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卡着早鸟价的期限报了明年的CFA level 3考试,700刀的报名费,还是有点肉疼的。
先说下背景,四大咨询在职,非金融行业相关,无执业要求也不是为了Qpay。
身边其实有蛮多人在备考CFA,也有很多人来问我要复习资料,但能坚持考完三级的人其实不多,大多数是报了名又疲于复习,一级还能迷迷糊糊蒙混过关,二级考挂了就不愿意再交一次几千块的报名费了。
说实在的,我可以理解大家放弃的原因,也就是很多人劝退CFA的原因:
这些理由我都理解,信用卡扣钱的时候我也心疼,考试前加班到十一二点还要坚持再学一两个小时的时候我也骂自己是脑子坏了吗报名这种考试,但我还是坚持去做了这件事,是因为我对学习这件事的一点信念。
把握住每一个可以体系化学习的机会,在离开校园之后就鲜少有了。
在进入职场以后,我们的学习大多是在接到新任务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不熟悉内容,于是找前辈要一些历史案例来看,打开搜索引擎检索,找几篇研报补补课,就这样马马虎虎地武装一下自己就撸起袖子干活儿了。另外,在非工作场景下,我们的学习可能是在b站看知识区老蒋/半佛/冲浪普拉斯等等up主的视频(众所周知,b站是学习网站),读3C的朋友在朋友圈转发的中金点睛,通勤路上听了声动活泼旗下的几个节目。
没有说这样学习不对啊,上面讲的这些事我都做,也乐在其中,但是靠这些是不够的。因为缺乏基础知识体系的读者,很容易把观点拿来就用,而没有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导致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会了,但其实仅仅是他人观点的拼凑,是禁不起讨论的。
我们讲回CFA,金融领域知识体系最完整的不出其右。从传统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到更接近社会、心理学的行为金融都有所覆盖。经典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的内容,例如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全要素生产力TFP的系列增长理论等,以及固定收益、权益、衍生品、组合管理等,而行为金融则讲到投资者及机构在实际决策时由于认知和情感等原因并非总是做出最理智的选择。此外,除了一级二级的全选择考试外,三级结合案例的写作题更是贴近实际问题。
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到主观,从理论到实务,想不出除了认认真真学一遍CFA以外,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帮助我们从无到有建立起这样一个强大的知识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再去看那些碎片的「知识」,大概率能辨识出其中毫无水平的东西,对于有用的知识,有没有基础知识的人读完同一个篇文章的收获也绝不是一样的,这个我们往下说。
知识领域常常是触类旁通的,跨学科基础知识能帮助你在理解问题的时候避免重大纰漏。
举例来说,在一家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我们面临是否投资一项业务的决策。表面看起来是需要收集信息做个分析,那么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就包括Commercial,即市场的调查,财务管理的建模,以及公司的portfolio的管理,甚至在非纯财务投资的匡算过程中还涉及到运营的知识。如果这项投资金额重大,那么可能还涉及到融资事项,内源融资还是外源融资?发股还是发债?定向增发还是公开募集?
如果你考过CPA也考过CFA,上面的问题基本都在涉猎范围内。不说知识点都背得清清楚楚,比如你现在问我主板IPO的条件我怕是磕磕巴巴的,但首先我们能意识到存在上述方面的问题,并且对问题的脉络是有基本印象的,那么至少不会只算一个ROI模型就认为事情可行。
这一点我在实际做项目的时候也有所体会。例如在做一个数据治理项目的时候,跟财务沟通数据时能够抛出问题,发现其中有一部分数据口径的差异是由于财务的确认时点问题导致的,这就是其他IT技术背景、对财报不了解的同事不敏感的点。诸如此类的案例还很多。CFA本身涉及的科目也非常多,上面已经讲到它是一个非常体系化的证书,所以我认为,只要你的工作内容跟企业的金融部分(对外业务也好、内部的资产管理也好),都是很推荐你去学的。