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二股东为什么选择和格力分道扬镳?

2022-06-28财经

上周五的时候,格力股价大涨,一度上涨9%。我还在和几个小伙伴分析格力为什么就突然爆发了。我的猜测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

A、房地产销售回暖对于家电的拉动作用;

B、最新一轮的家电下乡促消费政策;

C、铜价暴跌缓解了空调成本端的压力;

D、格力股价已经跌了太久了,让诸多格力投资者长期蒙尘;

在诸多利好之下,格力来一轮反弹并不为过。但是就在这一天的盘后,传来了格力二股东京海减持格力1.86%股份的事情,减持的折价幅度约为5%。

这是京海自2020年7月减持0.71%之后的第二次减持,自此京海持有格力股份降到6.47%。

对于京海的减持行为,我的看法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后面详细说明)。

说到格力与京海的故事,我们还得从2003年那次国美和格力大战说起。2003年,成都国美低价促销格力空调,但是这个事情是在没有和格力谈妥的情况下进行的。格力由此停止给成都国美发货,导致进一步国美在全国停止销售格力产品。从此格力和国美决裂。

自此以后,格力下决心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摆脱对于大经销商的依赖。京海2006年成立,其主要股东为格力的各大经销商。2007年京海入股格力,持股10%,成为仅次于格力集团的二股东。从此格力经销商和厂家深度绑定,密切合作,格力也因此牢牢的坐稳了空调行业第一名的位置。格力模式成为家电行业的一段佳话。谈到格力的竞争优势必然就会涉及到格力厂家和经销商的深度合作。

格力和京海就这样相互扶持一起走过了十多年。但是这十多年中,事情还是一点点的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马云创立了电商阿里巴巴开始,线下的销售渠道就一点点的被蚕食,截至2021年,很多行业的线上渠道销售份额已经超过了50%。线上渠道有着比线下更低的销售成本,也更容易触达用户。

格力曾经的优势逐步变成了负担,对比线上渠道,格力的线下渠道层级多,渠道费用高,渠道逐步成为了格力不可承受之重。在新一轮的渠道改革中,格力的竞争对手美的更早的拥抱线上,逐步超越格力,成为销售空调最多的中国企业。

格力面对既是股东,又是经销商的京海,改革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格力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2019年高瓴资本旗下珠海明骏从格力电器大股东格力集团手中买下了格力电器15%的股份,珠海明骏成为格力电器的第一大股东。珠海明骏有权向格力电器派驻三名董事,但是其中两名必须经过格力电器管理层认可。高瓴由此成为格力电器没有控制权的第一大股东。高瓴成为格力大股东四年,没有看到高瓴发出一声。从现象看,高瓴是那种不参与管理,不寻求控制权,只跟随企业发展,享受企业发展红利的财务投资者。虽然说截至目前,三年的投资让高瓴亏损不小,但是高瓴做的是高屋建瓴的事,不是追求短期股价涨跌的小散户可以比的。虽然股价下跌了,但是格力的分红足够丰厚,按照2022年6月24号收盘价计算,格力2021年股息率高达8.85%。

目前的格力,成为一个股权分散,无实控人,可以认为是管理层控制的公司。分散的股权下,格力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多少会受到一些牵制。特别是涉及到既是股东又是经销商的京海。我曾经设想过京海和格力关系的走向。从经销商角度看,格力的渠道改革是会损害线下经销商的利益的;站在股东角度,格力必须尽快进行渠道改革,加强线上渠道建设,否则格力和美的的差距越来越大。

格力和京海都必须做出选择。而且要越快越好。站在京海角度,即使最差的情况发生,就是为了格力的发展,单纯享受作为股东的红利,和高瓴一样,这也是一个选择。但是京海选择了较大幅度的减持格力股份,如果我们假定京海的动作是非冲动行为下的选择。那么其实意味着京海并不看好格力的未来。京海认为作为股东,他并不能享受到足够满意的回报。从过去五年的数据看,确实如此,持有格力5年,基本上属于颗粒无收。因此,京海在悲观预期下选择了底部位置减持格力。

格力这些年的日子确实艰难,做过不少扩张产品种类的尝试,手机、芯片、小家电、冰箱、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截至目前,还没有形成空调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但是躲闪腾挪之间,却丢了空调老大的宝座。

2022年底,格力面临又一个考验,据说高瓴和格力约定的三年不减持之期就要到了。届时高瓴是继续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财务投资者,还是说会选择减持。我们大致在2023年可以看到结果。

有时候,我们说股票投资需要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很难在企业遇到苦难时继续坚持,特别是最近三年,格力真的非常困难,能够坚持下来的人都是勇士。有位投资大师说,打雷的时候你不在,凭什么看到雨后的彩虹。京海算不算一个在打了很久雷后放弃信仰的一个,下一个我们看高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