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营收依赖吉利、长城,泰鸿万立冲A迎考

2024-11-05财经

浙江泰鸿万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鸿万立」)主板IPO将于11月8日上会。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泰鸿万立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吉利集团、长城汽车轮番位居公司主营业务第一大客户,并每年合计贡献六成至八成主营业务营收,公司与大客户合作的业务稳定性等受到上交所关注。另外,泰鸿万立实控人目前合计持有公司不到四成股份,发行后则不足三成,实控人能否对公司进行有效控制遭监管追问。针对相关问题,泰鸿万立方面11月4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吉利、长城贡献大比例营收

据了解,泰鸿万立是一家专注于汽车结构件与功能件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板IPO于2023年5月17日获得受理,当年6月13日进入问询阶段。排队一年多时间,公司将于2024年11月8日上会迎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泰鸿万立主营业务对吉利集团、长城汽车存在一定依赖。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泰鸿万立对前五大客户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占比分别为97.01%、95.37%、94.36%和89.02%,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吉利集团、长城汽车轮番位居泰鸿万立主营业务第一大客户,报告期内,两家公司每年合计为公司贡献六成至八成的主营业务营收。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对吉利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占比分别为35.91%、46.11%、38.71%和33.62%,对长城汽车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占比分别为51.64%、35.48%、36.25%和30.18%。

数据显示,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泰鸿万立主营业务营收占营收的比例分别约为87.45%、89.8%、89.64%、87.87%。根据相关情况,上交所要求泰鸿万立说明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是否符合行业特性等。

泰鸿万立表示,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其客户结构一般相对较为多元化、客户集中度相对较低,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一般集中于相对较少的优质客户并深度挖掘,规避不断扩展客户、客户数量太多、结构较为分散带来的经营风险。公司尚未上市、资金实力相对较弱,公司主要客户集中度较高符合行业经营特点。

同时,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泰鸿万立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423.98万元、8329.88万元、1.26亿元、1.61亿元、6616.65万元,净利大幅增长之下,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的业务稳定性、相关业务及业绩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受到监管关注。

对此,泰鸿万立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内知名整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其中公司与吉利集团、长城汽车的合作期限较长,均超过10年,与上汽集团、江铃汽车的合作期限亦超过5年,并积极拓展了多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客户资源。公司与主要客户在合作过程中,凭借自身拥有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其需求实现快速响应,与主要客户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客户黏性不断加强。公司与主要客户长期合作,业务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发行后实控人持股比例不足30%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泰鸿万立股权结构的稳定性也受到上交所关注。

招股书显示,泰鸿万立实际控制人为应正才、应灵敏,二人系父子关系,合计持有公司37.35%股份,发行后公司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将低于30%。上交所要求泰鸿万立说明公司股权结构是否稳定、实际控制人能否对公司实现有效控制等。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若公司实控人持股比例较低,可能使公司对其他股东的利益关注度提高,使得公司的运营策略需要进行更多的协调,从而可能影响公司决策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实控人对公司的控制力。

泰鸿万立在问询回复中表示,应正才系公司的创始人,报告期初至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应正才、应灵敏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合计一直不低于37%,一直系公司持股比例最高的共同持股股东,除应正才、应灵敏持有的股份外,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其他直接持股5%以上股东仅有3名,其中邵雨田仅持有11.89%股份、台州汇明仅持有6.85%股份、台州德润仅持有6.41%股份,均与应正才、应灵敏持有的公司股份数量差距较大,不存在持股比例较为接近的情形。报告期初至今,应正才一直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应灵敏一直担任公司的副董事长,并一直主持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公司实际控制人可以对公司实现有效控制。

此外,在申报IPO前,泰鸿万立于2020年、2021年分别进行了2000万元、4000万元的现金分红,占当年归属净利润的比例分别约为82.51%、48.02%。而此次冲击上市,公司拟募集资金约11.5亿元,其中3.14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分红后募资补流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受到关注。

对此,泰鸿万立方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司产能利用率呈上升趋势,现有的生产能力已经趋于饱和,后期随着募投项目的陆续投入、新增产能建设后逐步达产,公司业务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营运资金需求量亦相应增加。另外,公司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以保持在技术和工艺创新领域的竞争优势,为保证业务的正常发展,补充流动资金十分必要。

北京商报记者 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