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世龙 北京报道
7月26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北京经信局」)主办的「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运营情况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经信局中小企业处处长杨靖国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北京市共有在营中小微企业198.5万家,今年以来日均新设企业640余家。根据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样本的持续监测,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呈现波浪形回升走势,运行趋势持续向好。「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为了解决好中小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出台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构建「1235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纾困解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1」就是建立健全一套中小企业工作统筹和评价机制,统筹调动全市各部门、各区资源,来为企业服务。「2」就是构建「普惠帮扶」+「重点培优」的二级阶梯服务模式。普惠帮扶就是要实现服务扩面,面向全市近2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公平的服务,做好「搭台铺路」。
重点培优就是针对专精特新这一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加强「精准定制」式的资源要素匹配,助力它们发展壮大。
「3」就是打造「千亿畅融」「一月一链」「益企京彩」三大服务品牌。「千亿畅融」解决的是「获得融资难」的问题,计划从贷款、担保、投资、信用、上市等方面发力,形成多元的融资服务体系;「一月一链」解决的是「开拓市场难」的问题,将围绕未来产业和高精尖产业链,加强合作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强链补链;「益企京彩」解决的是「享受服务难」的问题,通过「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让权威政策解读直达企业,将用好「12345」企业服务热线,打造「指尖上的一站式企服平台」,优化「政策计算器」,实现惠企服务下沉扩面。
「5」就是培育五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解决中小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将打造小微企业之家、专精特新服务站、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五级服务载体,形成多维和立体化服务网络,力争使企业在一公里范围内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8」就是实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将通过实施「平台聚合」「标准领航」「岗位提升」工程,推动资源汇聚,规范服务过程,加大一线服务人员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杨靖国指出,北京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重点企业梯队总规模超过1.2万家,打造各级服务载体近300家,有效助力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但是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任重道远,此次推出【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聚焦提高中小企业服务体感、提升服务温度。建立「政府资金+社会资源」协调配合、有机联动的资金支持体系;通过加强考核评价,引导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做好示范宣传,推介典型案例,提升服务体系品牌影响力。
随着「12358」工作体系落实落细落地,到2027年,基本能构建出北京特色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北京将会打造1000家服务载体,培育和服务1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和3万家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100多万家次。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政策直享、服务直达」的服务格局,切实提升中小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