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在海外的全职奶爸,这题我会。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大家将就看。
其他国家的不知道,只说在新西兰看到的和自己带娃心得。
先说结论,经过这两年做奶爸的经历,和新西兰本地奶爸奶妈的交流,以及家庭医生的教导。
总的来说,国外的家长带孩子,主要贯彻一个方针「衣食住行简化,思想教育精致」。
衣食住行方面,其实国外家长像极了我们国内的农村人。孩子的衣服内衣袜子不但不会仔细分类,更不可能手洗。能跟大人衣服分开丢进洗衣机那就算是讲究人了。
我们家是孩子大人分开洗,洗衣液也分开的。家里有两个大篮子,刚好是洗衣机的最大容量,一篮子积攒满了就丢洗衣机。一般大人的三四天就洗一次,孩子差不多要攒一周。
吃的方面也是极为简单朴素。我去幼儿园看到其他小朋友的午餐盒,无非就是花生酱三明治,也有的就夹ham和一些沙拉的三明治,白煮蛋,超市买的酸奶,各种水煮的蔬菜,各种水果,牛奶。大致就是这几种,不会有特别复杂的烹饪。
喂饭在国外也是不存在的。我儿子一岁的时候开始让他自己吃饭,在新西兰算启蒙非常晚的了。我们一直怕他吃不好,而且把身上弄的很脏,吃个饭像是在洗脸。后来plunket的老师来做家庭访问的时候就聊到这个了,然后有点批评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该干预孩子自主进食,说影响大脑发育什么的。
后来我和别的爸妈交流才知道,他们是真的一开始就不会喂饭的,只要有牙齿了就给辅食,像意大利面这种东西,也不会喂,大人孩子坐在一起各吃各的。吃完就拿湿毛巾脸嘴手一擦就算完事儿,宝宝椅下面放一张防水布,便于清理战场。
新西兰父母普遍观念是「不吃就是不饿」,「孩子吃太多了,消化不过来」。
你去问儿童医生,基本上也是统一口径,让你先把零食断了,三顿都不吃再来看病。
我记得有个医生说,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撑不过三顿的,不要说孩子了,成年人的意志力比宝宝强多了,你照样也撑不过三顿。一般在第二顿的时候你的生存本能就会跳出来和你对话了,对你施法了,所以要是孩子三顿都不好好吃,那就要去医院看看了。
还让我们别担心一顿不吃就会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需要长期吃不饱或者吃不好才能导致的。一顿不吃不会让人瘦下来,反而下一次的进食身体会吸收更多储存更多能量,反正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总结起来那个意思就是,不吃就饿一下,只要不是长期饿着,偶尔饿一下是非常好的。
后来我也试过了,我儿子确实从来没有撑过第二顿,反复几次后慢慢对进食时间也有了概念,吃饭也变得规律。但是现在依然有极少数时候不吃没食欲,反正还是老样子,不吃就是不饿,绝对不强迫,断零食,没到饭点饿了就给牛奶。两年多来一直这样,体重从来没有掉下来过,反而一直是同龄人中比较壮实的。
其实吃和穿这两项简化后,就能节省出很多时间了。还有就是住方面,例如做清洁。我听说有的国内的家长每天都要做清洁,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不做家里清洁,是我老婆做,频率次数跟生娃以前一样,一周两次,唯一不同的是换了一个比较贵的吸尘器。我儿子每天的常态就是把玩具乱放,倒不会把家里搞脏,偶尔会捣乱但也不至于让我们天天做清洁。
总而言之,我们家在衣食住行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孩子降生后工作量稍稍增加,感觉只比养一只宠物要稍稍麻烦一点点。
体验最不好的,就是刚出生前几个月,儿子不能一觉睡到天亮,半夜要起来喂奶换尿布,其他方面,还真没什么不好的体验。
我带娃花费时间最多的项目,跟大部分新西兰父母一样,就是陪玩。不过,这其中我自己也在玩,也在放松。比如遛娃的时候我也是在散步晒太阳,去游泳馆和儿子玩水,去动物园喂鸭子,在家里有时候也让他自己玩玩具,自己看画册儿童书,我干别的。他午觉两个小时和晚上九点睡觉之后基本上我都是自由活动,我每天看电影追剧玩游戏一个没落下。 周末老婆在家,我自由活动时间就更多了。
今天写到这,改天继续
刚刚看了几个别人的回答,觉得分析的挺有道理的,特别是关于育儿观念不同而导致的内耗问题。
我们家在娃刚降生的时候,我妈也来帮个忙,大概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内耗问题,这种内耗不但存在于我和我妈之间,还有我和我媳妇儿,我媳妇儿和我妈之间。
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肯定会产生矛盾或者误会,这就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都去互相磨合理解包容。强势一点怕产生误会伤着感情,忍让一点又感觉对方的方法有问题会对孩子不好。小事情能忍则忍,原则性问题需要互相沟通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照顾对方感受,即便是这样,最后问题可能还是没解决。带娃变得不再纯粹,变成了人情世故。
这种情况在我们家没有持续多久。我妈帮了两三个月就回去了,我老婆也把育儿大权完全交给了我。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些内耗问题了,现在回想起来,确确实实是轻松了很多。
————刚学会的分割线————
点赞三百多了,受宠若惊! 本人知乎最高赞答案啊哈哈哈哈哈。
留言有很多,我都看了,有的评论还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有空的话会尽量回复大家,一起交流。
这里再针对评论做一个笼统的回答,再发表一点本人之愚见。
我觉得国外带孩子比较轻松还有一个观念上的不同。
那就是「主体思想」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这个家谁是主体,到底是围着谁转的。
别小看这个观念,这个观念的不同,会渗透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里,会潜意识的影响父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也会不知不觉地决定你带娃的工作量。
国内大部分的父母,即便不是非常宠溺孩子,或把孩子当做小祖宗养,但潜意识里还是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主体。在很多方面是优先孩子,紧着孩子委屈自己,这几乎是常态。
我朋友曾经跟我抱怨她带娃很累,那时候她孩子很小。她说她吃不好睡不好,就连上厕所都上不好,上到一半孩子就哭了,她就得赶忙冲出去照顾孩子。问我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办。
我说我会让他哭,哭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除非他有危险,否则我一定会先照顾好我自己,然后才是他。如果我像你一样,把自己逼哭了,那比他哭更糟糕。
当然这是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但是有一说一,国内大部分父母,或因为对育儿知识未知的恐惧感,或出于无法抑制的爱,亦或因为一些资本故意贩卖焦虑,导致大部分都把孩子放到最主要的位置,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没做好。
这种观念在新西兰是不太流行的,虽然国外的父母也有迁就宠溺孩子的情况,但是生活方式的大方向是以父母为中心的。他们普遍认为大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远远比不过小孩子的,父母牺牲自己去迁就孩子是事倍功半的事情。
我们家的主体也非常明确,在需要二选一的情况下,我儿子可以得到优先权的一是拉粑粑这件事,这得马上换,不然屁屁会烂。
二是如果我察觉到他有危险的时候,这也是立即行动,这也不必赘述。
三是他的睡眠时间,这部分是刚需,保证充足睡眠,所以我也改变了作息时间迁就他。不过这一项也没有完全迁就他,不然他的理想状态是和妈妈睡。妈妈第二天要上班,我第二天白天还能睡午觉,所以这方面依然部分遵守主体原则。
我们家最优先照顾的是妈妈——我们家现阶段的顶梁柱,当之无愧的主体,其地位不必多言。其次是我——家庭管理者,首席大厨,金牌饲养员兼快递小哥。最后才是我儿子——好吃懒做,反复在法律边缘试探的无业游民。
我们很少牺牲自己的刚需去满足他。吃饭就是我们吃,他就吃,我们是不会牺牲自己时间,放下筷子去专门喂他的,他妈妈曾经怕他吃不好,尝试过喂饭,被我严厉制止了。他要怎么吃,吃多少,都是他自己会学习会摸索,目前结果看起来很好。
特别小的时候,我会专门给他做吃的。现在两岁出头,我都很少专门给他做饭了,都是我做大人饭的时候在放一些佐料之前,顺便分一点出来给他。现在是他妈想吃什么,我们就跟着吃什么,因为我不挑食,我啥都吃。
洗澡也是顺便给他洗,大部分情况下是跟着我洗,一天一次。除非粑粑漏出来了,另当别论,对,又是粑粑,我最大的敌人。有时候他在外面玩会把自己弄得很脏,我有时间就给他洗,没时间就擦一擦,等着我有时间再洗。
总之,他目前的需求的问题,基本上可以用「顺便」两个字来概括,这是主旋律。而大部分本地人确实也是这么干的,我觉得这种观念的不同,其实也跟文化有关系。众所周知,外国人(主要指白人)其实是非常自我的。相对亚洲的父母,其实他们对孩子的付出还是比较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外国的父母其实很少有给自己孩子买房子的,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会买,就算支持也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多不是赠予给孩子的,而是借给你的。
亚洲父母则不同,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给孩子买房子都是基操,可能就日本稍微自我一点,但是像中国父母那样掏空家底给孩子买的,也是绝不可能的。
然而外国的父母付出的少这件事,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是什么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这种高大上的理由。说到底真的就是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不是没钱给孩子买房子,就是不想给,自己挣来的自己先享受,你想享受就自己去挣。
其实以此就能看出东方和西方父母对于自我牺牲的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国内的家长也符合这个理论,和外国人比牺牲太多了,太在意,太小心翼翼了,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我觉得如果各位想要轻松带娃,其实不妨也让自己少牺牲一点,这或许对自己对孩子都不是什么坏事。
————————————————
两千多赞了....现在已经不是受宠若惊了,而是瑟瑟发抖。
评论里让我说说「思想教育精致」
首先这个话题其实有点偏题了,跟带孩子累不累没什么关系,跟节约时间减少工作量也没什么关系。
所谓的「精致」,其实也就是较真。指老外对孩子品德教育这方面比较上纲上线,不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怕麻烦也不怕花时间,不会轻易动摇,和衣食住行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这方面我觉得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目前国内这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其实已经很好了,素质也不错,跟国外差异不大。
例如正在阅读此答案的各位,其实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三观,什么是美德教养,如何辨别是非对错,不会像部分老一辈人那样教孩子占便宜啊,撒谎啊,推卸责任什么的(这些我奶奶全都教过我)。不懂的这些道理的人我觉得大概率也不会用知乎,所以我觉得这个话题是没有必要展开讲的。
——————————————
评论区有条评论蛮有意思。讲到了东西方的自古以来的传统喂养方式,说中式喂养更胜一筹,因为我们庞大的人口就是证据。
逻辑上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个概念我必须要阐述一下。那就是精致喂养绝对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喂养方式。
我在最开头已经说过了,现代西方人在对育儿的衣食住行方面像极了我们国家的现代农村人,而我认为咱们国家的农村的育儿方式更贴近自古以来传统的喂养方式。
精致喂养应该是从计划生育这一代开始兴起的,而之后加上资本无下限的对父母们贩卖焦虑,而导致到现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地步。
如果你去问上一代,或者上上代,他们小时候是怎么被养大的,我可以打包票即便是地主和官府家的孩子也没有几个是被精致喂养的。
我相信,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喂养方式和西方是差不多的,至少在喂养的精致程度上是不相上下的。只是我们现在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育儿方式演变成了现如今的精致喂养,你可以说这是「现代中式育儿」,但你要是自古以来咱们都是这样的,并且以此来解释我们人口的庞大,我是坚决反对的。咱们以前养孩子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式儿的,说不定比他们老外还粗糙呢!
————————————
评论过万后我兴奋得晕倒了,刚刚才醒过来,谢谢大家。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对孩子关心到无微不至的妈妈崩溃了对孩子大发雷霆。
其实我写这么多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了让大家避免这种情况,这就是恶性循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无微不至的照顾导致工作量和压力逐渐增高,最后要么崩溃大哭,要么对孩子暴怒,严重的可能抑郁。
初衷是好的,结果很不好。
所以我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你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或者你要精致喂养也行,但前提一定是要先让自己舒服,先把你自己照顾好。
不要想着无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我儿子的理想化状态,是要我二十四小时抱着他,我如果无度无节制地满足他,他一哭我就服软,那我这一个爸爸是肯定不够的,两个也不够,最少得要三个。
该拒绝的时候要拒绝,孩子的无度要求就是为了试探你的底线而设计的,他们是需要你来亲自划线,才可以探索到规则的边界,才可以自我调节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习惯。
所以
先照顾好自己。先照顾好自己。先照顾好自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要是不舒服,你就是个定时炸弹,日积月累,你爆炸了孩子首先遭殃。
你要是舒服了,你就是个暖暖的小太阳,慈眉善目心胸宽广的菩萨,你反而可以迸发出更多的爱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