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人,很可能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