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日本印度股市为什么大涨特涨?

2024-07-11财经

文/杨国英

思考今天的中国股市,有两个维度特别重要。

一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这一影响之于当下中国股市的点位,整体应该已经兑现了。

二是全球化撕裂、尤其是中美半脱钩的影响,这一影响之于当下中国股市的点位,整体也已经兑现了,但是,由此导致的中国股市内部估值分化,许多人可能至今还有没有搞清楚。

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全球化撕裂、尤其是中美半脱钩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对这一影响如果不真正搞清楚,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两年日本股市、印度股市和湾湾的股市频频创下历史新高?为什么这两年我们股市一直低迷不振?为什么我们有些行业最近几年持续遭受业绩和估值的下杀?

这两年,日本、印度和湾湾的股市频频创下历史新高,几乎无一例外,均直接享受到美国产业链重组、 尤其是以半导体为核心的产业链重组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红利 ——也正因为此,这两年大涨特涨的日本、印度和湾湾股市,他们涨幅最大的行业,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以半导体为核心的信息科技。

要知道,半导体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遵循的是摩尔定律(面向未来的创新,是一步强步步强),这在美国全力牵头盟友进行疯狂的去中国化之下,这必然会导致这两年全球只要涉及到面向未来半导体创新的资本市场,几乎都是大涨特涨,比如美国股市这两年的持续强势,整体就是由半导体以及由半导体直接派生的人工智能推动的,特别是英伟达、微软、苹果、谷歌等。

同样,最近两年,日本、印度、湾湾股市的大涨特涨,其核心推动力也是源于半导体、以及半导体派生的人工智能和信息科技——而与之相反,我们的半导体这两年尽管在加速突破,但是在摩尔定律之下,在美国的全面封堵之下,我们的加速突破,重点仅能满足内需和满足当下,而无法真正满足全球化市场和满足未来。

美国及其盟友,整合推进面向未来的半导体、以及由半导体派生的人工智能和信息科技,我们在美国的全面封堵之下,即便加速突破也仅能重点满足内需和满足当下,这事实不仅导致最近两年中外股市整体表现的悬殊,而且也直接导致中外半导体领域的估值悬殊——我们现在的半导体上市公司,差不多有160家左右,但是我们160家左右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合计还不到英伟达的七分之一,合计也不到台积电的一半,合计仅仅比日本第一大半导体公司(东京电子)高不到两倍。

还有创新医疗,这一领域也是最近几年遭受全球化撕裂、特别是中美半脱钩冲击重灾区之一。

记得在五六年前,那时候,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均对创新医疗给予相当高的估值,那时候,大家都还在想象,10年后、15年后,我们的创新医疗,是有可能与美国并驾齐驱的。

但是,最近几年下来,我们的创新医疗,却持续遭受到业绩和估值的双杀,这其中当然与医药集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究其背后更深刻的逻辑,事实还是与全球化撕裂、尤其是中美半脱钩这一影响密切相关。

在这一影响之下,美国一方面不断以莫须有的名义指责、甚至还拟出台相关方案封堵中国创新医疗头部公司,美国另一方面加速将创新医疗产业链与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进行链接和转移。

所以,由此我们也看到,在集采利空已经明确兑现后的最近两年,我们创新医疗领域的CRO和BD等细分领域的估值,仍然在持续往下打,同时,我们也看到,最近两年印度在创新医疗领域以及更为广泛的生物医药领域正在加速上升,今年上半年领涨印度股市的恰恰就是生物医药——现在印度的第一大生物医药公司(太阳制药),其市值高达3000多亿人民币,已经显著高于我们的第一大生物医药公司(恒瑞医药),以现在的节奏看, 不出意外,最迟明年,印度股市生物医疗领域的总市值极有可能会超过我们。

今天,针对全球化撕裂、尤其是中美半脱钩对我们股市的影响,我想重点总结三个认知逻辑:

  1. 最近两年外围股市的大涨特涨,主要是由美国牵头相关盟友全面启动半导体未来战略(人工智能、以及更广泛的信息科技)实现的,而我们却被半导体未来战略排除在外,所以, 一旦当下热火朝天的人工智能在外围资本市场冷却了,全球资本必将更大规模涌入中国资本市场 ——4月中旬以来,整体已经在涌入,当然主要集中在港
  2. 在全球化撕裂、以及中美半脱钩仍将持续之下(这一维度,我在今年春节长文阐释得比较全面),我们对我们的半导体和创新医疗,整体不宜过度乐观,而只能局部乐观,我们对我们的半导体和创新医疗的 预期业绩,整体可以适度乐观,但对预期估值整体仍然不能过度乐观。
  3. 之于较为开阔的中期市场主线(预期一年半左右),在全球化撕裂且中美半脱钩的时代背景之下,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弱周期的大消费领域,二是中端制造业。

关于中端制造业,特指今天中国在全球具备系统优势的中端制造业,其预期的想象力在于出海,关于这一领域,我们在今年春节长文有系统阐述,同时,也会在8月份陆续推出系列专题分享。

最后,再说一说今晚村里宣布暂停转融券。

这事自然是个利好,但绝不是部分媒体所说的特大利好,要知道,现在整个融券市场规模仅有区区300亿左右,这之于当下70万亿左右的A股而言,其所带来的正面推动力其实是极为有限的。

还有那句老话,对现在的大盘,没有必要过度推敲其终极大底,而是很有必要尽快锁定中期主线、尤其是中期主线中的可确认卷王和预期卷王,这些超大概率会先于大盘完成探底的。同时,只要市场继续大跌,我也会毫不犹豫继续加仓,直到到达股市(A股和港股)配置的极限值(占比全域资产配置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